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城市群構建的視角,采用最新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并通過引力、潛力模型和分形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對重慶市城市體系的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結構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重慶市除了主城區外,其他高位次城市規模不突出,存在大城市缺失,中間位序中小城市數目較多以及空間分布不均等不合理現狀。最后,針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現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重慶市;城市群;空間結構;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2-053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2.067
學術界一般認為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城市的集合區域,城市群的特點反映在城市之間經濟的緊密聯系、產業的分工與合作,交通與社會生活、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相互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加快本國的城市化進程,世界各國都把構建城市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劉繼生等[1]運用分形維數、集聚維數等方法對城鎮體系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陳其霆[2]、馮凱等[3]基于城市形態分形研究方法,運用城市首位律、分維數的方式,分別研究了甘肅省城鎮體系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空間結構。前人對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的研究多基于城市首位律和分形理論,而在此方法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研究較少。
重慶市地域廣闊,所轄區縣眾多,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直轄后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所轄區縣獲得較快發展,部分區縣城市發展已有相當規模,整體上呈現城市群的雛形。岳斯瑋[4]基于分形理論對重慶“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15個區縣城市體系規模結構進行了研究,李斌[5]對重慶城鎮體系結構的研究是通過比較分析2011年與2005年的城市相關數據。重慶市正在向構建大重慶城市群發展戰略邁進,需要從新的視角進一步研究城市空間結構現狀,為以后的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最新城市規模標準和數據,通過分析當前重慶市各區縣的經濟聯系強度和近11年的發展趨勢來研究城市群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結構現狀,試圖找出當前城市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討。
1 重慶城市群規模結構現狀分析
2014年11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指出: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 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 000萬以上的為巨大型城市[6]。本研究選取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和統計口徑,以重慶市2013年各區縣城鎮常住人口數為統計標準。以整個重慶市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采用30個區縣的城鎮常住人口作為城市規模的特征量進行排序(表1),對城市等級規模現狀進行分析。
合理的城市體系要求在各規模等級城市之間保持合理的結構比例關系,呈現“頭輕腳重”狀的金字塔形結構,中間不發生斷層[7]。城市的職能作用能夠通過城市網絡依次有序地逐級擴散到整個體系。從表1可以看出,重慶各等級城市(即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數量之比為1∶0∶6∶23。由此可知:第一,大城市缺失,中小城市數量過大占到96.7%,第二,從城市空間分布上看,僅有的6個中等城市都集中在“一小時經濟圈”內,空間分布不均,廣大的渝東南、渝東北地區缺乏大中城市的帶動;第三,城鎮常住人口過分向主城區集聚,中小城市規模不突出。
2 重慶城市群空間相互作用分析
2.1 重慶主城區對各區縣影響力分析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8]借鑒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是應用范圍最廣的經濟體相互作用模型,可用以測算國家、地區、城市之間的貿易、零售、旅游、綜合實力等相互作用的影響力。引力模型認為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單項貿易流量與它們各自的經濟規模(一般用GDP來表示)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其常用形式為:
其中,Iij為城市間引力,即經濟聯系強度;Sij為場強,即經濟隸屬度;P為城市非農業人口數;G為市轄區的地區生產總值;E為兩個城市之間的直線距離;j為核心城市;i為周邊城市。由于引力模型的系數不影響計算的結果,故此處省略。
由公式(1)、(2)可計算得出重慶市主城區對其他各區縣的吸引力強度和各區縣對主城區的經濟隸屬度(表2)。
由表2可知,從主城區對各區縣引力強度看,主城區作為整個區域的核心對“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城市引力較大。其中,江津區經濟實力較強并且距離主城區近,因此所受引力最大,二者經濟聯系最為密切。但是,較為偏遠的渝東南、渝東北地區與主城區聯系較弱,尤其是奉節縣、巫山縣和城口縣引力值不到1。另一方面,從各區縣對主城區經濟隸屬度看,經濟隸屬度值與經濟聯系強度值分布大體一致,主城區僅對于與其空間距離較近的城市影響力大,其他偏遠地區則較弱。
2.2 重慶城市群城市之間相互作用分析
根據引力模型,計算了主城區對各區縣城市間的相互作用量,為進一步分析單個城市在整個城市體系中的發展空間,研究將在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借助潛力模型來分析,即將一個城市與城市空間分布體系內所有城市(包括其自身)相互作用的綜合引力求和,就可以獲得該城市發展潛力。公式如下:
式中:Wi和Wj為由經驗確定的權數;Pi,Pj分別為i城鎮和j城鎮的市區常住人口數;Dii采用第i城鎮與其距離最近城鎮之間距離的一半,也可以為小城鎮i的自身服務半徑,其值為與小城鎮鎮域面積相等的圓的半徑,Dij代表i城鎮與j城鎮之間的直線距離;為修正后的距離;n為城鎮總數;Li為潛力指數;b為城鎮距離摩擦指數。潛力指數反映了該城鎮在體系中的集聚能力。
城鎮距離摩擦指數反映城鎮間的交通類型與實際運輸能力。一般情況下,道路等級越高,距離摩擦指數越低,因此可根據道路等級對距離摩擦指數賦相應值。針對城鎮間不同等級公路的實際組合情況,分段計算城鎮間不同路段的距離摩擦指數,并根據下式計算平均距離摩擦指數:
式中:bi、di分別為i段公路的長度和距離摩擦指數;n為路段總數。
運用公式(4)計算出摩擦距離指數b,再用公式(3)進行計算,得到重慶各區縣潛力值(表3),然后依據潛力值,運用Arcgis 9.3進行空間插值,從而得到重慶城市潛力空間分布情況(圖1)。
計算結果表明,重慶市潛力位序與其規模位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目前也有些區縣城市等級規模相對較小,但隨區位條件改善潛力值有所提高,如永川區、長壽區。通過潛力分析可知,以主城區為核心的“一小時經濟圈”,由于經濟基礎好,交通便利,所以集聚優勢明顯,都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渝東北以萬州區為主導,作為區域的中心城市,萬州區發展潛力大能夠更好地帶動其他城市發展;反觀渝東南地區發展潛力整體都比較小,區域中心城市黔江區潛力值排在整個城市體系的第22位,其他區縣更小,因此黔江區區域優勢不明顯,難以發揮其帶動作用。
4 結論與討論
綜合可知,重慶城市群空間結構現狀存在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城市之間的空間集聚效應明顯,主城區主導的“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區縣無論是自身經濟實力還是發展潛力都明顯優于其他偏遠地區;縱觀整個城市體系,除了主城區外,其他高位次城市存在規模不是很突出和大城市缺失等問題,但也正趨于優化。以下為具體發展對策的探討。
1)從重慶城市體系整體上看,城市結構出現斷層,即大城市缺失,并且呈現“頭輕腳重”的空間分布不均局面,中小城市數量過多,尤其是部分小城市規模太小將難以為城市群的構建提供支撐。未來應重點發展部分區縣,使整個城市體系更加豐滿。主城區及其周圍城市已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渝東北萬州區將發展成為大城市。此外,還應積極培育中小城市,渝東南地區整體實力較弱,黔江區還難以凸顯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應重點發展。
2)從主城區的角度來看,主城區作為整個城市體系的核心僅對“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的城市具有較大的引力且這些城市對主城依賴性較強,而對其他距離較遠的渝東南、渝東北地區輻射力度不夠,未能形成有力影響。因此,主城區將難以帶動這些區縣的發展。未來應在偏遠地區扶持一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城市,同時加強彼此間的經濟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帶動。
3)從各個城市的發展潛力上看,有些區縣發展潛力較大,未來將發展為大城市并成為城市群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萬州區、江津區、合川區、涪陵區、永川區等。就城市空間結構而言,萬州區將獨當一面對渝東北地區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未來各區縣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公路、鐵路、航運為主體完善交通條件,同時合理開發本地的優勢資源,增強投資吸引力。
4)從分形模型對重慶市城市體系空間結構近11年的發展分析看,進一步深入剖析了重慶城市體系發展演變過程,雖然城市結構存在缺陷,但就整個發展趨勢而言,城市體系整體上是在不斷地趨于完善,與以前相比中小城市已獲得長足發展。政府層面應該做好城市空間規劃,把握整體發展方向,對于部分較差區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給予政策傾斜,幫助其發展,從而逐步消除城市體系空間發展不均的現狀,使之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 劉繼生,陳彥光.城鎮體系等級結構的分形維數及其測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7(1):82-89.
[2] 陳其霆.甘肅省城鎮體系現狀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5):97-99.
[3] 馮 凱,韓增林.中原城市群等級規模結構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11):999-1001.
[4] 岳斯瑋.基于分形理論的重慶城市體系結構評價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4):683-688.
[5] 李 斌.基于位序—規模法則與分形理論的重慶市城鎮體系結構測度及其優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2):167-169.
[6] 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EB/OL].http://cq.qq.com/a/20141125/009527.htm,2014-11-20.
[7]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4-165.
[8] 史朝興,顧海英,秦向東.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研究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2):39-43.
[9] 趙春艷.關于城市群等級規模結構問題的研究——以陜西為例[J].經濟問題,2007(6):43-45.
[10] 陳 勇,陳 嶸.城市規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經濟地理,1993(3):2-3.
[11] 邢海虹,劉科偉.基于分形理論對陜西城市體系等級規模分布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4):38-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