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南閩的歲月已然遙遠,記憶屏幕上的許多畫面在時間煙云中或隱或顯,一些色塊濃烈的,自然也包括那些在視覺宴飲中留下或甜美或酸楚人間故事的幕景,倒是經久而難忘。
心動鳳凰
那時候我們正年輕,經過多少天的旅途勞頓,帶篷的軍用卡車在城市的馬路邊停下,新兵們依次下車,我從車廂里跳下來,本能地看一眼這是個什么所在。最初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潔凈的水泥馬路,有坡度,近處的路面上一片紅色,那是剛從樹上落下來的花瓣,視線順勢向上,便見巨大的樹冠上紅英耀眼,密密匝匝的花朵往向陽處擠,雖則蔥翠的葉子也很好看,但絕對比不過花的風頭,一樹紅花組成的大色塊,渲染出別一樣的熱烈和歡暢。
此時我從戰(zhàn)友的呼叫聲中知道了這個城市的名字——廈門。打從新兵團自上海出發(fā),我們便自覺遵守一切紀律,包括不打聽各個分隊的落營駐地,所以到了目的地,方才明白已經身處當時頗有一點神秘色彩的前線城市了(那時還沒有鷹廈鐵路,入閩后全程乘帶篷軍卡)。
隊伍遵令在路邊空地稍作休息,我發(fā)覺馬路上有了一點新的動靜,先是傳來一陣“旮旯旮旯”的聲響,很清脆,也圓潤,旋即看到一位身穿雪色連衣裙的少女自坡上款款而來。她身材修長,兩條齊腰辮子隨步擺動,腳上穿的是有著紅色橡皮帶的木屐,清脆的響聲正是木屐敲擊路面發(fā)出的。少女走近鋪地落英的時候,對眼前的美色似乎有了反應,腳步放慢了,抬眼往上望,恰好一枚花片落在鼻翼上,隨即滑落于地,姑娘不忍踩踏落紅,稍稍調整腳步,從“花毯”的邊沿繞了過來。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時候,少女以和善而美麗的目光看一眼路邊穿嶄新制服的年輕戰(zhàn)士,此時我看清了她白皙中透著淡咖啡色的臉龐,泛著青春的光澤。俄頃,有一對母女從坡上下來,母親三十來歲,女兒七八歲,有意思的是身穿彩裙腳蹬白色舞鞋的小女孩走上“花毯”的時候,大約覺得特別有趣,竟踮起腳做出了一個舞蹈姿勢,年輕的母親笑著責備孩子,多好的花瓣,你踩著了。我覺得孩子瞬間的舞姿很美,腦際閃過前些時見過的在紅氍毹上旋舞的才藝女郎。
我就是在這樣獨特的“鏡頭”中走進這座美麗的海島城市的。身處兩岸對壘的前沿,這座封閉的南閩小城在外人心目中有著許多神秘感,甚至因其軍事要塞的位置而讓一些人聞其名而生畏,但真的走近了它,則會深切地感受這座海上都會無論何時都難以掩飾其本色的溫暖和美麗。
很快就知道了這里的女孩男孩都是愛穿木拖鞋的,傍晚的時候,大街小巷“旮旯旮旯”的聲浪此起彼伏,猶如春日田野里動聽的蛙鳴。也有一些人干脆打赤腳,好些中學女生就是赤著腳背著書包走進學堂大門的。自然也很快知道了那棵開紅花的樹木叫金鳳樹,坊間常稱其花朵為“鳳凰花”,因為金鳳樹還有一個名字叫“鳳凰木”。這一熱帶亞熱帶樹木在島上是最常見的,花朵以“頂花”的形式開放,十分繁密,紅的色度濃郁熱烈,因此常常給外來人以驚艷的感覺。后來我曾看到城中和鼓浪嶼的一些地方,好多棵鳳凰木聚集在一起,聯袂放艷,形成一片美妙的小“花?!?。曾聽一位當地朋友講述其祖母的往昔故事,還是在做小姑娘的時候隨父母遠赴南洋謀生,輪船離開鷺島時,海岸上的鳳凰花像一團團紅云,在視線中徐徐遠去淡去,心里說不出有多難受。去國的歲月很漫長,故鄉(xiāng)的“紅云”便常常出現在她的夢境中。數十個寒暑之后祖母重返故地,歸船駛入廈門海域,白發(fā)老人立在船頭,屏息靜氣地向海岸眺望,當林立的樓廈間隙處果然出現期盼中的“紅云”的時候,老人家已是淚流滿面了。
軍旅生活中,我有段時間在前沿連隊——駐地都是敏感軍事區(qū),正值著名的1958年8月炮戰(zhàn),前沿經歷中有一幕至今難忘。一天在嶺兜地域修工事(步炮協同,我們步兵部隊常要協助炮兵筑路運彈修工事),回程中看到在兩棵金鳳樹的掩護下,一座火炮的炮管從掩體里伸出,直指前方海面的小金門,炮管上赫然立著一只灰白羽毛的鴿子。我們曉得一天之前這門火炮曾經參與群炮射擊,鴿子顯然是在炮聲沉寂之后從村舍里飛來這兒歇息的(居民大多移居后方)。炮管上的生命看到我們了,小眼珠轉動著,略顯一點惶恐,但生存于戰(zhàn)區(qū)中的它習見軍人活動,練出來了,并無離開炮管的意思?;鹋谇敖瘌P樹中的一棵枝葉已經殘缺,但依然紅英點點。威武的火炮,安靜的鴿子,艷紅的鳳凰花,這十分奇特的畫面“組合”,是軍事前沿的現實“圖景”,似乎也是一道人世的哲學命題,真的引起了我心靈的顫動。
1995年在北京晨光街紅霞公寓,我同劉白羽先生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劉先生聽得很有興味。他說,他也喜歡南方的鳳凰花,還有那種他在廈門和大嶝島都看到的滿坡滿地的三角梅。只因為劉先生1958年在廈門云頂巖(“823”炮擊金門前線指揮所)寫下散文名篇《萬炮震金門》的時候,我作為前線部隊的一名戰(zhàn)士正在山下洪山柄村站崗執(zhí)勤,這一點把我們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對于廈門,我自感對它自細節(jié)開始的了解也不算少,但劉先生觀察認知的方式更顯示了一位激情散文家的睿智和敏銳?!凹t霞”晤敘之后,劉先生先后寄給我兩篇散文(當時我在《解放日報》編“朝花”副刊),分別題為《海戀》和《白鷺女神》。讀這些文字,可以發(fā)現劉先生在時隔近四十年后重登云頂巖,面對今日的和平海峽,對國家民族的風云流變有了更多縱橫貫穿的歷史性思考,即便是對于廈門這座由對壘前沿到開放交流前沿的歷史演變的濱海城市,也有了更多從容和深度的觀察和了解。他走進了城市的一些細部,一則有關鷺島名稱來歷的傳說,一尊友人贈送的“白鷺女神”瓷雕,讓他捕捉到了島人秉性中的精神特質,在《白鷺女神》一文中稱之為“抱住了廈門的靈魂”。那次在紅霞公寓談論鳳凰花的時候,記得劉先生和我你一句我一句有過一點小小的議論,都覺得此物不但美艷好看,花期也長,花開花落新陳代謝頻繁卻仍呈現強烈的競爭狀態(tài)和生命活力。我們對這一南地奇葩充滿了欣賞。
半空“火焰”
木棉,是南國另一種常見樹木。那時廈門中山公園里的幾棵木棉樹,坐落在燈光球場一側,此物軀干十分高大,賞看木棉花必須把頭仰起,胸也因此要挺直一點。記得當時我正在習讀唐詩宋詞,宋人劉克莊就說到了木棉的狀況:“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眲⑹弦欢ㄊ窃谀戏侥车匦凶?,看到路邊這種奇特的樹和花,詢問村人,知道了它的名字。
木棉的花色有大紅和橘紅兩種,尤以橘紅為多。每到開花時節(jié),我必去中山公園、萬石巖等地看木棉,還變著角度近看遠看。有一次在公園東路的一座樓臺瞭望,恰好花樹背后的天空飄著幾朵紅云,互相映照,半空“火焰”分外壯觀,便不禁想起關于“十日同輝”的故事來。
木棉的花朵是有點兒特別的,其形狀像過去鄉(xiāng)村學校里常用的銅鈴,也像一只別致的酒盅,花體碩大,朵與朵之間有點間隔。“高高在上”的木棉花絕無胭脂氣,也與嬌巧嫵媚無緣,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雅逸中透出陽剛,眾花共輝中又各有自己的獨立性。其集體的形象常與“紅紅火火”、“轟轟烈烈”等字眼聯系在一起,所以有人稱之為“英雄花”或“花中偉丈夫”。
木棉花走完火紅的生命歷程回歸大地的時候,其情狀也是不一般的,輕風之中,成熟的花蒂脫離枝頭,歡快地扭動著身姿,徐徐飄落,很是瀟灑自在。絕沒有“一夜霏微露濕煙,曉來和淚喪嬋娟”的凄怨,也沒有“墜素翻紅各自傷”的傷感。我曾在一篇拙文中記述在鼓浪嶼龍頭街見木棉落花的情景,那時我正停步欣賞一位街頭藝人的二胡演奏(這是鼓島常見的注冊藝人,有的演藝水平相當高),坐在路邊的演奏者穿西裝戴墨鏡,頭發(fā)梳得很講究,二胡名曲《二泉印月》的優(yōu)美旋律從他運動著的弓弦中流出。琴聲高音激越處,我的目光觸及前方路邊的一棵木棉樹,清風吹動下,一朵覆鈴形的花朵離枝垂落,我發(fā)現花兒在空中的瞬間,其身姿是旋轉著跳躍著的,就像一個紅衣舞者從高處從容降落,很是美妙,我忽然有了一個小小的靈感——阿炳的樂曲是在為完成生命天職之后圓滿回歸的木棉花送行嗎?腦子里旋即閃出一些字眼:人可去,物可盡,花可謝,曲可終,但美永遠存留下來?;蛘咴侔l(fā)揮一下:來亦美,去亦美,生亦美,滅亦美,生既然光明磊落,滅何須悲天慟地!
順此要寫幾句的是,中山公園里的木棉樹在“極左”的年代里一朝消失,這倒是很讓人黯然神傷的事情,那時我已離開部隊,供職于《廈門日報》,“極左”的風潮有時候是挺可怕的,比如社會上的“紅衛(wèi)兵”提出“公園是資產階級修正主義享樂腐化的溫床”這樣的荒唐言論時,連編輯部這樣的所在也有一些人附議這種“理論”。也就是在如此這般的“革命狂潮”中,包括那幾棵木棉樹在內的公園的一部分被“砸爛鏟平”。正巧這一年我回無錫故鄉(xiāng)看望老母親,發(fā)現美麗的母親湖——蠡湖的一半(西部)水被抽干,翻地種上了莊稼,其理由同廈門的鏟平公園如出一轍——“風景區(qū)是資產階級的樂園”,所以必須“以糧為綱,填湖為民”,這條著名的太湖支流自此成了延續(xù)多年的“斷湖”。以天下一切美的東西為“革命”對象,就是那個時代最時髦最風行的“政治”。其實即使在那樣的歲月里,人們也沒有泯滅對于美的內心尊崇和愛護,就在中山公園木棉遭劫的那些日子,公園另一半的幾棵合歡木上都出現一條纏樹的紅綢帶,人們便傳說這是當地幾位老人以此表達對業(yè)已消失的木棉樹的懷念和憑吊之情。
玉樹臨窗
在部隊的最后一個年頭,我因一篇小說稿受到重視,被安排在城中的一座小樓里改稿。門口的馬路叫“蓼花路”,小樓所在的園子里有好多亞熱帶植物,清早起來開窗觀賞綠色生命,呼吸新鮮空氣,是最賞心悅目的事情。晨風送來幽幽清香,香味似曾相識,只是不知香源所在。一連兩日,窗前享受無名香,總是覺得有點兒好奇。小樓近處有兩棵樹,其中一棵的枝條幾乎伸手可觸,此樹樹身很高,矩圓形的葉子大而密集。那天落過一陣小雨,葉子上因有水點而顯得分外蔥綠,爽意晨風中,一只畫眉飛過來,在一枚葉子上搭一下腳然后飛到樹的高處。就在鳥兒搭腳撥動葉片的瞬間,我的眼前一亮,看到了葉子下面玉筆似的尤物,那是一朵花吧?!便不免興奮起來,順手拿起一根小竹竿,就近挑起幾個葉片,沒見什么,再往略遠一點挑,呵呵,看見了,看見了,真的是可愛的小白花?。《?,這花太熟悉了,不就是江南常見的“生小吳姑”挎籃叫賣的白蘭花嗎?接連挑起好幾處樹葉,一朵一朵白蘭花的芳影映入眼簾,真是難以想像??!滿樹的大葉子綠意障目,卻原來是藏嬌的好所在。我頓時明白,同樣的物種,在不同的地域氣候條件下其生命的形態(tài)是可以有很大不同的,江南盆、壇栽種的小樹型白蘭,到了南國就成了大型喬木(后來我在福州一個大院里看到的白蘭樹,工人把長長的竹梯子架在樹身上,爬上去,用一根頂端有鉤刀的竹竿采集花朵,樹底下放著幾只裝花的大麻袋,這些花是要送到香料廠去的)。耐人尋味的是縱然樹木高大,其玉筆銀簪似的花朵同江南的“小喬白蘭”并無異樣。有了撥葉識花的經驗,便比較容易發(fā)現隱匿的小白花了,其實那些枝葉相對稀疏的地方,不用撥葉也看得見白蘭倩影。
聞香識花的體驗,讓我這個“小文青”有了靈感,過了一些時日,一篇題為《我愛白蘭花》的短散文刊登在《廈門日報》的“海燕”副刊上,自然要對“綠幕銀星”戲劇性的發(fā)現做一番描繪了,接下來是由此生發(fā)感慨:把娟美之身隱藏起來,悄無聲息地為人間傳遞芳香縷縷,那是怎樣的一種赤誠,一種情懷?。∮纱松钌畹刭澝滥瞰I、非同凡俗的白蘭之品。
那段時間我的小說的第一章《采菱歌》分兩次發(fā)表在《廈門日報》上(部隊推薦給報社),還突出地加了編者按語,《解放軍文藝》雜志聞訊約我寫了《我學習寫作的一點體會》并很快刊出。在這樣的形勢下,年輕的我心態(tài)上自信自得,對流沙河的“草木篇”事件等等已不怎么在心,也來傻乎乎地“草木”了(當然只是年輕人的稚嫩之作)。于是果然禍從文生,由市委“筆桿子”的一篇文章打頭,《廈門日報》連篇發(fā)表討伐文稿:小白花“藏在翠綠的大葉子下面,悄悄地散發(fā)香味”,問題就在這里了,有“大葉子”在,小白花“永無出頭之日”,“大葉子”如此壓制“新生力量”,罪不容恕,那么“大葉子”是什么,不是昭然若揭了嗎?何況還有“頌一花貶百花”詆毀“雙百方針”的陰暗心理呢!《我愛白蘭花》的作者對“大葉子”可真是刻骨仇恨啊!《廈門日報》“海燕”副刊連續(xù)九期用大篇幅刊登批判文章,第十期發(fā)表了一篇“本報編輯部”的長篇檢討文章,才算告一段落。
此時我已退伍到地方,本身就是《廈門日報》“海燕”副刊的一名編輯。從部隊傳來的信息是,總政文藝處曾來函調我去京修改那部小說,部隊回復說此人已經復員,而且寫了“毒草”作品犯了錯誤,正在接受批判。小說的事就此黃了。
不久到了“文革”年代,風暴之中,“大毒草炮制者”在劫難逃。當時報社揪出一個三人“反黨小集團”,我自然忝列其中,具體的事情不細說了,最痛惜的是第一次針對“反黨小集團”的大型批判會之后的當天晚上,“三人”之一的王丁先生(政文部副主任)即從四樓宿舍跳樓身亡。
比起公園里的木棉來,小白花的命運要好一些,然而這些可愛的小生命哪里懂得人世間有那么多詭異和荒唐的事情,自相踩踏之間,還要把美麗的花朵搭進去做“佐料”甚或陪葬品。上個世紀60年代發(fā)生的這樣的“小城故事”,放到全國的“大社會”中也許算不得什么,但給人們(社會)的心靈震撼和不堪記憶則是一樣的。幾年前我得到一張在菲律賓出版的《菲華日報》,上面刊登了閩籍知名詩人、作家昆洛(有長篇小說《南洋淚》三部曲等著作)的一首詩,不妨收錄于此:
鷺島白蘭——致沈揚
1
而有一種花
其白如雪
其瑩如玉
五月里
當凝固在記憶中的那股芬芳
重新迷漫 才知道
你又已開放
2
卻依然沒有蹤跡
抬頭尋向濃茂的樹冠
只見綠葉葳蕤
也不迷戀高處的風光
寧愿以純玉般驕傲的破碎
在某一個黃昏 默默地
完成對大地圣潔的愛情
——這就是白蘭
3
不知道
你今天去了哪里
在思想被禁錮
鼻孔也灌滿了混泥土的季節(jié)
你卻誠實地 訴說著
白蘭花的馨香
4
即使你在天涯
即使你在海角
我知道 你依然深信
鷺島的白蘭
還在如期開放
誰能阻止五月的到來?
寫于1976.5.4
荒唐年代并非所有的人都荒唐,那個年代最大的悲哀,就是某些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都被顛倒了的“理論”,卻被無約束的極權政治推崇為“主義”的正宗,從而使那些不荒唐的人在荒唐的潮流中也不由自主地荒唐起來。所幸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這樣的“荒唐”業(yè)已成為民族“心史”中沉重的負面經驗,被嚴肅地記錄下來。
這些年幾次去廈門,總要到蓼花路轉轉,找到那個園子,站在門口,凝望那棵曾經在我年輕的時候陪伴過我并帶給我詩性想像的南閩嘉木,而今的白蘭樹是顯得有點老態(tài)了,但密集的大葉子仍然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很想去采一朵小白花,同它聊聊人間的許多事情。令人欣喜的是蓼花路和附近安靜的馬路邊(包括路邊的住宅小院),還有不少白蘭樹(閩人稱“玉蘭樹”),自然還有那些花紅如蓋的鳳凰木,隨處可見始終綻開笑臉的三角梅,以及不遠處萬石巖上依然濃密的相思林……正是它們,讓這個新時代的南國名城更顯無限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