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暉
自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一批內陸口岸城市迅速崛起,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西安就是近幾年內典型的代表,自改革開放至今,在對外貿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西安地處關中平原,是我國西部中心城市,秉東啟西、聯南帶北,具有著良好的條件和發展基礎,更是我西部大開發的排頭兵和主要突破口。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和“一帶一路”戰略提出更是使西安處于貫通全線的十字交叉路口,同時也賦予西安更高的戰略使命。因此,本文從西安內陸口岸建設出發,剖析西安對外貿易結構現狀,同時對傳統內陸口岸城市發展概念提出創新。
通過數據分析與實地考察,借鑒國內外內陸出口城市發展模式與產業結構調整經驗,將本文研究內容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探討內陸口岸城市發展未來,使其更加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總結了西安作為內陸口岸城市的發展模式,并對西安經濟區進行了新的劃定。
一、相關概念解析
1.內陸口岸的界定。口岸的傳統概念是沿海沿邊港口或內陸邊界,即為港口或邊境口岸形成的必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勞動力的社會分工,國際航班日趨完善,獨立的國際城市貿易發展的日趨成熟,這一概念將擴展端口。近些年來,國內大部分非邊境沿海城市都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口岸和海關部門,經營進出口活動。因此,該口岸是經國家批準的合法的、獨立的對外貿易和交流活動的場所。
2.出口貿易。出口貿易的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出口貿易指的是有形商品貨物出口,即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同別的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實物的出口活動。而廣義的出口貿易不僅僅是指形商品的出口,同時也包括無形商品服務與技術出口,即一國或地區同別國或地區之間進行貨物、服務和技術的出口活動。
二、西安出口貿易發展的探討
1.西安概況。西安市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和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轄區有未央、蓮湖、新城、碑林等十區和藍田、周至、戶縣三縣。從全國來看,西安地處我國大陸的心臟,歷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西安已經形成了國際航空、鐵路、公路為主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成為西北地區的交通、通信中心。
2.西安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直接反映著該區域的對外貿易質量以及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商品結構是最直接的表現。
有形商品是西安市目前出口的主要形式,也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西安的有形商品出口主要有以下特點:(1)出口規模擴大。統計數據顯示,西安自2000年以來,有形商品的出口規模不斷在擴大。近20年時間里連續翻番,出口總額在西安GDP總額中所占分量越來越大。主要原因有:①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大環境的影響,國家對外貿政策和體制的完善,各種經濟特區的設立,都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我國各部門各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②西安自身的發展優勢。重工業是西安傳統的優勢產業,再加上近年來發展較為成熟的輕工業。輔以陜西的資源優勢,為西安出口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西安市通過自身影響力吸引了大量周邊地區的廉價勞動力,例如河南、甘肅等,西安的外向型經濟擁有著充足的勞動力。③西安遍布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了科學技術與智力的支撐。(2)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大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也被稱對外貿易系數,指的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對于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對外貿易的依存度越高說明本國或本地區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大,反之則說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小。
自2000年以來,西安市的對外貿易總額保持穩步增長,外貿依存度穩定在19%一26%之間。出口依存度也基本保持在9%一16%之間,符合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全球出口縮水的影響下,西安的對外貿易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基本水平保持不變,這也充分說明在國內經濟變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兩個方面的影響下,西安市建立的以出口主導的外向型經濟基礎已基本確立。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西安的對外貿易系數與出口貿易系數還是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也表明西安還是需要挖掘自身潛力,優化貿易結構。
西安市在中國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多個朝代的古都,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西安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旅游行業是西安經濟的支柱產業,所以西安的無形商品出口也以入境旅游為主。
“三千年文化看陜西”,西安作為秦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擁有著自秦漢唐以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是目前的旅游活動發展層面較低,仍然停留在走馬觀花的層面上,一些對于文化探究的服務不盡人意,導致了旅游的反復性很低。現代經濟活動中,服務行業是經濟發展的中心,服務業是否發達,標志著經濟是否發達,現代化服務業對現代經濟發展來說極為重要。
西安的服務出口產品單一,開發程度較淺,缺少豐富的產品結構。主要以旅游服務為主,并在金融、航空、電信等領域相對落后,國際競爭力較弱。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必須經過以下幾個方面:(1)深度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第三產所占比例,促進服務業自由和成熟發展,打造服務良好的社會環境。(2)充分利用當地科研人員,開發技術和信息產業,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基礎。(3)加快產業的集聚,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生態基礎。(4)主動接受國際服務業轉移,促進現代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
3.西安出口貿易的方式結構。西安外貿主要是由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組成。一般貿易在傳統意義上指的是單純的或基本上使用本國資源和材料的生產和出口貿易。加工貿易意味著全部或部分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過國內企業加工再出口的貿易方式,包括加工和飼料加工。想要改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有以下幾點建議:完善各種政策設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創新能力,擴大加工貿易增值率,提高本土企業競爭力;嚴格控制加工貿易門檻,保證西安經濟可持續發展。
4.西安貿易出口問題分析。(1)從市場定位來看,不能將西安單方面的定位為主動或被動貿易,西安的衛星制造與航天技術在國際上具有著領先地位。但是從某些產業狀況來看,似乎又處于經濟轉型期,西安必須加快尖端技術的研發,以增強自身國際影響力。(2)從商品結構方面來說,有形商品仍集中于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西安出口的支柱產業,但從長遠來看,西安的經濟發展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同時我國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導致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如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的勞動力成本開始體現出來。此外,西安在對外出口過程中,過分強調世界標準,沒有在服裝、飲食等方面體現出自身獨特的文化元素。一些無形產品的出口也是西安對外貿易的弱項,在很多領域呈現落后甚至是空白。(3)從貿易方式方面來說,加工貿易占據比重過小,限制了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勞動資源的充分利用。
從以上方面分析,西安對外經濟貿易在多個方面擁有的巨大的潛力仍待挖掘。西安經濟現今發展階段最為需要是切實可行的貿易結構調整措施。
三、 結論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是升級對外出口結構的一個根本措施。正確定位和加強優勢產業、支持重點產品、加快高新產品出口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途徑。快速發展服務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西安城市建設要立足于區域,構建合理的區域發展模式,促進西安與周邊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以城市為研究尺度,將經濟輻射范圍以“同心圓”的模式蔓延發展;以區域為研究尺度,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經濟區,經濟產業帶沿東西線西安—寶雞—天水,西安—渭南—運城和南北線延安—銅川—西安—漢中形成“X”型空間結構模型。合理規劃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西安經濟的良好可持續發展,使西安對外貿易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