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城鄉規劃局規劃測量隊 廣東四會 526200
摘要:GPS-RTK技術具有實時性強、操作簡便、無須通視、定位精度高等優點,提高了測量工作效率,充分保證測量精度,在我國測量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文章對GPS-RTK測量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GPS-RTK;測量技術;工程應用
1.GPS-RTK動態測量技術的工作原理
(1)實時載波相位差分。RTK 動態測量技術是以載波相位觀測量為依據的實時差分GPS 測量技術,工作時需選取精度較高的控制點作為基準站,架設一臺接收機,對可見衛星進行連續觀測,并將觀測數據經無線電波發送至流動站接收機,經過相對定位實時計算流動站的三維坐標。
(2)坐標轉換。經相對定位得出的三維坐標反映在WGS-84 坐標系中,而在我國使用的均為北京54 坐標系或西安80 坐標系,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坐標轉換,來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坐標轉換可采用先將GPS測得成果投影成平面坐標,用已知控制點計算二維相似變換的四參數,實現坐標轉換;高程可采用平面擬合或二次曲面擬合模型,利用已知水準點推算出待測點的高程異常,從而求出該點高程。
2.動態測量技術的優越性
(1)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測量時只需將參數進行簡單的設置,即可對沿線坐標采集或工程放樣。且數據處理簡單,通過數據線實現與計算機進行數據傳輸。
(2)快捷、高效。如接收信號正常,GPS-RTK 動態測量作業半徑可達10KM 左右,在此范圍內,只要進行一次設站,即可連續工作,不僅減少了現場設點需求,而且單人就能完成,大大的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工作成本。
(3)無誤差積累。常規儀器因條件限制,工作中需要多次或不斷搬站,誤差會出現累積的狀況,隨搬站次數增加,累積誤差就會越大,影響測量精度和測量成果;而RTK 只要滿足其工作條件,在作業半徑范圍內,它的精度始終不變,能達到厘米級。
(4)不受通視條件限制。傳統測量測站之間相互通視一直是困擾測量的難題,往往使測量工作大受周折,進而影響整個工程進度。RTK測量對兩點間的通視沒有要求,只需滿足其通訊正常、無電子干擾等基本工作條件,相對于傳統測量,它的受限制條件較少。
(5)省時、即時。GPS 衛星的數目較多,且分布均勻,滿足基本條件下,可在隨時隨地實現測量工作,一般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
3.GPS-RTK 在城市工程中的應用
以下以某工程為例,介紹GPS-RTK動態測量技術在實際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充分發揮GPS-RTK的優勢,并根據GPS 測量技術制定測量控制方案,使工程建設各階段測量工作及時、優質的完成:
(1)建立測量控制網。根據總承包的交樁點資料,互通區各設2條導線和水準線路。用GPS 靜態法建立測區控制網,控制點相鄰點間距1~2公里,并已知點聯測,計算各控制點平面坐標,平差時考慮投影變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變形改正,控制網精度滿足建設E級要求。
(2)基準站選定。基準站布設在項目部辦公樓天臺,此處地勢較高、四周開闊,有利于電臺發射。控制點用5cm 長、直徑1cm 的不銹鋼釘作為標志,并用鉆孔機打孔后埋設,該點穩固、精確。
(3)選擇合適的作業時段。互通區沿線地形地貌相對較為復雜,且處于城區周圍,為獲得齊全、準確的工程數據,在項目建設初期,即與當地氣象部門建立氣象信息合作機制,用于掌握測區天氣狀況,使得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利于選擇在晴空時段進行測量,此時衛星的捕獲不受云層、氣流等因素干擾,觀測條件佳,定位精度高。
(4)高程控制測量。因相關資料查閱不出地區高程異常數,導致GPS 測量獲得的大地高程,不便于直接進行換算轉化,同時,由于GPS 新線定測水準點設置要求在2km 左右,部分地段不能滿足觀測要求,而采用擬合高程,將不能達到精度要求,因此,水準控制測量仍采用水準儀作業。
(5)內業準備。根據設計圖紙提供的路線起始樁號、起點坐標、方位角、加直線長度以及曲線要素等技術參數,將其輸入計算程序,高架橋梁計算間距為10m(變截面和曲線段箱梁按2m)計算橋梁中心點和邊樁點坐標,地面道路主線計算間距為20m,匝道為5m計算道路中心點和邊樁點坐標,將計算結果導入GPS接收機存儲卡,以便外業測量時調用。
(6)外業測量。基準站可選在結構物頂部且精度較高的控制點上,架設好基準站接收機,開機后進行初始化設置和無線電設置,并將天線高等參數輸入接收機。流動站按同樣步驟設置好后,即可進行坐標放樣或數據采集工作,使測量工作變得簡便、靈活。
利用RTK動態技術進行測量,可將測量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重新編組、分工,使測量工作變得輕松、愉快。
4.GPS-RTK 動態測量技術的不足
雖然RTK 動態測量技術相對常規儀器有諸多優勢,也被廣泛運用于測量工作當中,但在某些地點或者某些區域,以及RTK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規儀器,也存有很多局限性,如高差異常、數據傳輸干擾、電磁干擾、信號強度、多路徑效應以及穩定性等:
(1)高程異常問題。RTK 測量作業模式對高程的轉換要求是必須精確,而我國目前現有的高程異常圖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差,尤其是在山區誤差更大,某些局部地區甚至沒有高程異常圖。這就給高程轉換增加了困難,同時測量精度也不均勻。
(2)數據傳輸干擾。觀測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會受到干擾(如障礙物和高頻信號源),而在山區或城市樓群區,由于信號衰減,信號源較弱,甚至出現信號受限狀態,直接影響到作業的半徑和作業的精度。
(3)多路徑效應。所謂多路徑效應是指由建筑物、水面或其它反射物表面反射抵達接收機天線的干擾信號,其產生的結果會使信號路徑增長、偽距存在系統偏差,致使定位結果不準。多路徑效應是RTK定位測量最為嚴重的一種誤差,一般的情況下,多路徑效應產生的誤差可達在1~5cm,且呈周期性。多路徑效應只能采取一定措施減弱,不能被完全消除。同時多路徑效應的問題也是GPS 靜態技術所面臨的問題。
(4)信號強度。影響RTK 信號的因素很多,如:高壓線、微波站、電視臺、大功率無線發射器以及周邊反射性物體等,都會對信號強度產生干擾,常會出現連接不到所需衛星的情況,導致RTK 不能正常工作。同時在白天因電離層的干擾大(尤其是正午時段),觀測時有效衛星數減少,會導致GPS 初始化時間延長,有時甚至不能進行初始化,進而不能進行RTK 動態測量。
(5)受衛星狀況限制。如果在有效衛星數不足的情況下,RTK的初始化完成時間會受到影響,如在城市樓群密集區、峽谷深處以及森林區,衛星信號會被長時間遮擋,影響有效工日作業時間,效率低下,嚴重時還會GPS 導致失鎖現象。
(6)初始化時間。因受多種因素影響,RTK系統能不能實現初始化,是進行實時準確定位的關鍵一步,在山、林及城市樓群密集等地區作業時,會導致GPS 衛星信號受阻,引起衛星失鎖現象,與參考站的數據信號中斷,此時需要對GPS 進行重新初始化,可能還會多次重復操作,使得測量的精度和效率降低。
(7)穩定性。由于RTK動態測量的不足,導致測量定位的精度和穩定性都不及常規儀器(全站儀),特別是穩定性,這主要是因為RTK比較容易受信號干擾、數據鏈傳輸狀況、衛星狀況以及天氣狀況影響的原因。另外,在不同的RTK 測量技術作業系統中,測量的精度和穩定性也有較大的差別。
5.結束語
GPS-RTK技術不僅能達到較高的定位精度,極大的提高了測量的工作效率,減少了測量人員的勞動強度,在便捷、高效的同時,還應揚長避短,充分認識其不足,經過不斷總結和完善,避免因其產生的不必要的麻煩,才能發揮出RTK 技術的最大優勢。隨著GPS-RTK技術的提高,這項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工程建設日常工作中。通過相應的數據處理程序,可大大減輕了測量人員的內外業勞動強度,因此RTK 技術在工程建設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GPS 測量原理及應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大杰.全球定位系統(GPS)原理與數據處理[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3]控制測量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張正祿.工程測量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