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3R原則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忽視了消費對生產的影響,本研究將消費因素納入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環境安全以及綠色農產品消費5類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對1993 — 2012年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綜合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綠色農產品消費水平不高、資源減量投入不理想和資源循環利用率不高。
關鍵詞:因子分析法;綠色農產品消費;農業循環經濟;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049;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2-052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2.065
循環農業是湖北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生態農業生產體系的理論模式,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為了實現湖北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對湖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進行科學評判,以利于湖北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和建設。
關于對循環農業的評價和制約因素的分析,中國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比較多,方法也比較成熟。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Delphi法和層次分析法(AHP),從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和資源環境安全4個方面,對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分析和定量評價。這些研究的差異在于具體指標的設計上,如馬其芳等[1]構建了包含18個指標的評價體系,對2003年江蘇省13個市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毛曉丹等[2]設計了19個指標,對湖北省2002 — 2011年循環農業的發展變化進行了綜合評價分析;李波等[3]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16個指標,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對中國循環農業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和制約性分析。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前人評價體系的構建遵循的是3R(Reduce、Reuse和Recycle)原則[4],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制約因素分析主要關注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但是,循環農業的內核是產業鏈延伸與生產、消費的統一,因而不能忽略產業鏈的終端——消費對循環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一旦整個社會因環境等原因需要消費綠色農產品,使得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具有強烈的消費愿望,那么這必將推動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本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綠色農產品的消費納入指標體系,來分析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這是一個新的嘗試。
1 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見圖1。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5],將消費因子納入循環農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造了包含5個因子共16個指標的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統計軟件SPSS因子分析模塊下運用因子分析法,一方面對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論證;另一方面對1993 — 2012年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提供定量支持。
3 結論分析與對策
3.1 總體發展趨勢分析
由表5進一步得到湖北省1903 — 2012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勢圖(圖3)。圖3表明,1993 — 2012年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呈波動上升趨勢,整體發展情況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3 — 1995年為上升階段。湖北省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生態農業的嘗試,1983年首次在蒲圻市嚴家灣村開展生態農業優化模式試點,隨后在全省推廣,1988年在湖北省科委支持下,湖北省生態農業試點工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991年底進入高峰期。因此,該時期湖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相比1993年,1994年單位農業GDP增長58.3%,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7.1%,化肥有效利用系數也由16.5增長到24.7。
第二階段1995 — 1996年為下降階段。因追求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高能耗和高農業資源的投入,給土地質量和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使得該時期的綜合得分呈下降趨勢。雖然在這一階段農業能耗和農藥使用的增幅有所下降,但是糧食單產和化肥有效利用系數呈下降態勢,單位農業GDP增勢不明顯,僅為0.44%。
第三階段1996 — 2004年為快速上升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水平扭轉了下降的趨勢,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速度逐步加快。一方面農業資源投入量的增幅有所減緩,而單位農業GDP和農民人均收入有較大的增加,尤其在1997年表現突出。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帶動了消費水平,這一階段的消費水平評價增幅達到了16%,綜合得分也由1996年的0.873 5增加到2004年的2.276 0。
第四階段2004 — 2012年為平穩上升階段。隨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理念日益滲透到農業生產和生活當中,再加上中央、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平穩,雖然其中有小的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
3.2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雖然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仔細分析兩個公因子得分,發現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湖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 綠色農產品消費水平不高 研究發現,2006 — 2012年湖北省人均GDP和居民消費水平有大幅的增長(增長率分別是192%和106%),但是公共因子F1的得分卻只在0.9上下波動,可見居民收入的增長并沒有給湖北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顯著的影響。這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不足,并缺乏對綠色農產品的信任。因此,強化綠色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管理,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拓寬綠色農產品廣告宣傳渠道,提高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水平與信任度,將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2.2 資源減量投入不理想 研究期間湖北省的化肥施用強度、農業能耗均成上升趨勢,增長率分別是71%和196%。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及其觀念的影響,加之農業生產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的匱乏,農戶在較大面積農業種植中,傾向于通過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來增加產量。此外,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知程度不高,也使得資源減量投入效果不理想。建議通過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和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知程度,通過政府部門的推動,帶動全社會關注和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2.3 資源循環利用率不高 從數據看,2006年之前湖北省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數變化不大,在25%上下波動,2006年之后則增速明顯,到2012年達到70%,而復種指數在這期間則無明顯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技術和資金的缺乏,加之資源回收體系的不完善,降低了資源的回收率和循環利用率。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廢棄物利用需要上升到一個產業地位才能與之相適應,政府需在這方面引導技術和資金的投入,而配套的政策法規是消除廢棄物污染環境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 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以江蘇省13個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29(2):108-114.
[2] 毛曉丹,馮中朝.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及障礙因素診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5):598-601.
[3] 李 波,張俊飚,徐衛濤.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時空差異及制約因素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0,88(4):21-26.
[4] 王 敏.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及實證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8(6):21-23.
[5] 魏傳超,陳娟娟.當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障礙性因素分析[J].資源環境和發展,2007(2):34-37.
[6] 范 瑾.基于ISM/AHP方法的循環農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8):9962-9965.
[7] 彭志洲.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數量與質量需求的實證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9,9(1):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