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亞萍
(中電投江西電力有限公司監察部,江西 南昌 330096)
企業內部雖然各監督部門的功能、業務程序和側重點不同,但監督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要推動企業更好發展,所以目標的趨同為各種監督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整合企業內部的各種監督資源,形成監督協同的工作機制,有利于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各種監督力量的作用,實現監督效益的最大化。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協同的社會,很多研究成果認為,后危機時期管理工作突出的特點是提升協同效應,而大監督體系的構建正是符合這一發展規律的。近年來中紀委、國資委的領導講話,都提到要整合資源形成監督合力,構建大監督體系成為一個探索的方向。
當前,紀檢監察合署辦公,監督對象涵蓋黨員領導干部、經營管理人員等所有行使企業管理權力的人員,紀檢監察成為了企業監督約束機制的主要力量,履行著“管理的再管理、監督的再監督”職責,有條件也有必要牽頭組織協調企業各方監督力量實現資源整合。因此,黨委領導、紀委牽頭組織大監督體系符合職能定位,切合當前形勢任務要求。
2.1.1 松散協同型模式
成立由企業黨委領導、紀委牽頭組織監督工作的監督委員會,將監事會、紀檢、監察、審計、會計稽核、法律、工會的內部監督職能納入監督委員會,以監督職能“七協同”的方式整合監督資源,以相關責任制度、運行協調制度、評價考核制度保證監督委員會有效運轉。監督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掛靠紀檢監察部門,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這種模式對企業原有組織架構不產生影響,監督委員會是為整合監督資源而成立的類似協會性質的機構,還并非職能部門,屬于派生出來的管理關系,但約束比較松散,如果沒有有效的責任約束和運行機制,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2.1.2 一體協同型模式
綜合考慮各監督主體之間的關系,將監事會、紀檢、監察、審計等監督職能納入同一部門監督部,由紀委直接負責管理。法律、會計稽核、工會等的職能通過建立監督委員會的形式進行協同,形成“四位一體三協同”的監督管理模式。至于幾位一體幾協同,完全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確定。監督委員會仍由黨委領導,紀委牽頭組織工作開展監督工作,下設辦公室掛靠監督部。該模式將綜合性監督進行合署,專業性監督進行協同,有利于突出重點,發揮好監察審計具有的再管理、再監督的作用。同時,通過對其他監督的協同,有利于延伸監督的視角和覆蓋面。該模式雖有機構重置,但有實現的可能,機構變動不大,而且監察審計合署辦公是比較常見,也容易促進監督工作成效。
2.1.3 緊湊一體型模式
成立企業監督部,由紀委直接管理。監督部具有監事會、紀檢、監察、審計、法律、工會的監督職能,以監督職能“七位一體”的方式整合監督資源,建立部門崗位責任制度保證監督有效執行。該模式會引起企業機構和崗位設置較大變動,與模式一不存在實質上的差別,領導主體、牽頭組織主體、監督職能都一樣,主要存在組織形式上的松散與緊湊的差別。該模式的有效運轉需要人員配備到位、綜合素質強。盡管監督部龐大了,但有利于企業精簡高效運行。
2.2.1 形成大監督工作的責任機制
按照本文的構建思路,黨委在大監督體系中履行領導責任,紀委履行組織協調監督工作開展的責任,各監督職能部門在履行各自監督職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大監督體系賦予的責任。除大監督模式二外,模式一、模式三都要策劃成立黨委書記任主任、紀委書記任常務副主任、其他相關領導任副主任以及各監督職能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大監督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掛靠紀檢監察職能所在部門。出臺關于實行大監督體系責任制的規定。大監督模式二則要將監督部的各項監督進行準確定位,劃清職責界限,既要分工明確又要協同配合,形成崗位責任制,由黨委保障監督部充分行使監督權,紀委負責監督部的監督業務實施。
2.2.2 形成監督權充分行使的保障機制
要建立企業監督組織參與權力決策與監督的權限程序,除按照各自監督職責開展例行工作外,重點出臺監督部門列席會議制度,制度中要注意解決監督多頭重疊或缺失問題,就監督對象性質確定參會的監督部門。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監督,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黨務公開、企務公開制度。要充分運用“制度+科技”手段,權力事項進行科學分解和合理配置,對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將權力運行的有關制度規定固化為計算機程序,最大程度克服人為操作自由裁量權過大弊端,保證業務操作和制度執行的剛性,同時以權力流程的公開運行解決內部監督難的問題。
2.2.3 形成信息共享機制
不論在大監督體系內部還是監督部都要建立工作聯系制度、情況通報制度、監督情況交流反饋制度以及監督發現問題聯合處置機制,形成覆蓋面廣、聯動力度大的議事協商協作機制,體現大監督體系的綜合優勢與整體效應。大監督模式一、模式三要以聯席會議作為大監督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手段和信息共享的主要工作平臺,在聯席會議的統一部署和統籌下,推動內部監督工作效率最大化。大監督模式二則不但要在監督部內部形成上述工作機制,而且還要利用同處一體的優勢實現快速聯動、高度協同、攻堅有力、決策支持。
大監督體系不能理解為是幾個部門的簡單合并,也不能片面理解為必須歸屬于同一個負責人分管。在大監督體系下,各監督部門和業務部門應該有不同分工,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視角、不同的專業領域和不同的運行機制,每個部門都要遵守自己的專業準則,保持自身的專業、獨立、權威,在此基礎上形成監管合力,在監督的同時,確保監督結論的公正、公平、合理,也使監督做到不重、不漏。
“沒有權力的監督是無效的監督”。監督部門在企業內部監督管理工作中,必須獲得相應的法律地位,并在制度層面明確部門職能與責任,從而保證企業內部監督工作的獨立性以及權威性,并作為重要元素在企業權力制衡機制中發揮積極作用。以黨委領導監督體系工作有利于監督工作的開展,以及紀委監督責任的落實,是落實“兩個責任”的有益實踐。
此次研究提出了黨委領導下的大監督格局思路,文中盡管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但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和實踐檢驗。就文中設計的三種大監督體系平臺,因“協同型”既不影響各項監督工作之間的獨特性,又不存在組織機構重置,故其實現的可行性最大,盡管各監督組織僅僅依賴于某一約定開展協作,但對于剛剛起步的大監督體系平臺建設的不斷成熟完善,有探索積累經驗的價值。
[1]劉昊,整合內部監督資源 保障國企規范運行[J].東方企業文化,2013,12.
[2]經玉梅,淺議國有企業構建“大監督”體系[J].新會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