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希 湯海萍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95后”是指1995以后出生的中國公民(李悅,2014)。從當前的高校生源情況來看,“95后”已經全面進入大學學習。而他們無論在生活習性、思維方式還是價值取向都有與“80后”、“90后”不同的新特點。因此正確了解掌握該批學生的特點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關鍵。
由圖1可知,浙江金融學院國際商務系2014級學生(下文簡稱為浙金院國商系2014級學生)生源分為三個類別。根據高考報考錄取相關制度,高職院校屬于第三批招生單位。在保底選擇等報考原則下,高職院校成為不少學生成功進入高校的“安全牌”。因此高職學校的普高生源文化課成績較一二批院校的學生而言較差。另外高職院校中的單考單招生源,高中時期重技能學習輕文化教育,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高職院校的第三類生源來自學校自行組織的自主招生考試。通過對部分浙金院國商系2014級自主招生生源的訪問可知,多數受訪學生因高中時期文化課成績差,早已確定進入職業院校的想法且不傾向參加高考,所以選擇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提前確定就讀的學校。因此,高職院校的生源類型較普通高等學校的生源更加復雜,文化基礎也因招生原因更加薄弱。
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很多“95后”學生獲得才藝學習的機會。僅浙金院國商系2014級學生中具有才藝的共196人,占該年紀總人數的35.9%。教育改革的推動也促使教師更加有效結合課堂教與學,提升教學質量,擴大教學知識面。2012年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改方案》指出,高中課程的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提高到33.3%。這一改革不同程度上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在相同教育時間下學習的知識深度也相應變淺。
互聯網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網絡信息以“爆炸”的速度增長,截止2013年年底互聯網上網人數達61758萬人(中國統計年鑒,2014)。95%的學生有5-7年網齡,絕大多數同學擁有自己的電腦(胡芳,李丹,2014)。“95后”大學生的平均上網時間為5小時(包括手機上網)(李恩廣,凌文秀和趙殷,2014)。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網絡擴大,但網絡上的知識信息不夠深入、權威且存在許多錯誤。若學生未對信息進行驗證,獲取錯誤信息的概率邊會加大。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對于知識的獲取只求了解不求深入,因此學生的知識面在擴大的同時,他們的知識深入程度并沒有同比增長。
隨著物質環境日益優化,精神環境日趨豐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正發生改變。以考上大學為目的的培養模式正在被注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模式取代。這一培養模式使“95后”思想上自信、獨立,看待問題有主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達,更多來自國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通過互聯網向中國學生傳播。在中外思想相互碰撞的時代,中國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也在變化。渴望自由,追求民主,崇尚個性是他們比較明顯的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95后”自我意識強,自我特征豐富。
然而自我意識強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父母的教育在強化學生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弱化了同學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承壓能力。過于自信、獨立、自我中心會造成學生很難融入團隊生活。過度學習、吸收西方思想有時會使學生過于注重物質享受,過度追求自由,激化不滿社會情緒。
“95后”學生生活在互聯網時代,而自媒體則是運用最為廣泛的社交方式。胡芳和李丹(2014)的調查顯示,“95后”學生深受“網絡化”影響。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多元化,體現出了多種不同的價值觀,其中一些不良的價值取向。“95后”學生或多或少被錯誤理念引導,使他們在擇友、戀愛、消費觀念上出現某些偏差。只和對自己有利的人交往、追求奢侈的生活等都是“95后”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常見現象。
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社會思想文化多元化發展,也為西方功利主義思想的傳播打下社會基礎。“95后”學生仍然處在身心不成熟階段,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存在盲目跟從現象(李敏,2013),所以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對他們的影響更加直接。功利主義主張實效、實際利益,對“95后”學生的影響有多個方面。首先,功利主義影響“95后”的社會價值觀形成。不少同學社會服務意識減弱,不愿主動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但以獲得獎狀和實踐加分為目的的社會服務活動卻較為愿意參與。他們愿意為社會做出貢獻,為他人提供幫助,但是也要看自身是否可以在這類事件中得到利益。第二,“95后”的學習觀發生變化。78%的教師認為“95后”高職學生是功利的一代,學習上奉行實用主義,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卻在公選課上馬虎過關(胡芳和李丹,2014)。當老師明確表示某門課程對于就業有巨大幫助時學生會對該課程表示關注。但在一些大學公共課上他們就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
過度依賴網絡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從“80后”到“90后”甚至“00后”,大家花在移動PC上的時間正在日益劇增。相對的,和朋友、長輩面對面的交流卻在不斷減少。面對面交流是人際交往的基礎環節,缺乏語言上的交流必然會造成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95后”學生多數是“低頭族”,忽略與周圍人的交往,再加上許多的高職院校沒有設置語文課,這使得學生的語文水平,語言表達能力都在下降。因此“95后”高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正在減弱。
“95后”學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們真正享受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而經濟發展、國家強大、文化溝通自由等外在表現因素卻模糊了“95后”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雖然這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但是時政關注度銳減,某篇關于時政關注度的文章中顯示在所調查的川北醫學院學生中只有25%經常關注時政新聞(昝雪琴,余萌,陳宵等,2014)。盡管“95后”大學生政治意識有些淡薄,但參與度有所上升。如今網絡政治參與模式正在被廣泛運用,各類形式的投票、采訪、跟帖、評論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全網開展。但雜亂的網絡信息會造成大學生參政失范,出現政治認知模糊。網絡評論的匿名性也會造成大學生參政的非理性行為,甚至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
“95后”高職學生存在一定自卑心理,面對學習生活和未來感到迷茫。如前文所言,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為普高學生,他們大多經歷過高考的失敗,因此對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面對學習缺乏自信,覺得所讀學校“不體面”、自卑。另一部分三校生一直在意自身和普高生的區別。在平時的交流、評選活動中時常會因為三校生的身份不敢勇敢競爭。大學學習主張自主性,與高中學習完全不同,這給初進大學校園的同學帶來困擾,尤其是高職的學生。由于他們文化課成績不好,且多數學生專業的選擇甚至學校的選擇都由父母決定,這些學生對開放的大學學習難免感到迷茫。在“95后”的學生中還有一批非謀生目的就業的人群。他們家庭條件好,沒有就業壓力,因此也就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加之,多數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家長安慰只要考上大學就沒有壓力。這導致有一部分學生一進入大學就沒有目標,長期處于對學業、對未來迷茫的狀態。
“95后”高職學生正在全面進入大學學習,他們自身帶有時代明確的烙印。務實、理性、開放、獨立、孤獨、沖突成為大家形容他們的詞語。“80后”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時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李悅,2014)、優勢引導學生正面、積極發展。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幫助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自信心。運用網絡新媒體,增加學生管理的敏銳度及時發現學生問題給予引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學生管理應結合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激發“95后”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融入學校、班級活動,培養出學生集體意識。獎懲制度明確,物質獎勵與言語鼓勵并軌打造出新的學生管理體系,在鼓勵個體差異的同時讓學生知道權威意識、服從意識。
[1]胡芳,李丹.自媒體環境下“90中”高職學生特點實證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6(4).
[2]李悅.80后班級導師如何針對90后學生的特點開展工作[J].科技教育,2014(16).
[3]李廣恩,凌文秀,趙殷.基于“95”后大學生特點的輔導員勝任能力研究[J].高教探索,2014,9.
[4]李敏.淺談高職學生功利主義行為[J].高校論壇.2013(10).
[5]昝雪琴,余萌,陳宵,駱夢倩,羅樂,李微微.大學生時事政治關注度的調查與思考——以川北醫學院為例[J].中國科技縱橫,2014(5).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