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雯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大學英語閱讀課網絡探究性教學淺析
張新雯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英語教育者關心的問題。網絡主題探究性教學(WebQuest)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探討了網絡探究性教學在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應用。
網絡探究性教學 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
二十一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同時為其改革和發展提供機遇。國家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一目標明確指出了英語的工具性特征,強調了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認真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教學的創新。以學習者為中心、積極開放式的探究性教學方法,能夠讓英語的教與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發展,是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的有效手段。
網絡探究性教學又稱“WebQuest”,由美國圣迭戈大學的伯尼·道治(BernieDodge)和湯姆·馬奇(TomMarch)首先提出,其中的“Web”代表網絡,“Quest”代表“探究”。網絡探究性教學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的教與學的方式。
根據伯尼·道治 (BernieDodge)所寫的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一文,一個WebQuest學案應具備六個模塊,分別是引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結論。其方法是,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任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信息資源,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在接近真實的任務情境中開展網絡探究,主動地獲取知識,進行語言實踐,最終完成“任務”,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再受制于傳統教學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改變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一)研究方案
本研究采用單組前測驗和后測驗的模式進行實驗,選取我校大一年級新生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在教學實驗之前和之后分別進行前測驗和后測驗,將前后測驗值進行對比,衡量實驗效果。
(二)研究過程
1.教學目標設計
在網絡探究性教學開展之前,首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主題和教學任務選擇的依據,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目的。設計教學目標應涵蓋三個部分能力的培養:語言知識與技能;學習方法與策略;情感態度與體驗。設計大學英語閱讀課網絡探究教學的目標,應既強調對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又突出對語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語言學習的策略與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信息素養,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
2.教學情境創設
網絡探究性教學,是以問題或項目為情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應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趣味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首先必須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真實性。真實的教學情境對學生來說具有實際意義,對學生具有挑戰性,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該是真實或接近真實的。
整體性和層次性。教學任務的設計要滿足整體性原則,即任務情境的創設要給學生一些完整的任務,需要學生分析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組合起來。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層次性,即對大任務進行分析,引出若干個子任務,各子任務的完成作為學習的各個基本環節,從整體到部分,分層推進。
開放性。教學情境中任務的設計指向的是知識技能的培養,完成任務的方式應是不拘一格的,展示的成果也是多姿多彩的。正是這樣的開放性原則,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
能力。
3.教學資源設計
網絡探究教學能否取得成功,教學資源的設計是關鍵。互聯網上的資源數量龐大,符合特定主題目標的資源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分析,設計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并借助網絡環境的支撐,將資源以鏈接形式預設于WebQuest學案中,讓學生在特定知識領域中開展網絡探究活動。
4.教學評價設計
教師應在網絡探究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設計好評價量表,確定學習成果的評價標準,并將評價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預期結果,作為學習過程的參考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導向作用。評價量表的設計應體現學習者不同方面的表現,包括過程、結果、態度等,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自己,也可以是教師和同學。
5.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預先設計教學過程,制訂網絡探究學案,使學生在學案框架內開展探究學習。教學過程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活動進程的設計。教師應根據任務種類、規模和難度的不同,對教學活動的時間、成果提交的方式等作出安排。
學習共同體的設計。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協助每個學生進行角色劃分,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進行合理高效的分組和分工;學習共同體內各成員就探究主題展開探究活動,收集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整合,共同協作完成任務。
指導學生開展網絡探究學習并完成成果制作。教師引導、監控整個教學過程,針對探究主題提供學習策略指導,協助學生完成主題探究活動,并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成果制作,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組織學生展示成果并進行評價和總結。教師組織各個小組向全班展示作品,在此過程中,各小組互相學習和交流,互相開展評價。在作品展示和評價環節完成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并提交報告,鼓勵學生將獲得的經驗應用到其他領域,最后將探究主題進一步深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三)結論
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大學英語閱讀課開展網絡探究性教學,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因為網絡的強大支撐而變得靈活、多樣;學生的“學”不再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和課本的學習,而是面向整個信息平臺的海量資源,通過探究、發現、創造、展示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1.推動教育觀念的更新
網絡探究性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注重如何“教”的教學觀念,而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指導學生的“學”上,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教學的組織者、研究者、指導者、協作者、促進者。教師不是把自己的意見、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自己探索、研究,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2.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
探究性學習過程不是被動記憶的過程,而是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帶著自己的興趣、需要,對學習自我設計、自我控制,主動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獲得直接的經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逐漸形成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3.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網絡探究性教學給學生提供獨立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探究性教學為學生提供交互式教學環境,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摩、辯論等方式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網絡探究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并非簡單的進行資料的收集即可完成,而是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綜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水平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網絡探究性教學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對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顯著的作用。筆者將進一步對之深入研究,將其優勢充分發掘,使之成為優化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手段。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清杰.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之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10.
[3]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姜志臣.基于網絡的探究性學習WebQuest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