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強 孫萬平
摘 要:我國面臨經濟轉型期,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該文通過基因診斷學教學實踐,針對該課程教學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指導下的基因診斷學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探討。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教育 產學研用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a)-0181-02
我國面臨經濟轉型期,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中國產學研結合走過的道路表明,要使產學研結合真正取得成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把“用”引入產學研,進一步強調了技術創新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的重要作用,這不僅能夠減少技術創新的盲目性,縮短新產品從研究開發到進入市場的周期,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是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經濟相脫節的一個關鍵舉措[1]。因此,大力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將自身密集的科技、人才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好選擇之一。
“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的推進,須努力實現體制機制、合作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等多層次全方位的改革和突破,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如何貫徹實施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是高校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該文以基因診斷學這門學科教學實踐探討在目前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下如何貫徹實施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
1 改變教師教學理念,貫徹“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發展,理念為先。“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指導下的人才培養,須教師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思維和理念,在產學研教育模式上進一步強調應用和用戶,突出產學研結合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更新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目前,我國的教育仍以教師授課為主,按教學計劃和要求,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給學生講懂、講透,對于學生是否能將授課內容進行實際應用和融合貫通方面的能力培養比較缺乏。同時,教師由于長期在大學校園從事理論教學和科研工作,對授課內容的實際應用方面與企業和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脫節,導致目前高校教育重理論輕實際應用,學生在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缺陷。以基因診斷學這門應用型學科為例,如果教師不轉變教學理念,沒有以“用”為目的的教學觀念,即使教師將基因診斷常用技術及原理部分講透,學生仍然不能做到如何通過這些技術和原理,設計和解決具體的臨床具體的基因診斷問題。由于解決具體的臨床基因診斷問題需要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相互融合貫通,在利用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之間的任何環節出現脫節,都會導致實際應用能力的缺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始終貫徹以“用”為目的的教學理念,就會進一步幫助和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幫助學生融合貫通所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之間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高校人才培養以市場為導向、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2 以“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為指導,實施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要依據。我國現有的高校教材體系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教材建設落后于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求,教材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有骨架而缺少血肉。“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要求建立新的教材觀,教材須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學生的良好個性的發展。教材建設應將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作為教材建設的根本。以PCR技術在基因診斷中的應用為例,PCR技術的應用在理論知識方面需要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及相關的醫學背景知識作為基礎,在實踐方面學生需要掌握引物設計軟件的使用、核酸提取、PCR儀的使用、凝膠電泳和成像技術等相關實驗技能,任何知識環節的脫節都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論聯系實際,更有效的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開展實踐活動。目前基因診斷學一般所使用的高校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就存在一些知識環節的缺失,如生物信息學和引物設計軟件使用部分的內容缺失或不足,導致雖然對PCR原理和技術應用方面的理論知識能掌握好,但讓學生自己設計引物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時不知所措,培養的學生空有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對蘇州大學授課的臨床檢驗專業36位學生對目前使用教材是否需要重新編寫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80%學生要求對教材進行重編,甚至沒有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圖1),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目前教材編寫者的編寫觀和學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分歧。目前國內高校教材一般由國內在相關領域有一定造詣的教授和學者編寫,教材的編寫體現的是編寫者的思路和編寫觀,學生和授課教師只能被動接受所使用的教材,這可能是造成目前教材編寫者的編寫觀和學生的需求產生分歧的主因。“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指導下的教材觀,編寫教材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學生的良好個性的發展,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的專業創造和教學創新,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對解決編寫教材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 以“用”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2]。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僅能夠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且將實現我國比較優勢的革命性轉移和升級,即從單純依靠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轉向由巨大產學研用資源整合、凝煉而形成的創新力。我國目前高校教學體系多年來一直以校園內教育為主,學生的實踐活動絕大多數安排在畢業實習階段,平時教師和學生實踐和應用意識不強,雖然目前高校亦開展如暑期實踐或科研活動,導師制教學讓學生平時參與到科研實踐活動中,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培養體系和制度,老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不足,部分暑期實踐活動和導師制活動流于形式。因此,推進“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必須努力實現體制機制、合作模式、創新人才培養三大突破[3]。然而,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是一項巨大的國家教學體系改革的系統工程,我國目前教育、科技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現狀仍無法實行全面改革,作為“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貫徹的主要實施者——高校教師,可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揮誘導作用,以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逐步實現我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的系統改革和實施。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改變以往按實驗教材進行統一實驗的模式,以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實驗為主。如在PCR檢測實驗中,不采用教材中的引物,而是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引物,不僅可讓學生掌握如何查找檢測靶標基因序列、選擇檢測序列、熟悉引物設計軟件、掌握引物可行性分析和PCR實驗的具體操作,而且可進一步增強學生實驗探索欲望和享受實驗成果帶來的喜悅,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提到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即“用”的能力。基因診斷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產學研用”培養模式需要加強實驗課的內涵,把實驗課學習實驗操作為主改為由學生自主設計和完成實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
考試作為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傳統的考試方式對學生的分析和創造能力考核效果差,同時,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亦作為學生學習、復習課程的導向。在考試內容方面,考題強調學生運用知識的靈活性與綜合能力,避免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讀死書。以我們所出的關于巢式PCR引物設計題目為例:一個含有4條不同引物典型的巢式PCR反應體系,其內側引物對的長度分別為17和18個堿基,其中GC含量均為9個。為了實現一次封閉擴增而不是分兩次添加引物和分別擴增,外側引物的長度如何設計?該題目要求學生在掌握巢式PCR原理的同時,能把知識融會貫通,解決巢式PCR引物設計的常見實際問題。如果僅考巢式PCR原理及其內外側引物設計要求,學生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無法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靈活性與綜合能力,而一旦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考完以后亦很容易遺忘,更談不上“用”。因此,基因診斷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產學研用培養模式指導下的基因診斷學教學在考試方面,考試內容及形式應強調以“用”為目的。
高校作為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培養模式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該培養模式指導下的高校基因診斷學教學方法,是一項涉及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教材的改革、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考試內容的轉變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李健.中國特色產學研合作體系的形成與發展[N].光明日報,2009-12-18(3).
[2] 孫萬平,陳燕,劉開強.高校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教育研究進展,2013(29):213-217.
[3] 馬德秀.瞄準需求、突破障礙、大力推進產學研用結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