摘要: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在我國法制制度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從二者的關系上來看,它們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它們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別,所以要想更加科學合理的對二者進行應用,就必須要對二者的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法原則;民法規則;關系
如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民法規則是以民法原則為基礎而形成的,所以如果沒有民法原則,民法規則也就不復存在,民法原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民法規則當中的一些空白和不足,在一些案件當中,判決者是可以直接應用民法原則對其予以判斷的,完全不需要使用民法規則。
一、民法原則和民法原則的差異
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常見也常用的兩個法律,二者之間存在著比較緊密的聯系,但是在很多方面,二者存在著極大的不同,民法原則通常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民法基本原則,一類是民法具體原則,前者主要應用在關系到民法的所有領域當中。后者只要是使用在一些非常具體的方面和領域當中。二者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基本原則應該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基本原則當中的所有規定都是可以使用在整個民法領域當中的,所以從范圍的角度上來說,其具有非常強的廣泛性。具體原則通常只是適用在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領域當中,其范圍的廣度要比基本原則小很多。同時在制定具體原則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的滿足基本原則當中的所有規范,不能和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條內容產生非常嚴重的沖突。其次是民法中所規定的基本原則直接體現了民法應用的價值,它是對民法執法的一種引導。民法當中所規定的具體原則雖然可以體現出其最為基本的價值,但是它的意義和價值只是體現在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領域當中,在生活當中,其所體現的大多是最為普通是的價值。最后一點就是民法基本原則能夠對當前經濟發展的水平準確客觀的反映,同時它也是統治階級抑制的具體體現。但是民法具體原則在應用的過程中是無法體現出這兩個特點的,有的時候雖然能夠體現,但是這種體現也是間接性的。
如果將民法規則和民法原則進行具體的比較,民法規則是更加詳細也更加具體的,二者在這方面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在內容上民法規則具體性更強,民法規則形成當中存在著兩個要素,一個是構成要件,另一個是法律后果,所以在應用的過程中就需要執法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判斷,有些時候還要對一些問題做適當的補充解釋。第二是在范圍上民法規則規定的內容通常是非常具體的,所以這些內容更適合使用在某些具體的案件當中,但是民法原則的內容多部分都存在著非常強的概括性。所以在應用的過程中,后者受到的范圍限制更少。第三是在適用方法方面民法規則主要是全有或者是全無,所以它比較適合使用在具體的案件當中,但是民法原則的適用方法卻不是這樣的,這主要是要看民法原則內容的強度水平,所以在一個案件當中,它可以作為案件的指引,有些原則的強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其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在作用上,民法規則在某種角度上來說要比民法原則的用處更大,這是因為它的內容更細致,執法者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容易出現失誤。
二、放棄民法規則而改用民法原則裁判系爭案件
目前我國對民法規則所具有的規定就是既要具備構成要件,也需要具備法律后果,這樣的規定使得民法規則完全可以應用在系爭案件中。但是有些系爭案件如果使用民法規則,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不公正的后果,這時就需要裁判者放棄使用民法規則,而應該使用民法原則。
放棄民法規則而改用民法原則處理系爭案件。在我國確有實例。在改革開放初期,房地產開發商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但根本無力開發,就以該國有土地使用權設立抵押權,從銀行貸款;同時或稍后將期房預售給民眾,而后卷款潛逃。待還本付息的期限屆滿,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援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為《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36條第1款關于“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告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的規定,行使抵押權,似乎無可非議。但是,大量購房業主則會錢房兩空,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于此場合,有些主審法院放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36條第1款的適用,不支持抵押權人關于行使抵押權的訴求。
三、放棄民法規則而改用民法原則裁判
系爭案件現行法存在著民法規則.在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方面完全符合系爭案件的要求.至少在表面看來如此。但是,假如適用該民法規則解決系爭案件,會造成極不適當的后果。于此場合,宜放棄該民法規則而改用民法原則裁判系爭案件。對此,雖有反對說,但肯定說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有法律漏洞補充的功能,而且有修正現行法律規定的功能。如德國學者Stammier教授認為,法律的標準應為人類最高理想,誠實信用原則即此最高理想的體現。如果法律規定與最高理想不合,則應排除法律規定而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民商法大家謝懷杖教授在討論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立法方案》的會議上建議,在現行法雖有具體規定,而適用該具體規定所獲結果違反社會公正時,法院可以不適用具體規定而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但這樣情形.應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梁慧星教授贊同此說并闡釋了理由。放棄民法規則而改用民法原則處理系爭案件。在我國確有實例。在改革開放初期,房地產開發商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但根本無力開發,就以該國有土地使用權設立抵押權,從銀行貸款;同時或稍后將期房預售給民眾,而后卷款潛逃。待還本付息的期限屆滿,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援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為《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36條第1款關于“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告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的規定,行使抵押權,似乎無可非議。但是,大量購房業主則會錢房兩空,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于此場合,有些主審法院放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36條第1款的適用,不支持抵押權人關于行使抵押權的訴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作為維護社會的主要法律規范,無論是民法原則,還是民法規則都不能缺少,兩者之間盡管差異比較大,但是互相之間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在具體的案件裁判時,裁判者更多的是依照民法規則,如果出現實質性的不公平之后,才會使用民法原則,因此現實生活中,民法規則所起到的作用更大,而民法原則的作用則稍遜色,但是作為民法規則的基礎,裁判者應該將兩者有效的融合,這樣才能更加公平。
參考文獻:
[1]方印.論民法生態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J].湖北社會科學.2012(02)
[2]石艾英.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J].晉中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