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證號碼:330621196510170447;2身份證號碼:330602196703120017 浙江紹興 312000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資源危機愈演愈烈,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解決國家生態環境和資源危機,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世情國情,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亟需一次反思和完善。需要我們在市政規劃中大力促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在市政規劃中超前謀劃,建設出更為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更加綜合平衡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在有條件的制約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關鍵詞:市政規劃;循環經濟;城市循環;必要性;可適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資源危機愈演愈烈,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解決國家生態環境和資源危機,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我國也同樣做出了這樣的決策,在國家“十一五”的發展規劃中,明確表示未來我國將把資源節約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大力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切實保護好社會生態環境,在全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市政規劃與城市循環經濟的概念
1.市政規劃。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據國家法律和通過與市民個體與群體的互動,為實現城市自身和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制定城市運行規則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務運行的管理和監督行為。市政規劃也稱城市規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政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市政管理中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的龍頭。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在城市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環境保護要求基礎上,根據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或更高級別的空間發展規劃,充分研究一個城市經濟、社會、自然、文化以及社會生產技術發展條件,結合城市的既定發展戰略,科學預測城市未來發展規模,合理布局城市用地,規劃城市發展方向,在當前工程技術和環境承受能力要求下,綜合統籌安排一個城市的各項工程,同時還對城市近期所需采取的控制和引導措施提出適當建議。
2.城市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構造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循環經濟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城市循環經濟發展通常以防治環境污染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為主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最終目標。
二、市政規劃遵循城市循環的必要性
隨著當前世界人口的不斷膨脹,全球經濟共同體聯系進一步緊密,以及當前人們更加喜愛的粗放、無節制的生活方式,二氧化碳的高排放量、逐漸趨于飽和的土地資源和日益短缺的自然資源成為城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常態,城市的能源生產、保障系統總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稍有不慎,城市的能源生產和保障系統就會出現問題,難以有效運行。生態環境、資源缺乏問題嚴重威脅著一個城市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當前情況下,世界各國已達成共識,那就是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世情國情,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亟需一次反思和完善。在我國,問題同樣嚴重,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高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顯突出。因此,我們的城市規劃更應慎重和完善,理應充分借鑒其他國家以及我國已有的經驗教訓,大力促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在市政規劃中超前謀劃,建設出更為低碳環保、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更加綜合平衡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在有條件的制約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三、市政規劃遵循城市循環經濟理念的可適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的概念已逐步滲透深入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僅是物質的方面,更甚者還包括精神的層面。例如,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每一個家庭的用電、用水、生活垃圾處理,以及每一幢辦公大樓里的節能設備、太陽能利用、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居住區的雨洪利用等節能設計標準等。同樣的道理,循環經濟尤其是城市循環經濟的概念也當然適用于市政規劃。市政規劃雖然只是一種圖紙上的規范演示,但也同樣可以參照日常物質生產的過程來進行描述,簡單地說就是資源、消費和棄物。而這里的資源就指的是在市政規劃中通過各種基礎市政設施為城市居民所提供的用以保證基本生活的水、電、氣、熱等資源,而生產過程中的棄物在市政規劃中就是指經過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城市排污處理系統處理后達標排放到城市自然環境中的水和固體物;那么,借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即就是我們在市政規劃中設計出一個將棄物綜合再利用變為資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可以在一個城市的市政規劃中體現出循環經濟的概念。
有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循環經濟的概念用于市政規劃所產生的效益循環經濟的概念是否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市政規劃,其關鍵就在于對如何對城市系統中“棄物”進行再利用的方法技術。按照目前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是完全可以實現對“棄物”進行再利用的。例如垃圾焚燒發電、糞便生產沼氣的利用等均是已經進行過實際應用的技術了。所以說,當前的問題是我們市政規劃的理念已經落后于當前時代的發展了,理應用城市循環經濟的理念去重新審視我們的市政規劃。將城市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市政規劃中,不僅僅是在理論層面上產生較好的結果,也必然會在實際的市政工程中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四、加強市政規劃在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全面推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國家和各個城市政府在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方面只提出一些設想框架,而還沒有做出比較全面的總體規劃和具體規劃。沒有相應完善的市政規劃,全面發展城市循環經濟必然會產生盲目性。推動城市循環經濟建設更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合理的描繪出我國城市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的藍圖。
在市政規劃中,應當從國情出發,將城市循環經濟產業的體系、結構、環節及區位予以合理的布局。為此,筆者認為在制定市政規劃和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過程中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城市與農村之間相互統籌協調發展,在其規劃中首先要明確和加強城市循環經濟在全社會的主導地位,確定城市循環經濟是市政規劃的主線,充分發揮出城市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示范作用,由城市先建成,以城市的資金技術來帶動和反哺農村,最終促使城鄉一體統籌發展。
二是堅持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城市發展的局部利益相統一,即在市政規劃中要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其次,城市發展的局部利益也需要妥善處理和維護,在城市的發展前進中解決和維護好這兩者的利益,促進社會城市更好地發展。
三是要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兼顧,即在城市市政規劃中應當明確城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之間的關系和地位,全力促使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在一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中,社會效益是大前提,經濟效益是其核心,而社會生態效益則是基礎,這三者的關系理應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缺一不可的。
參考文獻:
[1]昊季松,循環經濟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3。
[2]周宏春,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學[J],科技中國,2005.9,P64。
[3]黃賢金主編,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