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希爾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00
摘要:在當代,景觀規劃設計離不開文化,文化的再生與傳承也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實踐談談城市濱水公共空間景觀塑造的文化再生與傳承。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公共空間;景觀塑造;文化再生
前言
一個精彩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不僅可以體現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山水自然景觀,同時也將人工建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完美的融合和展現出來,成功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的成果中不但包含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融合了城市濱水空間的人文景觀以及物質空間。在現代城市建設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濱水景觀遍地開花,層出不窮,但形式大都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可言,更不用說文化內涵了。如何規劃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濱水景觀,使其與城市風貌、歷史文化相融合,具有鮮明的可識別性,并在眾多規劃設計中脫穎而出,才是城市濱水景觀的發展方向。我們不能照搬國外景觀設計案例,或單純地追求現代感、時尚感,忽略景觀設計要因地制宜的原則,否則,就會造就出一批毫無內涵、沒有靈魂、沒有可識別性的城市濱水景觀。
1.濱水景觀設計缺少完整理論體系的支撐
濱水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親密性,并形成開放的自然空間,調節城市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因此城市濱水區景觀對城市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并且在城市中往往是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結合區域,對于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品味提升,具有獨特的意義。所以近年來濱水區景觀設計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核心之一。濱水景觀建設涉及多領域、多專業,包括水資源規劃、水利修建、旅游規劃、景觀設計、風景旅游、建筑設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綠化造林等。它具有多重復合的跨學科特征。
中國的景觀設計,起步較晚。由于景觀設計在西方相對成熟。中國人在設計中沿用了西方的路子,但是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缺少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功能主義的探索時期。沒有經歷功能主義探索的中國景觀設計師,缺少理論體系的支撐,加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設計師疲于奔命,理論總結較少,造成設計更多的偏與表象,更多的是形式主義的模仿,缺少實質的內涵。照成一味的照搬國外的經典案例形式,造成景觀設計的不同城市的雷同缺少創新,并且不接地氣,造成巨大的維護費用,造成浪費。
2.中國不完整理論體系指導下濱水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濱水景觀設計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社會得到了發展,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
2.1缺少整體城市規劃體系,濱水區域規劃更無從談起
由于中國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城市建設受到利益的驅動,整個城市規劃處于無序狀態,濱水區的規劃更是無從談起。過高的樓體破壞了水岸線景觀視線,過大的樓體,使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顯得過于渺小。高檔的水岸小區和高樓,把城市環境和濱水景觀空間割裂,降低了公眾的參與性。連續單調的濱水建筑,使整個濱水景觀缺乏美感。城市建設千篇一律、單調乏味。這些都是城市規劃遺留下來的問題。最終導致濱水區文化生態缺失,公共自然生態惡化,環境喪失了可持續發展性,給城市發展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2.2支離破碎的空間景觀系統
我國由于缺乏整體的城市規劃理念,建筑設計雜亂。所以我國城市濱水區大多不具備豐富而連續的空間景觀系統。開發商為了得到良好的地塊資源,建筑園區大多緊鄰水體,并且高大。這樣不僅擠壓了開放的公共空間,而且破壞了水岸景觀的觀水視線。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這種狀況變得越發嚴重。雜亂的建筑風格,過大的體量,沒有控制的建筑高度,嚴重影響了濱水空間的天際輪廓,至使城市天際線變得平淡,失去了濱水景觀應有的自然屬性。
2.3缺少創新,各個城市間濱水空間景觀形式趨于雷同
由于對外國設計形式的表面模仿,造成濱水景觀空間缺乏可識別性?,F代城市建設的同質性,致使各個城市的建筑設計、城市立面、道路施工、景觀等風格形式都趨于一致。相互抄襲的方案,似成相識的景觀形式,使濱水景觀缺少了應有的個性,使個城市濱水區景觀形式趨于一致。由于城市的發展,政績的驅使,決策者往往模仿或者照搬國外的成功濱水區開發案例,簡單粗暴的建設方式,缺乏地域的文化特色,主題不明確,單純的追求現代,造成其濱水空間景觀缺乏可識別性。導致城市居民對濱水景觀空間失去了應有的城市歸屬感和認同感。
2.4親水設計不足,公眾參與匱乏
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的驅使。濱水區被居住區、企業、交通所占據,造成濱水區空間被隔斷,不能形成連續的公共空間,形成了濱水空間的內向性和封閉性,導致居民親水性的降低。同時濱水區公共基礎設施嚴重缺乏,造成了濱水區只是作為游人的過道,而非景觀休閑空間。不能成為市民游憩,休息的公共空間。久而久之游人稀少,濱水區缺乏維護,于是濱水區成為城市死角。
3.濱水景觀設計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們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濱水景觀體系,不僅要得其形的,也要理解其內在精髓。不能只是簡單的形式模仿。
我國不同于國外的景觀設計,我國古老的文明為我們的景觀設計留下寶貴的經驗財富,我們不應該一味的照搬西方的理論體系,應該加入東方的哲學體系,融為一體,為我所用。
我國興修水利,古代深受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疤烊撕弦弧庇袃蓪右馑迹阂皇翘烊艘恢隆S钪孀匀皇谴筇斓?,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R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追求。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告訴人要順天而行,以自然的法則為人的行為準則,順天而行,天下才能太平富足。道家主張“道法自然”,這里的道是一種不以人為意志轉移的道理,道法自然即道遵循或效法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規則,規則受制于自然。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是遵守自然法則的。佛家主張“佛性”,認為萬物都有佛性,所以眾生平等,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人和萬物自然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
現今的濱水景觀設計,同樣需要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中國人在早期的水利修繕中已經深諳此道,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為離堆。他們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山口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種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治水理念,形成人與水的和諧共生,自然以人文景觀和諧發展。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水區域,生態,人文,功能相結合的實踐,應該給我們現代濱水景觀設計以反思。
4.濱水景觀設計應注重文化再生
古人在對水的改造時,尊重自然的同時,更注重文化思想的注入。營造具有意境的獨特濱水景觀區域。意境是景觀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城市意境是設計的最高境界。營造意境需要設計師對景觀形象進行高人情、文化、傳統濱水活動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景色和情感上的共鳴。由于中國現代景觀設計多以照搬西方體系為主摒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又缺乏對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照成了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文化的缺失。
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中說“三分匠,七分主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園林對文化的重視,反映了文化對園林創作的指導作用。對文脈的挖掘不僅可以創作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景觀作品,更能使居民參與其中和自身的地域文化等產生共鳴。在以濱水景觀促進城市建設的今天,對于文脈的挖掘和提煉,可以創造出不同區其他城市的個性景觀。文化對與濱水景觀設計的注入,可以強化居民對于文化的感受,可以將悠久的歷史和生活點滴融入到當下的生活體驗中,產生強烈的共鳴,使景觀在心里層面產生豐富的變化,給人以無限的意境。
城市濱水景觀是城市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的載體,也是保護城市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之一。文化是濱水景觀的靈魂和內涵,沒有文化的景觀是很難吸引人們去解讀的。但是,盲目地將城市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粗暴地放置于景觀規劃中,無疑是對文化的濫用,也將產生景觀設計的敗筆。我們身處新世紀,身邊每時每刻都充滿著各種信息,我們必須學會篩選,必須明白哪些是我們所需要的,哪些是我們要放棄的。對于文化也是這樣,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那些值得我們了解的文化加以傳承,使之成為適應這個時代變化的、大眾能認可接受的、更能直觀地表現出來的“再生”的文化。將“再生”的文化元素應用于城市濱水景觀,讓人們在休閑、健身之時就能感悟這些曾被遺棄在角落,或是太久沒有接觸的東西。結合“再生”文化設計文化景觀,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實例分析
5.1 項目概述
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以下簡稱“田橫島度假區”)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久的濱海小鎮,三面環山,東南抱海,有著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作為青島沿濱海公路的高端旅游發展區域,其規劃建設將帶動地區發展。濱水空間設計是田橫島度假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設計應突出空間特性,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田橫島度假區之美不僅在于其秀麗的山水,還在于其悠久、豐富的文化與風土人情,包括忠義精神、飲食文化、海洋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其中,田橫祭海節是國內沿海原始儀式保存最完整、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及規模最宏大的祭海盛典,
是當地漁民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
圖 1 田橫島現狀圖
5.2文化傳承的特色空間設計——塑造以祭海文化為主線的休閑濱水空間
濱海公路作為以對外旅游服務為主的旅游服務軸,為旅游度假及觀光人群提供“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的旅游服務。規劃以“祭海足跡”為故事主線,沿濱海大道將田橫廣場、環湖海鮮街和主題酒店區等空間串聯起來,同時將特色小品、民俗表演與廣場、濱水空間設計相結合,勾起人們對“田橫精神”的向往,營造富含歷史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祭海文化濱水走廊。
(1)特色區域一 —田橫廣場。
田橫廣場作為田橫的形象之窗,整體采用了“海貝”的造型。建筑以廣場
為核心,以中軸對稱布局,其半圓形的形態如同一顆打開的海貝,而田橫廣場正是鑲嵌在海貝中的那顆璀璨的明珠,廣場中心布置噴泉廣場,旅游綜合服務中心結合地鐵站布置水幕電影。規劃沿田橫廣場環形布置旅游綜合服務中心、行政中心和海景酒店。
(2)特色區域二—環湖海鮮街。
環湖海鮮街是田橫的活力之心。劃在洼里河和仲村河匯集處設置較大水面,濱水兩側為休閑娛樂空間,濱水建筑尺度宜人,沿河形成連續建筑界面,延續當地坡屋頂紅瓦建筑的風格。通過功能的混合使用,規劃注重街道活力的營造,形成田橫島度假區的標志性區域。規劃在環湖海鮮街沿湖布置海鮮飲食街、
海產品貿易區和民俗酒店區等(圖2)。
圖2 環湖海鮮街效果圖
(3)特色區域三—主題酒店區。
主題酒店區是田橫的民俗之院。建筑沿濱河公路呈組團式布置,內側為開
放式的院落空間,外側為連續的民俗文化廣場、雕塑廣場。該區域結合各種節
慶活動與濱河公園形成良好的互動。規劃在該區域設置民俗主題酒店等,薈萃
各種民俗表演,展示民間藝術。
6.結束語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設計的重點區域,只有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才能避免空間設計的雷同,只有融入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空間才能真正激發濱水區發展的活力。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使之形成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的有機融合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景觀設計師的歷史使命。我們應當尊重歷史,熱愛傳統文化,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景觀設計之中。將無形的民族文化寓于有形的自然環境設計之中,使之產生特定的自然文化的景觀意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具體的物質景觀設計中體現出來,從而彰顯出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蔣千之,許鵬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發展研究.山西建筑,2009,35(14):8—9
[2]鄭婧.淺析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山西建筑,2010,36(20):24—26
[3]田國行.綠地景觀規劃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段宗發 胡艷芳.城市近郊區邊緣地帶景觀規劃探索[J]建筑知識,2011,09:74-75.
[5]雷艷華,楊琴軍,劉磊.淺析城市帶狀公園植物景觀——以武漢漢口江灘公園一期為例.華中建筑,2010(07)
[6]王志芳,孫鵬.歷史地段型濱水區景觀保護的內容和處理手法探析[J].中國園林,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