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
【摘 要】媒介產品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優秀綜藝電視節目《我是演說家”》引進高職演講教學,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效提升大學生演講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媒介素養和人文素質。
【關鍵詞】演講教學;電視節目;媒介素養;人文素質
1 教學資源的拓展
1.1 優秀電視節目《我是演說家》
由北京衛視和能量傳播聯合出品的大型原創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一季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1月24日于每周六晚黃金時段在北京衛視強檔播出,由張衛健、劉嘉玲、陳魯豫、樂嘉四位擔任導師。被評價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綜藝節目。第二季華少接棒劉嘉玲,和魯豫、樂嘉、張衛健三位導師組成“三生一旦”的全新陣容,2015年8月28日開播,節目中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達的社會正能量和震撼人心的勵志故事在觀眾當中引發眾多好評,從成熟的節目形態、豐富的節目內容,到強大的導師陣容、多樣化的選手類型,《我是演說家》開創了中國“演說”節目的新時代。
1.2 演講教學的資源寶庫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文化視野、交際視野更加開闊了,人們越來越需要當眾發表自己的意見,展現自己的才華,演講口才是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開設了《演講與口才》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理論講授過多,有針對性的訓練不足;文字案例多,鮮活的影像案例少;重視課堂學習,輕視指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等問題,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成效。在影視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為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資源,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開拓師生的視野,提高學習效果。《我是演說家》是一檔集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獲得廣大觀眾喜愛的節目,可以為演講教學提供極為豐富的鮮活案例,成為演講教學的資源寶庫。節目中選手身份各異,演講內容豐富多彩,直觀傳授著演講技巧,讓我們見證語言的力量;導師風格各異,思維敏捷,分析點評蘊涵著演講的基本知識,讓我們體會語言的智慧。
2 教學模式的改革
2.1 觀摩——討論——實踐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入演講教學,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突破。改變原來講授演講基本知識和技巧、分析演講案例、進行演講練習的模式,采用觀摩——討論——實踐的模式。觀摩從《我是演說家》中精選的一些案例,感悟什么是好演講;然后進行課堂討論,交流觀看得感受,從演講內容得選擇、材料的組織、語言表達形式、演與講的結合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總結演講的基本規律,;再以親身演講實踐感受演講的技巧,用總結歸納處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尋找自己演講的不足,明確提升自身演講水平的努力方向。
2.2 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入演講教學,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課內學習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說是對學生演講學習的引導、指導。《我是演說家》節目播放至今已有一百多個演講案例,可供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在我們教學的新的節目正在不斷播出,有新鮮感、有吸引力。布置學生在課外觀看《我是演說家》節目,設計觀看記錄,明確觀看任務,概括演講者的演講內容,評判演講的優點與不足,評價節目,從大量優秀的演講案例中感受演講的魅力,聆聽不同導師對選手的分析指點,感受不同選手的演講特點,感受導師不同的語言風格,汲取演講的經驗和智慧,從一個個普通身份演講選手的成功演講中獲得自信和力量。學生對這樣的課外作業感到耳目一新,對這樣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感興趣、有收獲。
3 教學改革的多重收獲
3.1 演講能力的提升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進演講教學,對演講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大量的觀摩和上臺演講練習的實踐,學生的演講能力普遍有了較大提升。摘錄幾段學生的課程總結:
“在學期的結尾,老師還用別開生面的考試——每人上臺演講一次,結束了這門特殊的課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忘記這次演講,畢竟我們為之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演講前我們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教室里試講,一遍一遍糾正自己的錯誤,也許多年以后,我們不經意的回首,或許也會為曾經努力過的自己而感到驕傲。”
“曾經我一直認為上臺演講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甚至還滿帶恐怖色彩的事情 ,但是現在我自己終于慢慢走出了這個心理陰影。站在臺上,漸漸地不再哆嗦,甚至臉上還會帶著點自然的微笑,加上一點動作,可以從容地站在大家面前,流暢地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期末考試的題目是讓我們自己做一次演說家,說到演說家就不能不提《我是演說家》這個節目了,在上課以前我從來沒看過這個節目,在老師的建議下無奈地看了,看了后卻深深的愛上了這個節目。節目里的演說家們個個具有特色,語言運用很好,演講也很吸引人。很感謝老師的推薦,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很多,提升了自己的素質。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講中我變得沉穩了,自信了,勇敢了,清晰地說出了自己所要表達的,自認為超越了自我,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講。”
3.2 媒介素養的提升
“媒介素養”指公眾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媒介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批評和創造能力。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進演講教學,促進了大學生媒介選擇意識的增強。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說到:“在我看來,這個節目還是挺不錯的,它可以讓各個階層的各種身份的人站在我是演說家的講臺上進行演講,表達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在發現民間演說家的同時,也圓了小人物的演說夢。我們觀眾也可以通過我是演說家去放眼觀世界”在我們進行演講教學的同時,《我是演說家》節目正在播出,不少同學都是每期必看,多接觸這樣的優秀電視欄目對他們十分有益。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進演講教學,提升了大學生的媒介評價能力。有同學這樣評價節目:“《我是演說家》是一個可以使人變得勇敢、有正義的舞臺,通過觀看這期節目,我深深的體會到語言的重要性。針對一些社會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做一個有正義敢說話的中國好青年是我觀看這期《我是演說家》最大的收獲。”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進演講教學,提升了大學生利用媒介為自身成長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有同學有這樣的打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何況我一個零基礎的人。看完這最后一期的決賽,我忽然有種感覺,演講能力好重要,這不僅僅體現在比賽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想在閑暇之余,把這個節目的剩下所有期看完,不求打發時間,而是在其中汲取一點點我需要的、有用的東西。望我哪天也可以像他們一樣,不求站在節目上演講,能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的演講,吾感足矣!”
3.3 人文素質的提升
人文素質作為“人之為人”的素質,是通過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積淀、內化和升華結果。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進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將《我是演說家》節目引進演講教學,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情懷。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以下摘錄自學生作業:
“各位演說家精彩動人的演講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原來語言還可以這樣說!他們通過語言的力量喚醒我們的內心;他們通過高深的智慧對我們進行啟迪;他們通過豐富的姿態、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簡樸深刻的語言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感謝《我是演說家》,感謝各位演說家,是他們給予了我一次感受語言力量的機會。”
“在觀賞一個個精彩的演講時,這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享受,同時也能增進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閱歷。這些站在舞臺上的選手們,他們敢想、敢說、也敢做,他們的演講,有的述說著人生的艱辛歷程,有的述說著生活的悲慘遭遇,有的述說著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從述說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引出人生大義。是的,他們在傳遞著語言的正能量。”
“在《我是演說家》這個舞臺上,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他們激情澎湃,他們幽默果斷,他們通過這個舞臺展示了睿智,展示了堅強,他們深情的表達告訴我,在這個舞臺上,不管你是善于表達的演講天才,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只要敢去表達,敢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所有人自己的觀點,就能讓自己平凡的一生變得不平凡。語言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看了這期節目受益頗深,先是在演講的形式和技巧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期節目如同一次慰藉心靈的旅程,讓我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譚永平.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演講與口才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3.6
[2]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9
[3]馬明華、涂爭鳴.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