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山
(聊城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山東 聊城 252000)
采購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首要環節,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采購能用合適的價格購買合適的原材料,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從而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生產的持續進行;同時,合理有效的采購也能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減少庫存成本,增加利潤。采購成本及策略的選擇則會對供應鏈中下游企業的成本與定價產生影響,乃至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最終的獲利情況。采購滲透到企業活動的方方面面,對采購進行有效的管理會對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做出巨大貢獻,因此企業必須重視采購管理。
對于棉紡織企業而言,棉花是主要的采購原料之一,約占棉紡織品總成本的70%,對棉花的采購占用了企業的大量流動資金,因此棉花價格的高低成了棉紡織行業經濟效益的晴雨表。棉紡織企業在供應鏈前部分的鏈條上有著獨特的特征。首先,棉紡織企業所處供應鏈前端的物流與產品屬于農產品或初級加工產品,受農業政策、生產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其次,棉紡織企業所面臨的供應商是農民或棉花加工、流通企業,供應商的素質和特點千差萬別,選擇范圍相對較小,且從整體上來看,棉紡織企業對供應商的依存度較高,而棉花市場價格受季節、氣候影響大,因此棉紡織企業在價格和供應上很難與供應商達成協調同步。
我國棉紡織企業身處競爭激烈的棉花市場之中,不但要面對來自行業內部以及替代產品等各方面的競爭,還要面對當今經濟形勢突然轉向而帶來的挑戰。
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改進生產工藝、降低原料消耗是企業的第一利潤源,增加銷售量、提高銷售利潤是企業的第二利潤源。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和競爭不斷加劇,再加上受客觀技術的限制,企業在上述兩個方面的努力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企業要在競爭中保持有利位置,那么就要充分開發第三利潤源,即通過加強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來實現利潤增加的目的。一個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是不可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在紡織行業“大洗牌”和金融風暴沖擊實體經濟的背景下,研究棉紡織業如何通過“開發第三利潤源”來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市場主動權顯得尤為有意義。
紡織企業的采購過程具有某些特殊性,主要涉及到所消耗物質的結構及采購市場的特點。紡織企業的采購活動涉及到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技術供應,它充分依賴于所生產產品的特性、工藝過程的特殊性、生產能力的負荷程度。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不僅形成了成品市場,還形成了資源市場。資源市場影響到輸入物流及輸入資金流的調節。在紡織工業的采購管理實踐中通常是按物質種類進行采購作業的分工。纖維原料的采購被劃分為單獨的采購職能領域,這是由一系列的客觀情形所造成的。紡織原料通常是均衡地大批量地使用,并具有嚴格確定的幾何包裝尺寸,這允許簡單地形成較大的裝運批量。在紡織原料的保存中使用了專門的倉庫。至于原料采購市場,則與其他物資采購市場不同,缺乏穩定性,依賴于自然氣候條件及政策環境。
在實踐過程中,我國大部分棉紡織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程度較低,并沒有真正把采購成本重視起來,大部分棉紡織企業當前的采購管理還處于給予庫存管理的階段,其采購和庫存管理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國內已經有不少棉紡織企業的采購管理水平逐漸步入基于供應鏈管理階段,但是從戰略角度去進行采購管理的企業還為數不多。我國進行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已經10 年,棉花市場的變化對棉紡織企業棉花資源的獲取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棉花采購也有必須改變傳統的做法,加強采購管理、充分發揮采購的杠桿作用、為企業贏得利潤空間是棉紡織企業迫切需要進行的工作。目前,我國棉紡織行業的采購管理尚且存在以下問題:
自從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多種體制、多形式的棉花收購渠道打破了棉麻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無證收購的個體業者不斷增加,部分有實力的大企業囤積居奇,從而干擾了棉花的正常流通;再則小軋花機加工戶屢禁不止,棉花收購商收棉不分等級,加工的棉花存在混級、混色,異性纖維多,短絨率高,回潮率大等問題,從而嚴重影響棉紡織企業的產品質量。
棉紡織行業的經營逐步陷入困境,這其中有政策的因素,有自身發展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最終需求減少所致,國內部分棉紡織企業迫于經營壓力而降低了開機率。在紡織行業“洗牌”進入到實質性階段以后,國內部分小企業經營艱難,國內優質紡織企業在重重壓力之下也倍感艱辛。
棉紡織企業在節約棉花采購成本時應多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具體如下:
在采購成本的杠桿作用下,較小的采購成本變動會帶來銷售利潤的巨大波動,從而形成采購風險。除了傳統的現貨交易外,利用期貨、網上電子交易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應對市場風險的方法不但適用于棉花企業,同樣也可以被紡織企業所采用。
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棉花供應商與紡織企業是一種合作關系,合作的目的是獲得比獨立庫存更高的效益和效率,達到雙贏。因而首先必須確定對雙方都有利的最優批量和價格,采取合適的數量折扣價格形式來協調雙方之間的批量,在促使棉花供應商利潤得到提高的同時,紡織企業的采購成本也得以下降,從而使供需雙方在合作博弈中,都能增加收益。
一個好的棉花供應商應該擁有制造高質量產品的加工技術和足夠的生產能力,質量資格認證是紡織企業考慮的首要因素,另外還要考慮是否位于優質產棉區以及運輸距離的遠近,在保質保量的同時盡可能節省中間費用。并同步進行客觀公正的供應商評估工作,把評估結果告知供應商,以促進并提高供應商供應水平,保證紡織企業供應的穩定,從而改進采購時間,降低存貨過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
國務院在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時提到,“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振興紡織工業,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回顧建國以來棉紡織行業發展的歷程,我國棉紡織行業的發展與國家政策的頒布實施密切相關,我國現行的國家棉花儲備政策、進口棉配額政策、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政策以及匯率等貨幣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穩定市場的重要工具,都與棉紡織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棉紡織企業在制定其采購策略時,一定要客觀分析當前行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因時制宜,把握行業宏觀政策的調整取向,研究政策,利用環境,來成功應對挑戰和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