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侯軍岐
種子托管中心建設是種業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是支撐農業育種科技成果轉化、引領產品和技術與市場需求互動的重要載體。因此,建設種子托管中心,結合種業產業研究的種業成果、企業需求信息、成果展示及科研項目等內容,將實現以科研為基礎、以企業為支撐、以展示為窗口、以交易為核心、以公共服務為保障的五大功能,打造高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作物種業產業鏈。它不僅可以把種業的品種進行集中管理,使分散的品種信息變成可供迅速查詢的成果信息,而且還可為農業生產者全面了解品種的全面信息,擴大成果推廣市場,對于推動我國種業產業化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北京擁有一個龐大的種業科研育種體系,聚集了實力最強的種業科研、教學、育種機構,其中包括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從事應用研究的,并且隨著種業市場經濟的發展,眾多民營科研機構應運而生,大北農集團、中國種子集團等大中型種子企業也投入巨資自行選育新品種。種子托管中心建設,扭轉過去由政府立項、研究單位研發、企業轉化分段實施帶來的成果研發與生產錯位問題。通過托管既可解決成果擁有者自己實施轉化存在的人才缺乏、科技信息“不對稱”、轉化渠道不暢等問題,又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而且這一建設還有助于企業了解成果質量的真實性和市場價值,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科技成果,不用再擔心投入較大價值購買的科技成果不能獲得理想回報,有助于實現種子資源的共享。
一、北京種子托管中心建設的目標及構建模式
1.北京種子托管中心建設的目標。北京種子托管中心建設以提高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宗旨,實現科研成果評估、登記、管理、信息發布、展示推介、技術轉移、咨詢與售后技術服務、市場信息回饋等職能,形成政府助推、合同約定、市場化運作的成果托管機制,確保種業科技成果快速、及時、有效地應用到種業企業;推動“產、學、研、用”聯合向成果開發、合作研發、相互融合方面發展。最終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提高民族種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2.北京種子托管中心建設的構建模式。種子托管中心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隨著種業行業環境、行業生態和企業位次的動態演化,其模式構建和運行將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1)初創階段。鑒于托管中心在引導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特征,應以非營利性組織起步,強化政府對種子托管中心的引導和支持。種子托管中心運行所需要的條件包括:種業科技成果托管的科研項目或優惠政策支持;政府引導,種業企業、科教機構先期參與成果供需信息發布;運營主體是非營利的、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收支平衡的第三方機構;擁有一批專業的托管服務隊伍。(2)成長階段。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進入加速期,種子托管中心功能趨于完善,應加強種業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的信息聯通,拓展托管中心運營主體的對接服務業務,此時,種子托管中心運行所需要的條件包括:種業企業、科教機構和第三方中介機構全面參與;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并行交互作用;逐步培育托管中心的企業屬性;擁有一批多元服務和對接增值相結合的專業托管團隊。(3)成熟階段。我國種業產業基本實現由過渡期科研育種向商業化育種的順利轉變,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種業產業資本對種業科技成果交易的作用日益明顯,種子托管中心應轉向企業主體運作,基本形成“托管交易一體化”的商業模式。此時,種子托管中心運行所需要的條件包括: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主體以實現合理利潤為運營目標;采取等級會員制的商業模式;具有一批集信息匯集、價值評估、成果展示、投資交易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專業服務團隊。
二、北京種子托管中心運行及管理機制
種子托管中心的建立僅僅找對了構建模式是不夠的,為了使其能夠存在下去,它還需要設立其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以期達到它建立的目標。
1.運行機制。為了實現種子托管中心的目標定位和模式演化,種子托管中心的運行機制應該遵循有利于政府公益目標實現、企業化運作的資源優化配置原則。所謂政府公益目標實現,是指種子托管中心設立的目的是推動種業科技成果項目管理和體制機制創新,要發揮好、利用好政府的引導調節作用,逐步引導形成政府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市場逆向誘導的種業科技成果轉移機制。所謂企業化運作,是指種子托管中心要以市場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開展信息對接、展示推介、檢測外包、產權代理、成果轉讓等托管服務,面向廣大科技成果供需主體逐步實行等級會員制度,建立收支平衡、可持續的運營機制。所謂資源優化配置,是指種子托管中心的運行要能夠促進種業領域各類優秀資源以及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的優化配置,提高種業關聯資源配置效率和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基于上述原則,構建種子托管中心運行的信息聯通、強化激勵和服務增值三大機制。(1)建立信息聯通機制,加強成果信息共享和管理。健全完善托管中心信息系統的成果登記、項目登記、匯集展示和信息發布功能,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運用激勵手段最大程度提高托管中心技術、科研和成果信息的利用效率,逐步開展信息交易服務。完善項目驗收和成果登記匯集機制,規范化管理種業科技研發項目的立項、審核、管理和運營等環節。參照銀行等金融系統的征信制度,將種子托管中心視為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建立種業科研管理的信用收集與評價系統,幫助提供信用征信服務和信息增值服務。 (2)建立服務增值機制,強化托管中心多元服務功能。基于種子托管中心的服務職能,對接政府部門、科研單位、種業企業等主體組織,利用政府購買服務、引入企業投資、社會資金投入等手段,采取定向委托、公開招標等標準化服務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研究機構或企業參與研發并進行成果托管和轉化。逐步引入市場化運作,加強托管中心的市場調節、驅動、引導等功能;實現種業科技成果需求、供給、交易、示范推廣和回饋之間的價值循環良性化。 (3)建立激勵強化機制,合理評估種業科技成果價值。建立“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新機制,激勵科研機構的研發資源和要素向企業轉移配套。依托種子托管中心的第三方項目監管與考評,規范種業科技成果價值評價流程、方法和體系,公平、公正、合理地評估種業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推進種子托管中心的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利益返還機制設計,做好種業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約定,激發種業科研主體進行科技成果托管和轉移的積極性,促進政產學研用結合創新。
2.管理機制。(1)科研項目立項、驗收機制。建立科研要素向企業轉移配套的激勵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企業、社會資金等,采取定向委托、公開招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研究機構或企業參與研發并進行成果托管和轉化,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體制。建立項目驗收和與成果市場價值評價相結合的機制,通過托管中心的第三方項目監管與考評,公正地評估成果的市場價值,推進科研單位的服務能力建設,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新機制。 (2)利益返還機制。規范成果價值評價及其利益返還機制,注重知識產權和利益分配約定,激發科研主體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發展。 (3)信用機制。建立各利益主體或成員單位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形成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機制,構建合約約定、誠實守信的種子托管與轉移氛圍和環境。在各利益主體不斷的互動與博弈中,建立起一種信任循環模式,形成長效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的良性循環。托管中心作為服務機構,信用也是一種無形資產,好的信用基礎是其開展工作、拓展業務的保障。(4)市場機制。實行政府推動、企業運營、市場化管理的運行機制。通過成果托管和轉化,實現交易收益。通過收益分成補充循環種業科技基金,促進托管中心可持續發展。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種業科技創新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市場的調節、驅動、引導等功能,形成農業科技成果需求、交易、供給、示范推廣和回饋之間的良性循環。
三、結束語
北京種子托管中心以“立足北京,建設種子托管中心,服務全國,引領種業科技管理模式創新”作為總體定位。在北京層面,托管中心是推動北京種業科技資源有效聚集、加速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農業科技項目管理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北京種業科技資源價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將為新型種業體系的構建提供突破點。在全國層面,種子托管中心聚集全國種業科技創新資源和成果信息,是全國種業科技創新服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城兩區百園”種業結盟的重要推動力。但是,通過對這方面的文獻梳理發現,目前研究較少。因此,為了促進種業更好的發展,應當重視種子托管中心建設及管理的研究。[本文受北京長城學者項目(CIT&TC20150319)、北京市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Z201411232022)資助]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