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跨境資本流動監管已成為金融對外開放和金融風險防范的最前沿陣地,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以由過去的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和外匯儲備增長過快。2008年以來,外匯資金仍保持大量凈流入勢頭。為此,7月2日,外匯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了《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同時,為配合實施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完善外債統計監測,外匯局發布了《關于實行企業貨物貿易項下外債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企業出口預收貨款和進口延期付款實行登記管理。
1、政策出臺,劍指異常資金
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外匯儲備扣除外貿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部分增速更為驚人。根據媒體報道,我國6月末外匯儲備余額達1.81萬億美元,較去年年底增加2806多億美元,同比多增143億美元。其中不可解釋部分高達近1700億美元。業內人士推測,雖然很難說這1700億美元全是熱錢,但是肯定有一部分熱錢藏匿其中,另外通過還有部分資金以提前收匯和推遲付款等方式導致滯留國內。外匯資金通過貿易等渠道大量凈流入,加大了貨幣調控的難度,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貨膨脹,增加金融體系脆弱性。一旦形勢突變,大量資金還可能集中流出,不利于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因此,必須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使部分通過此渠道的異常資金在新政策影響下為規避風險而止步或撤退。
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加強了貿易資金真實性的審核,可防止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熱錢”借用貿易渠道流入境內投機獲利;貿易信貸管理系統的運行,改進對進口延期付款的監督管理,同時對預收貨款與未來實際出口進行跟蹤監管,可防止潛在的債務風險,防止未來資金集中大規模流出。兩項政策的實施,加強對短期外債的控制和管理,進一步完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真實性審核手段,規范貨物貿易項下外匯資金流入和流出。
兩項政策實施以來,效果顯著。據外匯局透露,7月份全國的凈結匯量大幅下降,8月份的預收貨款環比下降了30%,海關的貿易順差遠大于外匯局的賬戶中貿易順收,而此前,一直持續的狀態是外匯局的貿易凈結匯大于外匯局的賬戶中貿易順收大于海關的貿易順差。可見,政策對無貿易背景的外匯資金流入,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兩項政策最搶眼的亮點是以電子信息手段取代傳統的紙質單證審核做法,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便利銀行和企業操作。同時,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系統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是聯動的,出口預收貨款在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系統登記后,額度將在兩天內導入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中預收貨款項下,企業就可以到銀行辦理核查及結匯手續了。延期付款項下,企業也必須辦理登記并經外匯局確認后,才能辦理對外付匯手續。因此,用外匯局的話來說,系統要求企業“自我激勵,自投羅網”。
2、積極應對,正常貿易不受影響
政策實施已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上線運行以來,大部分企業外匯資金進入待核查帳戶都比較順利,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運行穩定,銀行登錄查詢企業額度信息速度較快,大部分企業對這兩項政策實行的必要性都表示理解。貿易信貸項登記管理系統正式運行以來,從客戶及支行反饋的情況分析,企業在系統登記、預收及延付的額度方面存在較多的困惑,特別是新設企業和特殊行業的企業。為此,外匯局經過調研后,已擬定了解決方案。由于出口預收與延期付款的初始額度是根據上年度的出口情況來核定的,初始額度不足的話,可單筆向外匯局申請特批,特殊行業如預收貨款較多的船舶企業等或對延期付款有一定需求的客戶,可一次性向外匯局申請調高額度,以避免逐筆審批的麻煩。其中,出口預收的額度是余額控制,只要企業出口后將出口預收進行核注后,余額就會空出;而延期付款的額度是采取發生額控制。總之,兩項政策實施的初衷并非影響企業正常的貿易,而是控制異常資金的流入。只要及時與外匯局溝通,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貿易收付將基本沒有影響。
專家建議,企業要盡快熟悉新政內容,注意不同貿易類別下收匯核注的不同方法,保證出口報關單與外匯局的出口預收貨款數據一致;要抓緊對已有合同及外匯債權債務進行梳理,盡快做好出口及預收貨款收結匯;要做好現金流準備。
對銀行而言,兩項系統上線以來,業務操作較以前更繁瑣,對銀行操作人員的要求更高,因此銀行應加強對這兩項政策的學習,切實把握政策精神。只有完全掌握政策,才能對企業做好解釋工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企業的信任。如出口預收登記后,兩天后額度就會導入系統,要及時通知企業到出口系統查詢有無額度,如沒有,應通知企業及時到外匯局辦理審批手續,避免出現無法結匯的問題。同時要加強營銷,充分分析轄內企業的實際情況,根據其進出口業務情況考分析其業務需求,并作出建議,如現有額度是否滿足業務的需要,另外延期付款登記時就需指定相關付款銀行,銀行要了解企業的延期付款情況,提前做好營銷工作。如企業現有的延期付款額度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應建議企業及時向外匯局申請增加額度,可向外匯局申請單筆確認或一次性調高額度。最后是提高業務準確性,避免差錯的發生,特別是入待核查賬戶時要明確資金的屬性,避免入錯賬戶,由于待核查賬戶的進入容易,但劃出困難,除非正常核查的資金才能劃出賬戶,否則必須經外匯局核準后才能劃出。因此,銀行應加強資金屬性的確認。
3、加強流出控制,實現均衡管理
上述這兩項政策是對資金的流入進行控制,主要原因是多年來我國的資本流動一直呈現不對稱格局,突出表現在:一是資本流入和流出的的實際發生規模不對稱這一點,主要問題是持續的凈流入;二是在過去外匯短缺背景下長期形成的一系列“獎出限入”的外經貿政策仍有較強慣性,影響資本流入的相關政策比較寬松,而影響資本流出的政策比較嚴格。雖然上半年,外匯局出臺了部分政策,積極拓寬資本流出渠道,如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放寬個人購匯年度總額,鼓勵企業“走出去直接投資”,但總體效果不明顯,資本還是呈凈流入狀態。
但是,資本的流動是有進有出的,否則不符合資本天性。目前即要防范投機性資本大量流入,又要警惕資本流向的大量逆轉。從資金流入方面看,目前我國吸引外資的大環境沒有變化,同時國內收緊的資金環境,本外幣利差,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仍未改變;但從資金流出方面看,由于次貸危機深化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美元連續升值導致資本回流,所以必須警惕資本流向可能出現的突然變化。事實上,從銀行及外匯局方面得到的信息看,已有企業就外債的歸還、利潤的提前匯出等事宜進行咨詢,這在前一段時間從未有過。
因此,應對資本流動實行均衡管理,將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管理,處理好均衡管理的制度穩定性和資本流動形勢的周期性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不同時期的資本流動特點,提高管理的針對性。要在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下,抓住有利時機調整政策,提高管理的前瞻性。從新的外匯管理條例也可以看出,新條例改變了“重流出、輕流入”的外匯管理政策導向,實施均衡管理。事實上,外匯局已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從十一月十五日起,為建立境外債權統計監測管理體系,根據匯發(08)56號的規定,外匯局從已對企業貨物貿易項下對外債權實行登記管理,即對出口延收和進口預付進行了監管。可以看出,外匯局對資本的流出也進行監控。
總之,為避免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在加強資本流入管制的同時,也要防范資本大規模流出。其次,審慎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對資本實行一定管制。最后,積極探索服務貿易管理改革思路,切實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王珍 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研究 中國金融出版社
[2]于淑靜 中國國際收支 《北方經濟》2007年第2期
[3]王軍 我國國際收支長期“雙順差”的成因、影響及糾正措施 《海南金融》2007年第1期
[4]鄧立 張坤 我國雙順差劇增成因及影響分析 《財貿經濟》2007年第9期
[5]胡靜 我國國際收支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財經界》2007年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