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曉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要承擔對股東、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也就是說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不能把獲取利潤作為唯一目標,要在生產過程中更關注對人的價值,以及對環境、消費者和社會的貢獻。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企業應該承擔起對消費者的責任;汶川大地震的發生,我們看到了企業紛紛捐錢、捐物,體現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2010年富士康員工的連跳事件說明我們應該承擔起對員工的責任;2015年柴靜的《穹頂之下》說明企業應該承擔對環境的責任等一系列事件都說明企業應該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
一、機構投資者綜述
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基金、銀行、保險公司、投資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國家或團體設等組織。國外的投資者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大幅增長,而我國的機構投資者則很稀缺,直到1999年才有所起色,并且在以后的十年間迅猛發展,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力軍。其中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6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為2.2萬億元,是2003年底的8.5倍,基金持股市值約占滬深股市流通市值的7.7%。截至2012年9月30日,各類機構投資者持有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市值達10.42萬億元,占兩市總市值的42.37%,這也顯示了機構投資者已成為股市中的主力。
而隨著機構投資者不斷壯大,他們對企業也有一定的影響,尤其對企業社會責任執行的影響。經濟不斷發展,企業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價值和形象,而機構投資者能幫助企業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價值。機構投資者能促進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和社會的長遠發展。然而,不同的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下面從長期和短期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我國的機構投資者包括證券投資基金、券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等。長期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指QFII、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從已有的文獻研究來看,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促進作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往往具有優秀的長期盈利能力和成長力,且面臨著較低的風險,即企業社會責任與風險之間是負相關關系。而長期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強烈的風險規避意識等特征使得長期機構投資者更偏好長期投資具有較好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社保基金更是偏好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因為社保理事會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的投資理念,提出投資必須與企業的長期內在價值相匹配,以長期投資戰略為中心,對投資執行情況進行長時間的考核、進行有效的評估。同時,社保基金的特性決定了其對風險的控制必須非常嚴格;最后,社保基金對社會責任的重視要高于一般企業,因為其受監管部門和社會的監視。一方面,監管部門要求其發揮穩定資本市場的作用;另一方面,社會則希望社保能夠積極投資社會表現優秀的企業。所以,社保基金是資本市場上最為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機構投資者。
QFII是來自先進資本市場的成熟的機構投資者,他們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而且能夠忍受較長的時間成本,堅持長期投資并且能在這種投資方式下獲得可觀的利潤。因此,在這種投資盈利模式的作用下,QFII傾向于長期投資社會責任好的企業。
保險公司的現金流特性和長期投資特征方面與社保基金類似,但是由于提前退保以及不可預測的意外賠償支出使得保險公司存在少量短期流動資金的需求,其資金穩定性劣于社保基金,這降低了企業社會責任對保險公司持股的影響。所以,雖然保險基金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有一定的正向相關關系,但相關性是弱于養老基金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的。
二、為考察企業社會責任對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影響,構建如下線性回歸模型
CSR =F(IIS, CONT)
其中,CSR表示企 業社會責任的總體狀況,IIS表示自變量機構持股比例,CONT代表控制變量(如上市時長、企業規模等)。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總社會貢獻值除以公司總資產所得的金額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度的衡量。具體公式如下:
社會貢獻值= (凈利潤+為國家創造的稅+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支付的借款利息+營業外收支凈額) /總資產,用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衡量機構投資者。所有數據均來自萬德數據庫,本文選取了2009-2012年滬深交易所上市的178只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鑒于篇幅限制,實證過程略,實證結果如下:
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企業社會責任是正相關的,上文的分析結果得到了實證支持,也即機構持股比例越高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越好。
短期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有證券投資基金和券商。短期機構投資與長期機構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之一是短期機投投資的資金來源不如長期機構投資者的穩定。一般情況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來源是向社會零散投資者銷售基金產品募集來的。因此,基金經理們面臨爭奪客戶資源和提升基金業績以取得更好業內排名的競爭壓力,這就要求他們在短期內獲得看得見的利潤。根據以往的研究分析,證券投資基金不是一個純粹的價值投資者而更多的是一個趨勢投資者,具有很明顯的短期套利沖動。證券投資基金缺少社會責任的監管壓力,基金經理的短期投資理念以及基金持有人對基金業績的要求等原因導致了基金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負相關的關系。
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公司持股也具有很明顯的短期性,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國券商交易比較頻繁,傾向于追求短期的高回報率,具有較大的投機性。他們在投資時往往只考慮企業的短期盈利數據、利好政策等,這與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社會責任帶來的收益在長期內才能體現出來,在短期內則很難獲得回報,而券商的投資理念使得券商不會長期持有一只股票。同時,券商的投資也缺乏社會責任的監管壓力,且較少受到來自監管部門的監管壓力,這造就了券商持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負面影響。
由于篇幅限制,且模型和回歸方法和長期的相似,本文寫了結果。實證結果支持了短期機構投資者和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的結論。
三、結論
為了探討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本文將機構投資者劃分為長期機構投資者和短期機構投資者兩類,研究這兩類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描述性分析與實證結果都支持了長期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的結論。其中,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偏好成長能力好的小型企業,社保基金則是履行其責任投資的理念,保險公司的經營特征決定了其對收益穩定且風險低的企業的偏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都比較關注,其中社保基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最為重視。短期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短期機構投資者(不論是證券投資基金還是券商)關注更多的是短期利益而不是企業社會責任帶來的長期受益。
四、建議
如今,機構投資者已經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主力軍,合理的引導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不僅可以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對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有益補充。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總體規模和實力相對較弱,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仍不理想,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為了進一步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大力培養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意識。一方面要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激勵機制和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引導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最為評選指標之一,在組建投資組合是優先選擇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好的企業,將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股票從組合中剔除。通過這樣的“優勝劣汰”機制讓企業明白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最終實現機構投資者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良性循環。
2.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機制。加強社會責任的法制建設,鼓勵社會各方廣泛參與。我國應當努力建設企業的社會責任規范,加快中介機構的發展,豐富社會責任的投資形式。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