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9月8—9日,第21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盛澤2015)在江蘇盛澤成功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許坤元,中國工程院院士郁銘芳、蔣士成、孫晉良、姚穆、俞建勇,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賀燕麗,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國家科技部巡視員李新男,國家商務部歐洲司商務參贊孫立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以及世界主要化纖生產國和地區的行業協會代表出席大會。近600位代表濟濟一堂,共商國際化纖發展大計。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盛澤鎮人民政府和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管委會共同承辦。以“創新驅動,融合共進——‘新常態下化纖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為主題,聚焦“新常態”下全球化纖產業的創新融合發展之路。大會設有發展論壇、7場專題論壇及互動研討會,在會場外還舉行了“輝煌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成果展,重點展示了恒神、斯爾克、吉林化纖等國內知名化纖企業的創新成果。
許坤元在大會致辭中表示,會議主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熄引擎,也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時代各國產業間實現高效分工協作的融合。高勇著重梳理了中國化纖行業“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成果,并對“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要點進行了解讀。他指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將布局智能制造、紡織新材料、質量和品牌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四大重點工程,中國紡織工業將利用自身良好的產業基礎,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
國際大咖齊聚盛澤共議全球化纖產業發展
在發展論壇中,來自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行業代表對全球化纖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刻解讀。端小平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化纖產量的年均增速目標將由“十二五”期間的9.2%調整為3.6%。粗放式、以產能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等“軟實力”正逐漸成為化纖行業和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日本化纖協會董事長上田英志認為,世界纖維消費量預期到2030年時增長2.95%,達到1.373億t,其中合成纖維預計增長3.9%,達到1.034億t。未來,生產研發“技術紡織品”在內的高附加值產品將成為發展趨勢。
美國化纖協會理事長Paul.T.oDay在報告中指出,美國天然氣已經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來源,頁巖氣能源革命提供給石油基纖維產品更低成本的原料。到2020年,聚酯纖維產能將會有很好的發展。
歐洲化纖聯盟理事長Frederic Van Houte提出,基于質量和創新的貿易會帶來更多的利潤,而不是低價策略。創新引領產品的差異化、生產的柔性化,高生產效率、可持續性和全球合作等關乎歐洲化纖行業的未來。
“一帶一路”提供發展思路境外投資“正當時”
目前,紡織化纖行業正面臨“新常態”,“一帶一路”戰略將提供新的發展出路。張建平在演講中指出,“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也有利于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發展。未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將成為全世界新的增長點。
歐瑞康化學纖維事業板塊副總裁AndréWissenberg先生在分析全球化纖產業的經濟和市場形勢后,提出境外投資“正當時”,他表示,對于想要擴大產品價值鏈上的投資組合、現有業務范圍內的戰略投資和補充業務領域發展的中國化纖企業,都需要擁有市場所接受的強勢品牌、上下游工藝流程中的專有技術和市場準入條件,而歐瑞康能夠為全球境外投資戰略提供咨詢服務及技術支持。
“綠色制造”成趨勢高性能纖維遇發展良機
在《中國制造2025》中,“綠色”作為關鍵詞出現了46次,這也讓很多傳統制造業開始謀求走綠色化、智能化道路。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以資源可再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發展經濟模式,是我國制造業今后發展的必然方向。科技引領下的“綠色制造”必將成為我國紡織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設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化纖產業的持續發展。而對于中國紡織工業來講,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提高生產效率是保持市場競爭力必不可少的條件。據André Wissenberg先生介紹,使用歐瑞康最新的技術 —— Wings FDY和Wings POY,每噸纖維的平均能耗與使用1994年的陳舊技術相比可分別降低55%和40%。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催化下,高性能纖維成為當今最具發展活力的高新技術材料,全球環保法律法規的強化、交通工具和新能源的高效化、節能化和安全化以及新一輪軍備競賽等,助推了其持續高速發展。
全國特種合成纖維信息中心主任、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會長羅益鋒總結了世界化纖寡頭和國內創新企業在聚丙烯腈基碳纖維(PAN-CF)、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UHMWPE)、玄武巖纖維(BSF)等高性能材料領域的生產及研發現狀。他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應對戰略,緊抓創新主線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高性能纖維品種的多樣化和產業化,滿足民用和國防軍工的多領域需求。
智能穿戴引潮流正加速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