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基礎部,江蘇 南京210003)
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研制反導防御系統,先后研制了 “奈基—宙斯”和“民兵”攔截導彈,80年代,將研制的注意力轉向新型反導武器的技術論證與研制,但一直未進行實戰部署。2001年之后美軍防空反導系統研制與部署提速,著力打造“戰區導彈防御”(TMD)系統與“國家導彈防御”(NMD)系統,最終建立起全球性反導系統。美軍反導作戰體系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反導雷達、反導攔截器、指揮控制系統。主要作戰流程是,反導雷達探測敵方導彈的發射情況,并確定其打擊目標;反導作戰指揮控制系統根據初始預警,制定攔截方案;主要雷達負責跟蹤目標,為攔截器發射提供高精度的跟蹤數據;發射攔截器;雷達適時為反導攔截器提供更新信息;反導攔截器捕獲、跟蹤、識別目標,利用碰撞技術摧毀彈頭。
反導雷達為反導作戰體系提供目標及發射攔截器的全過程信息支撐,主要測算來襲導彈的方位和速度信息,通過指揮控制系統引導攔截導彈實施反導,并進行殺傷評估。目前,美軍反導作戰體系中的雷達主要包括天基雷達、陸基雷達、海基雷達等。天基雷達系統主要由國防支援計劃(DSP)、天基紅外系統(SBIRS)和天基跟蹤監視系統(STSS)等組成,為反導作戰提供來襲導彈初始段預警信息和中段飛行軌跡;陸基雷達系統主要由“丹麥眼鏡蛇”、“鋪路爪”系列、TPY-2等組成,海基雷達系統主要由SBX、SPY-1等組成,為陸基/海基反導提供來襲導彈中段和再入段的目標軌跡、引導攔截器實施反導和效果評估。
導彈預警衛星DSP又稱國防支援計劃衛星,1972年投入使用,為美軍全球反導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但隨著反導技術對信息時效性與準確性的要求不斷提高,DSP衛星預警時間短,誤報率和漏報率偏高的問題,使得反導系統對跟蹤飛行中段的導彈、監控中近程彈道導彈的探測能力有限,因此美軍進一步提出了天基紅外系統(SBIRS)計劃。2001年,五角大樓對SBIRS進行了重新調整,SBIRS-LOW從美國空軍移交給了國家彈道導彈防御局,改名為太空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天基紅外系統SBIRS主要擔負紅外監視與跟蹤導彈發射全過程的任務,同時探測來襲的戰略和戰術導彈,提供導彈預警、導彈防御、技術情報偵察、作戰空間特征等信息支撐。STSS主要用于捕獲、跟蹤飛行中段的彈道導彈,分辨誘餌和真彈頭。SBIRS和STSS將會成為是美國新一代天基預警系統的基石。
“鋪路爪”系列P波段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1975年投入使用,2013年2月,位于美國加州、英國和格陵蘭的三部雷達進行升級,被稱為“改進型早期預警雷達”,其探測距離、靈敏度、分辨率和跟蹤能力有了較大的改善。該雷達系統目前是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骨干預警裝備。TPY-2和海基X波段雷達(SBX)均為來自雷聲公司的大型X波段多功能雷達,主要用于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等空中目標的探測。工作于S波段的SPY-1雷達采用無源相控陣體制,可以探測和跟蹤海上250公里之外以及低地球軌道的目標,它是宙斯盾系統的核心,為了滿足海上反導需求,SPY-1雷達不斷升級,已經衍生出SPY-1D、SPY-6等型號,有力地完善美軍反導雷達系統。
反導攔截器,除機載激光武器外主要由原來的防空導彈發展而來。按攔截階段分為初始段、中段、末端攔截器;按部署方式,分為陸基、海基和空基攔截器。目前,美軍已經建成初始段激光器攔截、中段陸基導彈與海基“標準-3”導彈攔截、末端“薩德”系統與“愛國者-3”導彈攔截等全過程攔截體系。
機載激光武器是美軍初始段反導的主要攔截器,平臺為波音747飛機,采用氧碘化學激光器。2010年2月11日,機載激光器(ABL)系統成功擊落一枚彈道導彈,這次試驗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ABL系統的作戰能力。2011年12月,在取得數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后,由于技術復雜、成本過高、實際可用性低等諸多原因,美國國防部決定終止已花費16年時間、總耗資超過50億美元的ABL機載激光器研發項目。然而,時隔兩年多,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又重啟機載激光武器項目,特別是加大投入開展“持久”專項研制,其主要內容是研制可由飛機配裝的吊艙式激光武器,可擊落來襲導彈。通過實驗,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認為,這種武器已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威力”。
陸基中段反導能力建設是20世紀美國 “星球大戰”計劃的一部分,直到1999年10月2日,美國才完成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即首次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飛行攔截試驗。目前,美軍已在本土7個發射陣地(阿拉斯加2個,夏威夷、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北達科他和馬薩諸塞各1個)部署中段反導攔截導彈。美國海基中段反導能力建設以海軍原有的“宙斯盾”艦載防空作戰系統為基礎,“標準-3”導彈是美國海基中段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標準-3”攔截彈最大攔截距離可達120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可達500公里。目前已經發展到“標準-3”IB、IIA、IIB型攔截彈。
美軍(中)末端反導體系主要依賴“薩德”和“愛國者-3”。“薩德”全名為“戰區高空區域防御系統”(THAAD),是陸基末端高空遠程反導系統,“薩德”的攔截高度達到40~15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這一高度范圍實際上是5000公里以上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也是中近程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因此,它與陸/海基中段攔截系統配合可以對截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末段反導,形成雙層攔截;也可以與“愛國者-3”等末段攔截系統配合對中近程導彈進行中段反導,形成雙層攔截,對美國導彈防御系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薩德”采用的技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KKV的動能殺傷技術,破壞威力大。“愛國者-3”導彈,是美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TMD)低層點防御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對高度在40公里以下的彈道導彈在飛行末端進行攔截。攔截方式以“直接碰撞”取代PAC-2的“破片殺傷”,大大提高了毀傷效果。
美軍反導體系從指揮層次上共包括四層:國家指揮當局(總統、國防部長等)、戰略司令部、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本土防空反導作戰指揮中心(阿拉斯加區域指揮中心、美國大陸區域指揮中心、加拿大區域指揮中心)與海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中心(戰區司令部、聯合部隊司令部)。美軍當前仍在積極建設“指揮控制、作戰管理與通信”(C2BMC)反導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它是全球規劃最完整、功能最豐富的反導指控系統。C2BMC是美軍反導作戰體系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具有強大的作戰管理、信息共享、通信導航等功能,已形成了基于網絡的態勢感知、目標跟蹤、協調彈道導彈防御、支持導彈(激光武器)防御系統運行、殺傷評估等多環節支撐能力。利用網絡中心戰的原理,美軍已通過C2BMC系統將國家指揮中心、戰略司令部、海外作戰司令部、國內部分軍事基地、海外部分軍事基礎與陸基中段反導指揮控制系統、海基中段反導指揮控制系統、“薩德”系統、“愛國者”反導系統等進行聯通,初步實現了“互聯、互通、互操作”,具備了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能力。
[1]劉曉波.美軍反導作戰指揮控制系統[J].外軍電子信息系統,2013(11):1-7.
[2]彭為.美國反導雷達裝備發展綜述[J].現代雷達,2013(11):22-25.
[3]姜志鵬.美國反導指揮體制問題研究[J].飛航導彈,2014(1):60-63.
[4]張雪松.美國反導體系中的戰略預警系統[J].艦船知識,2013(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