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林 周應再
摘 要:隨著世界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高黎貢山生態旅游也越來越熱,生態旅游帶來正面效益的同時,或多或少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環境教育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是減少負面效應的最有效途徑。結合生態旅游特性和環境教育目標,作者分析了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現狀,提出在高黎貢山生態旅游中開展環境教育的十項內容、多種參與方式和教育手段,指出了高黎貢山生態旅游中開展環境教育的制約因素及解決對策,對高黎貢山在生態旅游中實現環境教育功能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生態旅游 環境教育 教育內容 制約因素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0(a)-0157-02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cotourism of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Yu Xinlin Zhou Yingzai
(Tengchong Branch of Gaol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Tengchong Yunnan,679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tourism,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Ecotourism brings positive benefits,whereas it may also have some negative effects.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cotourism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According to the prosperity of ecotourism and goal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reserve,we proposed ten parts of pote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participatory approaches,and educational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cotourism.Constraints and solutions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were also pointed out.These results would have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cotourism of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Key Words: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Ecotourism;Environmental education;Educational content;Constraint and solution
隨著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生態旅游備受大眾青睞。近幾年來,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增速達10%以上,是云南的生態旅游示范景區和科普旅游精品景區,被國家地理和華夏人文地理網絡評為中國生態旅游最具潛力的景區之一[1]。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可持續旅游,旅游既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又要提高旅游參與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并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幫助。生態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往往會打破生態保護與利用的平衡,使得環境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生態旅游開發中的環境破壞行為屢有發生,如:景區基礎設施(酒店、餐館)的過度建設及建設與景區不協調、偷獵野生動物、野生菌和薪柴的過度采集、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等[2]。這些不“生態”行為時刻威脅著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發生與當地社區和游客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有很大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態旅游與環境教育脫節。中國開展生態旅游的自然保護區只有少數在進行環境教育的初步探索,多數在公共環境教育方面是空白。眾所周知,生態旅游具有較強的環境教育功能,但這并不是生態旅游的自然結果。相反,如果生態旅游的相關各方如資源管理者、旅游開發商、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在生態旅游運作中不貫徹環境保護意識,那生態旅游中的保護性原則就只是一紙空文,生態旅游就同樣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趨勢[3]。高黎貢山生態旅游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要在起點就將環境教育這一生態旅游核心內容始終貫穿于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建設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開展環境教育,提高生態旅游相關者的公共環境保護意識,保障高黎貢山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 生態旅游與環境教育的關系
最早明確提出生態旅游中環境教育問題的是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與自然保護區會議,會議提出生態旅游中“提供必要設施,實行環境教育以便游人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資源,同時并不對生態系統或社區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3-4]。環境教育和生態旅游都是20世紀70年代全球環境問題和生態意識覺醒的產物[3]。生態旅游的自然性、保護性、教育性、責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等特征特性都依賴于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一個核心內容,這已經是開展生態旅游的實踐共識。環境教育可以通過生態旅游形式真正實現“通過環境的教育”,實現現場教育、戶外教育,“寓教于游、寓教于樂”,使受眾在欣賞和享受美麗、和諧自然環境的同時,理解、感悟“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可以說,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的“靈魂”,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才能相輔相成。
2 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現狀
中國西南邊陲的高黎貢山林區堪稱全球最美的原始森林之一,有著豐富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4]。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在資源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推出了橫穿高黎貢山東西坡的“百花嶺—南齋公房—林家鋪—江苴絲綢古道”徒步生態游,賞花、觀鳥、攝影等可巧妙的結合,集科學考察、教學實習、科普教育及旅游休閑于一身,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極佳地點[5]。沿途可以感受到高黎貢山的立體氣候、原始垂直植被、珍稀動植物、奇峰怪石和溫泉瀑布等自然風光,體驗驛路古韻和豐富的民族風情,亦可游覽滇西抗日戰場等歷史遺跡,兼具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6]。“走絲綢古道、探原始森林、賞田園風光、品歷史文化”是高黎貢山生態之旅的特色。
環境教育被認為是生態旅游的靈魂,開展寓教于游的環境教育活動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3]。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在環境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實際工作,以“了解高黎貢山、熱愛高黎貢山、保護高黎貢山”為主題,進行了環境教育本土化探索,與自然之友的“綠色希望行動”合作開展當地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進行自然體驗活動,介紹動植物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同時,通過實施“中荷合作云南森林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社區為該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高黎貢山自豪”項目、“騰訊QQ網護高黎貢山”等項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提高了周邊社區群眾的環保意識,成立了多個農民森林社區共管和環境保護組織開展生態保護[8-10]。但高黎貢山的環境教育更多是針對當地社區,還沒有與高黎貢山生態旅游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對高黎貢山游客的訪問調查,發現他們中許多對生態旅游的認知程度尚淺,但對接受生態環境教育大多持歡迎態度[11]。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發展規劃、資源評價、環境容量、線路設計、社區的參與和保護區的管理上[5-6,12-15],對在生態旅游中如何有效開展環境教育缺乏針對性研究和闡述。這需要我們開展相關研究,以引導和支持生態旅游中環境教育工作的開展。
3 高黎貢山生態旅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手段和參與方式
生態旅游目的是“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物及相關文化特征”,具有求知、求美和求樂的重要特征,環境教育是實現求知的重要途徑[3]。1977年的第比利斯會議系統闡述了環境教育要實現的五大目標:(1)知識:幫助人們獲得生態環境知識及經驗。(3)意識:幫助人們獲得環境問題的意識及敏感性。(2)態度:幫助人們獲得環境價值觀和感情,并積極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活動。(4)技能:幫助人們獲得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參與:為人們提供解決環境問題和當地社區發展的機會。高黎貢山的生態旅游可從十個內容幫助人們系統獲取高黎貢山生態環境知識:(1)各種地質地理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高黎貢山特殊地質地貌、奇特生物效應和生物地理現象[16]。(2)高黎貢山的成土母巖和土壤類型——片巖、片麻巖、板巖等變質巖系是高黎貢山的成土母巖,高黎貢山從山腳到山頂涵蓋了亞熱帶到寒溫帶的所有土壤類型,是云南乃至中國土壤垂直帶譜最完整典型的地區[16]。(3)高黎貢山的立體氣候類型——高黎貢山屬西南季風氣候,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特征,由山腳到山頂依次出現干熱河谷帶、中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5個氣候類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立體氣候。(4)高黎貢山植被分布特點——高黎貢山植被分類涉及8個植被類型、17個植被群系組、33個群系,多樣的土壤類型和獨特的立體氣候造就了高黎貢山典型的植被垂直帶譜景觀。(5)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豐富,資料記載有高等植物4 897種及變種、獸類154種、鳥類419種、兩棲類21中、爬行類56種、魚類49種、昆蟲1 690種[16]。低等植物及昆蟲研究較少,高黎貢山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6)高黎貢山保護物種和特有物種——高黎貢山有國家級保護植物34種,云南省級保護植物45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81種。高黎貢山特有植物434種,特有動物尚無統計,特有物種的多少是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的標志[16]。(7)高黎貢山的“南方絲綢古道”和歷史遺跡——被當代史學家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是一條民族遷徙、貿易交流、文化傳播的通道,古道沿途還有多處歷史遺跡如漢代烽火臺、雙虹橋、抗戰碉堡、戰壕、戰坑等,是了解當地文化、歷史的“活化石”。(8)高黎貢山民族文化——高黎貢山區域分布有漢、傣、傈僳、景頗、阿昌、德昂等16種世居民族,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差異,呈現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宗教多樣性[17]。(9)高黎貢山田園風光——了解傳統農業文化、社區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狀況。(10)法律法規——了解自然保護區建設、資源管護、環境保護、護林防火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高黎貢山生態旅游中可開展環境教育的內容很多,要對不同的目標群體——資源管理者、旅游經營管理者、旅游服務人員、導游、游客和當地社區居民有針對性、選擇性地開展教育,可以采取徒步探險、觀鳥賞花、攝影繪畫、物種識別研究、科普創作等多種多樣的參與方式,通過環境解說、自然觀察、自然體驗、宣傳教育等不同手段實施環境教育。正如珍妮·古道爾所言“惟有理解,才能關心;惟有關心,才能幫助;惟有幫助,才能都被拯救”。環境教育也是一個“認知-理解-關心-幫助-拯救”的循序漸進過程。
4 高黎貢山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制約因素及對策
4.1 環境教育基礎設施薄弱
高黎貢山生態旅游資源景點較多,但除生物走廊帶的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和穿越高黎貢山的“百花嶺—南齋公房—林家鋪”景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其它景點幾乎都是“原生態”,環境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更是一片空白,需從“零”起步,將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進行有機融合、科學布局、同步規劃實施基礎建設。
4.2 環境教育管理體制有待建立
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多年來一直是“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護林點”的運轉模式,始終沒有形成企業運作模式,旅游資源管理和旅游資源經營屬同一主體,嚴重制約了生態旅游業的產業發展,也無法實現生態旅游產業鏈,只有理順管理體制,采用企業經營,才能做好、做強生態旅游的同時開展環境教育,實現環境教育目標。
4.3 特色有待進一步挖掘、整合
生態旅游的靈魂是特色。目前大多數情況下,游客常是沿古道走一遭,缺乏特色體驗,參與性弱,旅游項目較單一[15]。高黎貢山雖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但挖掘和展示不夠,生態知識普及和環境教育仍較為薄弱,無法滿足生態旅游者的“求知”欲望。
4.4 環境教育人才缺乏
保護區缺乏環境教育的專門人才,實際工作仍停留在對游客進行防火宣傳等初級教育層面上,深入的環境教育活動開展起來仍面臨許多困難。當地社區有較強的開展生態旅游的參與意識[18],但目前只能為游客提供簡單的食宿、向導和趕馬等服務,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缺乏深入認識,無法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服務,需要加強相關人員知識技能培訓和招聘相關人才。
5 結語
生態旅游是當代旅游熱點,高黎貢山是人類的“雙面書架”,她的無窮魅力正在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都希望能夠親臨其境、一睹風采。作為高黎貢山資源的守衛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旅游帶來正面效益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有調查顯示,我國22%的自然保護區因開展生態旅游而遭到破壞,有11%的自然保護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現象[19]。無疑將環境教育始終貫穿生態旅游的“吃、住、行、游、娛、購”各個環節是避免這一情況發生的最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趙貴華.“不走尋常路”——高黎貢山森林旅游特色記[J].云南林業, 2012(3): 58-59.
[2] 明慶忠,李宏,武友德.生態旅游的環境影響評價初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60-65.
[3] 李北東,連玉鑾.環境教育——生態旅游的靈魂[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293-296.
[4] 尤海舟,蔡蕾,賈成,等.生態旅游中的環境教育[J].四川林業科技,2010(3): 89-93.
[5] 鄭云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區功能區劃探析——以高黎貢山百花嶺——江苴生態旅游區為例[J].保山師專學報,2004(2):72-77.
[6] 藺汝濤.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開發思路[J].林業調查規劃,2003(4):18-22.
[7] 徐大鵬,軒榮萍.走進高黎貢山:綠色希望行動的另一種探索[J].環境教育,2011(11):72-75.
[8] 馬世來,蘭道英.高黎貢山地區公眾保護意識教育[J].生物多樣性,1997(2):72-75.
[9] 段紅蓮,藺汝濤,何茜.變革理論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走廊帶環境保護與教育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3(2):69-72,80.
[10] 施曉春,艾懷森,楊華,等.多民族農民環保組織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中的作用[J].保山師專學報,2007(5): 1-6.
[11] 李翠花,劉寧,艾懷森.游客對高黎貢山生態旅游的感知與行為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7):158-159.
[12] 李正波.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探索[J].林業調查規劃,2001(2): 58-62.
[13] 施曉春.高黎貢山花卉資源與賞花旅游初探[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5): 28-31.
[14] 鄧永紅.高黎貢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對策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7(2):126-130.
[15] 肖朝霞.高黎貢山百花嶺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評估[J].保山學院學報,2011(1):77-82.
[16] 李恒,郭輝軍,刀志靈.高黎貢山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7] 熊清華,艾懷森.高黎貢山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8] 李翠花,劉寧,艾懷森,等.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居民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與參與[J].林業調查規劃,2013(2):91-93.
[19] 普書貞.我國開展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對策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09(21):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