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彬
曾子曰:辛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題記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大自然中的動物們都是那么地有靈性,懂得感恩與孝敬。作為人類,我們更應該自始至終都懷有一顆感恩與孝敬之心。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以,我們要心中存孝,這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報答。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不富裕的家庭。他們性格堅強,為了生計,每天起早貪黑,勞累了近半輩子,卻不曾喊過苦、喊過累。而我已經不小了,卻還是讓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們費心勞神。
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可我卻偏偏不領情。有時,他們想與我好好談談心,我卻總是滿臉地不耐煩。如今想來,不知他們因我的不懂事,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流了多少辛酸的淚水。但他們還是極力掩飾著,還是一個勁兒地疼惜著我。
直到我看到一則故事: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他十分孝順,靠討飯養其父母。他所討到的食物都會帶回家讓父母先嘗,即使再餓都是如此。如果有酒,他就跪下來捧給父母,然后起來表演節目,為他們助興。有人憐憫他窮困,便勸他給人家打工做工,用所得來養父母。他答道:“父母年紀大了,若為他人幫工,離家太遠,沒法及時地照顧他們。”聽的人由衷地贊揚他真是個孝子。后來父母過世,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便拿著食物在墓前哭祭。
看完這則故事,我的內心無比沉重。想起曾經對父母的種種不是,便不由自主地感到內疚與懊悔。他們生我養我,從未索要過任何回報。而我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給過他們,我真是“該當何罪”!每每看到他們微駝的身子,斑白的雙鬢,我的心都會沉重得好似被一雙手揪住。
自此以后,我始終將尊重父母放在首位,其次便是盡量不因為自己的言行而給父母帶來恥辱。有空之余,我便幫父母做些家務活,多和父母談談心,讓他們知道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讓他們煞費苦心的稚氣的孩子了。
中國這泱泱大國,從古至今就有傳頌“孝”的傳統,臥冰求鯉、戲彩娛親、哭竹生筍等,更是將孝道傳播到世界。隨著時代的更迭,已經有不少人將“孝”拋之腦后,好似忘記了這一中華美德。孟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他說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所以,我們作為晚輩,作為最愛自己的父母的孩子,不能不顧他們的一絲一毫。孝心其實并不難,它可以是一聲祝福,一通電話,也可以是一頓可口的飯菜。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都會覺得很暖心。別等到他們真的老了,開始睡意昏沉、走不動了,才去孝敬他們,因為那個時候已經太晚了,而且那時他們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