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波
(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活動,語言交際是個明示-推理過程。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講,交際是個明示過程,說話人通過明示交際行為,表達一個意圖,傳遞給聽話人某種信息。從聽話人角度來說,交際則是個推理過程,需要聽話人進行語言解碼和推理,選擇適當的語境假設,尋找關聯性。
依據關聯理論,聽話人需要根據語境假設,付出努力處理關聯信息,即人類的認知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1]。認知效果越大,關聯性越大;為取得效果而付出的努力越少,關聯性越大。認知效果的取得與語境的選擇密不可分,語境的選擇直接影響著關聯程度的大小。
直接指令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及非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具有相同的話語意圖,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實施指令類言語行為,因此構成反詰-指令言語行為范疇。直接言語行為的指令意圖最強,具備最多指令言語行為的共有特征,為范疇的原型成員;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話語意圖推導過程相對簡單,但與原型成員有一定程度的偏離,為范疇的次邊緣成員;非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的話語推導過程最為復雜,需要借助語言及非語言的語境,因此同原型成員具有最少的家族相似性,為范疇的邊緣成員。
反詰-指令言語行為范疇依據對語境的依賴程度由處于原型地位的直接指令言語行為向邊緣擴展。擴展過程為直接指令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非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
由關聯理論可知,話語的理解同關聯度密切相關[2]。關聯度越大越有利于對話語的理解。因此,關聯度便成為話語普遍具備的屬性,即家族相似性,可以構成一個范疇。聽話人依賴于關聯度對話語進行理解,話語的關聯度越大,在范疇中越處于中心地位,越接近原型成員;話語的關聯度趨弱,在范疇中的地位越趨于邊緣,為范疇的非原型成員。
說話人在向聽話人傳遞指令意圖的過程中,聽話人首先認為話語具有關聯性,應當引起自己的注意,需要付出努力。例如,說話人找了很長時間的包,突然發現要找的包就在聽話人的身后,于是對聽話人說:
(1)“Give me the bag.”
(2)“I order/command/request you that you give me the bag.”
(3)“Can you give me the bag?”
(4)“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the bag?”
(5)“Do you know my bag is just behind you?”
上面例子中,例(1)是最直接的指令言語行為實施方式,建構在英語的三種基本結構基礎之上。例(2)通過使用具有指令意圖的施為動詞“order、command 和 request等”實施直接的指令言語行為。因此,(1)和(2)因其自身結構的特點,指令的意圖非常明顯。在該語境條件下,聽話人無需努力,便能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且不會誤讀說話人的意圖,符合關聯期待的整體解釋,因而具有最佳關聯性。
例(3)和(4)為包含“Can you...?”,“Would you mind...?”等反詰結構的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這些反詰結構同指令的話語意圖存在著規約關系,主要出于說話人的禮貌,已經成為實施間接指令言語行為的固定方式。包含“Can you...?”,“Would you mind...?”等反詰結構的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中,聽話人通過情態動詞“can”和“would”便可推導出話語的指令意圖。也就是說,話語雙重語用功能中的“指令”功能比“詢問”功能更突顯,因而聽話人能夠很容易地推斷出話語的指令意圖。所以,在該語境條件下,例(3)和例(4)只需聽話人付出較少的努力,便能產生較多認知效果,且符合關聯期待的整體解釋,具有相對較佳的關聯性。但相比之下,(1)和(2)所需聽話人的努力最小,產生的認知效果最多更具關聯性。
例(5)為含有反詰結構的非規約性間接指令言語行為,說話人沒有直接向聽話人表達“把包拿給我”的意圖,卻用了“Do you know my bag is just behind you?”。依據關聯理論,無論信息的傳遞方式如何,聽話人總是期待說話人的話語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所以,聽話人對話語(5)的第一解讀為詢問的言語行為意圖,不知道說話人的話語和“把包拿給我”意圖之間的關系,產生了相反的認知效果,因此無法尋找到最佳關聯,也就無法得知說話人的真正意圖,無法將包拿給說話人。也就是說,因為聽話人的原因,說話人的話語產生了歧義,導致交際無法順利地進行。這種情況下,聽話人會按照語境可及度依次調用語境假設來對話語進行重新解讀[3]:假設說話人的話語具有最佳關聯性,并依賴語境正確地理解說話人的話語和指令意圖之間的關系,產生較多的認知效果,并尋找到最佳關聯,推導出話語的指令意圖,符合關聯期待的整體解釋,將包拿給說話人,言語交際便得以順利地進行下去。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反詰-指令言語行為原型范疇實質上是一個以關聯度為特征的原型范疇,最佳關聯性在范疇中的地位對應于直接指令言語行為,為原型成員。言語交際過程中,聽話人在一定語境的前提下,以尋找范疇中的原型成員,即最佳關聯性為目的。在反詰-指令言語行為范疇中,話語關聯性的大小與指令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指令的話語意圖表達越直接,產生的認知效果就越多,越符合關聯期待的整體解釋,關聯性就越大,越處于范疇的中心地帶;反之,指令的話語意圖表達越間接,產生的認知效果就越少,關聯性就越小,越處于范疇的邊緣地帶。反詰-指令言語行為范疇沿著直接指令→規約性間接指令→非規約性間接指令的方向擴展,擴展的實質就是關聯度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向擴展的過程,更是聽話人尋找滿足對話語關聯期待正確解釋的過程。
通過對關聯理論的研究發現:聽話人在理解話語的過程中,始終以尋求最大關聯性為目的。在推導含有直接指令意圖的原型話語時,聽話人付出的努力最小,關聯性最大;指令意圖表達越間接,聽話人付出的努力越大,關聯性越小。因此,反詰-指令言語行為范疇實質上是一個以關聯度為特征的范疇,最佳關聯性在范疇中的地位對應于直接指令言語行為,為原型成員。范疇擴展的實質就是關聯度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向擴展的過程,更是聽話人尋找滿足對話語關聯期待正確解釋的過程。
[1]何自然.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454.
[2]肖彗星.關聯理論下言語交際的原型范疇理解[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74-76.
[3]劉向紅.關聯理論對間接言語行為的解釋力[J].時代文學,2010(7):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