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志
摘要:中國苗族服飾別具一格,色彩豐富的苗族服飾為苗族婚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體現了苗族的久遠歷史,凸顯了苗族對美的渴望。筆者以黔南苗族婚禮服飾色彩為研究對象,通過婚禮服飾的發展與演變,更加清晰地認識和了解苗族婚禮服飾色彩的藝術價值、應用價值。
關鍵詞:黔南苗族 婚禮服飾 色彩
1苗族服飾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4萬余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飾的風格式樣、圖案色彩、裝飾手法、裝飾部位等等,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除支系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表現。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苗族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黔南的20余種苗族服飾中,僅以裝飾手法來分,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大類:以挑花為主要裝飾手法;以刺繡和織錦為主要裝飾手段;以蠟染為主要裝飾手法;以青色服裝為基本色調的手法。
2黔南苗族婚禮服飾
2.1黔南苗族婚禮服飾背景
婚禮服飾作為婚禮的重要表現符號逐漸以文化的形式傳承下來。從古至今,婚服文化的發展都與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密切相關,顯現了其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苗族婚禮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發展變化中表現尤為明顯。與其他地區苗族相同,黔南苗族的婚姻是自由的,他們在擇偶時,在民俗社交節日中,很少受到長輩、家庭或是家族的干涉。但是,這不代表苗族社會放縱性關系的自由,反而對于婚前性行為有著相當嚴格的約束。為了維護擇偶和戀愛的自由,同時又保證正當的性關系,對社交的秩序和規范就有了一定的要求,用以分辨人們青春期、未婚、已婚的界限。由此,苗族服飾就成為了一種標志,用以表明社會成員在不同時期,分為青春期、成年未婚和已婚。這既反映了社會的需要,也反映了民族集體意識。
2.2黔南苗族婚禮服飾文化
少數民族婚禮服的民族特性與漢族有很大差異,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現,許多民族的婚禮服飾都有著一些世代流傳下來的特殊風俗講究。少數民族的婚禮服飾,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裝當作嫁衣,精裝版的民族服飾便是他們的禮服。黔南苗族主要由黔東南、黔中南型服飾組成。黔東南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除男子服裝基本相同外,婦女服飾差異較大。黔中南型服飾的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繡織衣裙或蠟染,其他則與黔東南型大同小異。婦女穿大領對襟衣、百褶裙,系包頭帕或頭巾,髻發,但各式之間又有明顯區別。多穿百褶裙,以黑藍為主色。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婚禮服飾極其華麗,樣式復雜多樣。
3黔南苗族婚禮服飾受各因素的影響
苗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內,其中黔南貴州最多,又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臺江又是全國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縣,苗族占全縣人口97%,被稱為“天下苗族第一縣”,其余分布在畢節、銅六、遵義、黔南、黔西南、安順、六盤水、貴陽市等,人們常說:“貴州是苗族的大本營”。由于地勢高,溫度下降,男子還多了大襟長衫,增加了保暖性,左右開衩的大襟長衫利于山地活動。女子服飾仍然以百褶裙為主,但是長度均為中長較為常見。豐富的服飾刺繡圖案便來源于這里的秀美景色。山林中的苗人多以花鳥刺繡為主,水域附近的苗人則更多以繡魚蝦為主,由此可見當地的氣候在關系著服飾款式的同時,也與圖案有很大的關系。
不管是黔南苗族還是其他地區的苗族,無論是在造型時,還是在設色時,都表現出一種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構建的能動心態。造型手段多采用象征、夸張、變形、添加的裝飾手法,既沒有裝腔作勢,也沒有故作姿態,它是一種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處處顯露出淳樸自然美的特色。特別是在婚禮服飾中體現得尤為重要,在婚禮服飾上主要以藍色和黑色為主,在頭飾、領口、袖口、腰帶、百褶裙邊、褲腳等刺繡中體現尤為突出。在對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中,苗族人民最為喜愛盛開的花朵,所以在苗族的婚禮服飾中,把他們最鐘情的十幾種花卉作為服飾的主要圖紋,并賦予艷麗的色彩。在苗族服飾中沒有定式的龍形象,這正好說明了苗族人民自由、放任的原生態主義的審美觀念,苗族服飾中苗族人對龍的概念正好反映了無定式的這一現象,符合中國古代對龍的描繪。
由于風俗和日常生活的習慣差異,苗族未婚女孩子穿著的裙子是樣布做好之后的刺繡,然而已婚的婦女穿用裙子是在整條都做好之后,一起放進染缸進行染色,從而得到統一的色彩。苗族的裙子還有新款和舊款的差異,從長短的角度來講,舊款裙子前面要比后面短兩寸,后者一樣。婚禮當天,男方上身要穿著6、7件衣服。女方則穿多條裙子,一般是6條,從而突顯出女孩子的心靈手巧。桿洞苗族的結婚服飾則不同,他們的男裝上衣一層就可以了,女裝也不需要層次感。但是融水的苗族服飾又不同,他們同樣會多鑲嵌幾層布在邊飾上,顯示女孩子的手巧。由此可以看出,婚禮服飾能夠反映苗族人很多的日常生活。
4黔南苗族婚禮服飾的發展
苗族傳統婚禮服作為苗族社會形象的標志,在保持自己獨特風格的同時,又與其他文化交融產生新的文化因子,一直處于不斷變遷當中。黔南是貴州省古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自唐來以后,黔南的主體民族苗族和侗族在這里定居下來,并共同創造了具有明顯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原生態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為代表的刺繡、銀飾開始興起是在80年代初期。
黔南苗族婦女蠟染作為主要裝飾,她們將蠟染運用到頭巾、圍腰、灰服、裙子、綁腿上。蠟染生產工序基本上是手工操作,成為貴州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術品類之一。黔南苗族服飾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應主動利用自身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更多消費群體,提升和完善服務質量和商品的質量,通過消費群體的消費來開發和壯大苗族服飾文化產業,從而更廣泛地實現苗族服飾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黔南一直以其民族文化所具有的色彩圖案豐富、風格獨特、工藝突出,成為其文化資本的特色,為苗族婚禮服飾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5黔南苗族婚禮服飾特點
從功能角度來講,苗族婚禮服飾與其他民族的服飾一樣,美觀、大方、自由、民族、標識等都體現了苗族婚禮服飾的實用功能。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衣料大多是麻布,生產條件有限使得工藝上只能用手工自紡、自染、自織,大多數服飾在制作的過程中,都比較簡單、粗糙,相對來說,服裝縫制量比較少,衣服大多數沒有扣子,體現出了苗族服飾材質的樸素美。材質上,表達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審美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黔南苗族婚禮服飾也有“意味的形式”。苗族婚禮服裝所蘊含的樸素自然美為人類共同之美。正如卡西爾說:“藝術為人生開啟了一道嶄新的層面,它為人生提供的深度,我們僅憑對日常事物的領悟是不可企及的。”苗族百褶裙的造型元素之一的“褶”在黔南苗族婚禮服飾中也十分耀眼,百褶裙的質感、立體感、造型、韻律感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審美價值。黔南苗族婦女的百褶裙,不僅記載傳承了苗族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程,而且蘊含著藝術韻味和文化內涵,同時也表現出苗族婦女的美麗、勤勞、樸實、熱愛自然的美。
6黔南苗族婚禮服飾中色彩的運用
黔南苗族婚禮服飾色彩的自然美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苗族常年居于崇山峻嶺之間,自然環境清幽雅靜,所以自然環境中的所有都是苗族服飾的色彩搭配題材,不論是色塊還是紋樣的色彩,幾乎是自然痕跡的模仿。黔南地區的苗族,老年人喜穿青黑色,大多取自然之物染色,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與自然和諧的表現。姑娘多以藍、黑等深色或白色為底色,上面用各種植物花卉或動物來襯托,其中綠葉紅花又分為不同的層次,綠色象征田野,紅色代表田野中的碩果累累。苗族傳統百褶裙的材料多為麻布,色彩濃郁、明亮、層次豐富,再上其它色彩,顯得鮮而不艷,華而不俗。裙子多以百褶為主,裙擺繡有色彩豐富的圖案花紋,亮麗活躍,大方美麗。
苗族婚禮服飾上的圖案特征帶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圖形結合了當地人民的思維與生活;在進行圖案設計時,富有底蘊。例如:在苗族婚禮服飾圖案中,小花苗女裙上有形式各異的抽象圖案,染印痕跡明顯。圖案一般有三層,三層圖案分別為大江、土地、天空。這三部分表達了小花苗先民的對自然的向往和世俗場景的描繪,潔凈的天空,也同時表現了苗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苗族婚禮服飾對于現代社會有著無可比擬的利用價值,從色彩特征來講,當下,消費者和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產品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使用色彩更為單一、純度高、強對比在設計制作上十分顯著、特點明確。黔南苗族喜用紅、藍、青白,忌用黃色,恰如中國傳統婚禮服飾以紅色為主,彰顯其喜慶紅火,這種用色的偏好在現代設計中也常有出現。例如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廣告中,抓住了中國人過年過節喜用紅色來寓意紅紅火火,特意推出了“泥娃娃阿福”的紅色主題形象。將可口可樂紅火、喜慶的象征,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色彩的偏好。黔南苗族婚禮服飾中,裝飾圖案色彩多為撞色,如在佩戴大量銀飾時常著青色里衣來襯托銀飾的潔白與華貴。在袖口或裙擺處可常見以紅、綠、藍、白為間隔裝飾,色彩亮麗獨特。現代社會中,撞色搭配越來越受到重視,黔南苗族服飾紅中帶綠,綠中點紅這樣的搭配圖案花紋隨處可見,是苗族色彩搭配的經典之處。
結語
黔南苗族婚禮服飾的傳承與發展,隨著生命的流動而發生著變化。苗族婚禮服飾發生的變化,突出表現在配飾上,以前,苗族女子婚禮服飾的銀飾重達10多公斤,但是到了今天,這種配飾已經不便攜帶,苗族婚禮服飾的繁瑣也不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苗族人的婚禮服裝和配飾,在當今也開始走向時尚和簡潔,順應時代的浪潮,從色彩、工藝、紋理圖案、面料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同時也吸取了其他民族服飾的結構元素,改變了服飾面料和制作工藝,這些變化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下,對苗族婚禮服飾的色彩研究剛好可以為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依據和尋找方向。筆者認為充分提煉苗族婚禮服飾色彩,用服飾色彩作為這一民族婚禮服飾的符號進行現代服裝設計是一條活態傳承的理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