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芳, 尹祥真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山東淄博 255012)
戰略網絡中的中小企業成長路徑
孫芳, 尹祥真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山東淄博 255012)
摘要:利用PASW統計軟件和AMOS結構方程軟件作為數據分析的工具,結合420份成長性中小企業的問卷結果對中小企業成長路徑選擇對成長績效的作用機理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小企業不同的成長路徑選擇通過企業戰略網絡這一黑箱機制影響企業成長績效,其影響作用表現為獲得網絡資源、利用關系整合和提升網絡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中小企業; 成長路徑; 成長績效; 實證分析
在當今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Gibb和Li等學者曾指出,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快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中小企業特別是成長性中小企業[1].因此,中小企業成長性的決定因素及其成長路徑的選擇成為學者們長期關注的問題.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成長進行了大量研究,對企業成長及內在制約因素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但是,企業成長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受到來自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社會、企業家、資源、資本、品牌等諸多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目前對于企業成長的研究方式大多以分層解析為主[2].即把企業的成長系統進行分解,然后用線性解析的方式對分解所得各元素的改善方法及作用進行探討.但是分層解析的研究方法忽視了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內在運行所導致的復雜性、不確定性,試圖通過改善各組成元素功能來提高企業的整體成長能力,因而很難根據其特殊成長規律構建完善的成長機制.正是由于這種復雜性和多元性,對中小企業成長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就需要新的理論思想和研究方法與之配套.本文基于戰略網絡的視角,將企業這一活動主體嵌入于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網絡之中,系統的、動態的研究中小企業成長路徑選擇對成長績效影響的作用機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以理清企業成長路徑與成長績效之間眾多中介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有效地分析各變量的互動耦合影響,從而進一步完善建立企業成長機制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小企業成長機制的研究提出一套系統性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1文獻回顧與模型構建立
1.1 企業成長路徑
關于企業成長路徑,目前國內外尚沒有公認的較權威的定義.企業成長不僅是企業質與量互動發展的過程,也是企業知識積累和規模擴張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企業成長路徑是指合理規劃企業成長的各種要素和關系,使之保持應有的相互平衡和配比關系,保證企業以最節約的方式實現持續的成長等目的所必須實施的戰略行為的組合[3].眾所周知,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往往會遇到資金和人才匱乏、替代品的威脅等問題,企業過去的成長并不足以保證企業在將來仍會按照原有的方式繼續成長下去.當影響企業成長的問題可能出現時,企業就應該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恰當的突破口來維持并延續企業的成長.基于持續增長的動態分析,郝斌等將企業從不同的突破口入手實現企業成長的方式稱為企業成長路徑,主要有企業再造、創新、能力擴張、市場擴張四種[4].楊林巖等則從企業成長驅動力的角度,把國內外企業成長研究成果分為外生性成長理論和內生性成長理論[5].Ardishvili則將企業成長研究分為成長因素研究和成長過程研究兩類[6],即企業成長決定因素理論與企業成長周期理論.
近年來,江若塵等在對中外500強企業進行成長路徑研究時指出,企業成長路徑是在實現企業持續成長過程的整個企業生命周期中采取的不同戰略所形成的路線軌跡,因此,可以通過企業的不同活動組織形式來劃分企業的成長路徑:內部成長、外部并購和網絡化成長[7].企業的內部成長方式是指企業完全依靠企業內部現有的資源和能力,通過整合內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其在已有市場范圍內實現質變的過程的一種成長方式.企業的并購成長方式是指企業通過并購實現雙方資源和能力的內部整合,集中分散的資本,不斷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和資源利用率,以實現規?;砷L、縱向成長、多角化成長、歸核化成長或創新型成長等成長方式.企業的網絡化成長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間為實現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企業間協議或組織方式而結成一種網絡式聯合體,運用聯盟等手段將獲得的新的資源和能力應用于現有市場,從而實現資源共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種成長方式.
1.2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的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小企業成長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內部成長、外部并購和網絡化成長這三種成長路徑的界定方式更具有現實意義.那么,不同的中小企業,不同的成長路徑選擇,究竟通過怎樣的作用機制影響到它們的成長績效呢?從以上對企業成長路徑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梳理,可以歸納出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對企業的成長績效的影響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獲得網絡資源、利用關系整合和提升網絡能力.
1.2.1資源獲取路徑
從資源有效利用的角度看,企業是建立在一管理框架內的各類資源的集合,企業的成長無非是不斷挖掘未利用資源的過程,企業的成長則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8].企業資源集合狀況,不僅制約著企業成長速度,還是企業成長的內在基礎,并決定企業成長的市場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網絡作為資源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資源.Dyer&Singh指出,企業之間特定的聯結是競爭優勢的一種關鍵資源,這些關鍵資源可能會跨越企業邊界,體現在企業間交往的慣例和流程中[9].網絡資源是指存在于企業戰略網絡中的企業創立及成長所必需的生產要素和支撐條件.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會從不同程度上激活企業網絡資源.網絡資源的富集和利用,構成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動力,企業網絡資源主要包括貨幣資源、生產性資源、創造性資源、創新資源、組織資源、決策資源、主導資源(企業家)、機會資源和市場資源等九類資源[10].Terjesen用聚類分析法對27個經歷過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投資成功和失敗的創業資本家的投資評價標準進行了研究,發現企業家素質、以資源為基礎的能力、競爭戰略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11].處于復雜、動態的戰略網絡中,中小企業實際上并不可能完全充分地利用網絡中的所有關系資源.基于上面的論述,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1:企業成長路徑對網絡資源具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H2:企業獲得網絡資源能夠提升企業成長績效.
1.2.2關系整合路徑
企業作為一個行動者,總是嵌入在各種復雜的經濟、社會的網絡關系之中,企業的行為深受其他成員的影響,同時,企業所在的關系網絡也是嵌入于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規范等結構之中的,并受其影響和塑造.相較于企業硬件資源的整合,軟件資源的整合才是對中小企業最大的挑戰.企業不僅要挖掘內部資源,還要充分利用所有外部資源,才能實現企業目標.同時,關系資本的形成使企業的經營方式得以創新.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能為關系共同體創造更高的價值,關系伙伴為了共同的績效目標協調發展,促進伙伴關系的強化,從而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使企業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抵御外部競爭風險.關系質量一般被認為是關系雙方進行深層次合作的前提,在一些相關研究中,也證明了這一點.Gulati指出,特別是開發一些高風險、高投入和研發周期長的技術項目需要更多的各種信息、資源輸入時,與其他合作者良好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12].對于企業來說,資源可以在競爭充分的市場交易中獲得,只有隱藏在資源背后的企業獲取、調動、配置、協調和創新組合等能力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深層來源.蔡雙立利用達能公司的詳實數據資料,根據Bogdan和Hudeson等人的判斷原則,選擇扎根理論研究途徑,構建了關系整合(關系質量評價模型,論證了關系整合對關系質量的正向影響[13].
基于上面的論述,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3: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對企業關系整合有正向的影響.
H4:關系整合能通過關系質量這一中介變量顯著影響企業成長績效.
1.2.3網絡能力構建路徑
網絡能力對企業成長績效的影響的理論解釋可以從企業能力的競爭優勢內生理論和企業能力之間的關聯互補性兩方面來解釋.企業能力的競爭優勢內生理論是指企業能力一方面作為優勢結果而存在,別一方面也往往被用來解釋企業成功的原因.企業能力間的關聯互補性是指企業作為能力的集合,其各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關聯性和互補性.而企業的網絡能力理論是基于競爭優勢的企業能力理論,從企業自身的視角出發,解釋企業在管理外部網絡關系效果上的差異.Wassmer的產業網絡層面、企業層面、關系集合層面和單項關系四層面網絡能力理論框架[14],Ritter等提出的“任務執行——資質條件”兩維度網絡能力理論模型[15]以及國內學者符正平等人構建的“戰略——關系——過程”三層次網絡能力理論模型[16],雖然各有不同的研究視角,但究其根本,都圍繞如何充分利用企業網絡環境、網絡資源來獲得企業競爭優勢這一根本目的.Peters和Thomas提出,如果企業擁有更高的網絡能力,就能夠更好的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而對伙伴的滿意情況持續關注,將會導致企業持續的創新從而有利于企業成長[17];劉洋、魏江等的實證結果也驗證了網絡能力對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18];徐二明等人通過對浙江146家制造類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在市場變動劇烈、技術周期較短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網絡能力更有利于實現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成長[19].基于上面的論述,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5: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對企業網絡能力有正向的影響.
H6:提升企業網絡能力能顯著提高企業成長績效.
此外,根據上述Ritter和馬剛等的相關研究,網絡能力的影響因素可以劃分為保障機制類和提升機制類兩類影響因素.保障機制類影響因素主要是資源配備等靜態內容,而提升機制類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溝通結構整合度等動態內容.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7:網絡資源能通過關系整合這一中介變量顯著影響網絡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構建了基于戰略網絡的企業成長路徑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戰略網絡的企業成長路徑模型
2研究方法
2.1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本文的調研對象是高校EMBA、在職MBA學員,所有數據均來自于自2010年3月-2011年7月進行的問卷調查.先在山東進行了小樣本調查,然后,在小樣本調查基礎上,為了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大樣本數據收集范圍擴大至北京、天津等城市.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27份,回收率為87.83%,其中有效問卷420份,有效率為79.6%.樣本總體情況見表1.
2.2變量的測量與量表的效度、信度檢驗
本研究的量表采用5點Likert量表法,要求被調查者表明他們對每個變量認可的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利用PASW18.0統計軟件和AMOS7.0結構方程軟件作為數據分析的工具.PASW18.0統計軟件用于描述性統計和測度變量信度和效度的分析;AMOS7.0結構方程軟件則用于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對于AMOS涉及的結構方程模型所需要的樣本容量要求看法不一,但通常認為樣本容量至少在100~120之間,以便使用極大似然法對結構模型進行估計.本研究有效樣本420份,達到樣本分析的要求.在變量的效度在進行數據分析之前,對問卷各個量表進行了效度和信度分析.在變量的效度檢驗方面,本文進行了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的檢驗.初始問卷是基于文獻研究編制的, 就量表的內容在小范圍試調查過程中與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并對問卷進行刪減修改,之后把修改后的問卷與MBA學員進行討論分析,最后確定測試問卷.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多指標變量進行效度檢驗,采用樣本測度和球體檢驗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信度、效度檢驗結果整理見表2.

表1 樣本特征一覽表

表2 信度、效度檢驗結果
從上表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Cronbach′sα系數都大于0.70,表明信度檢測符合統計要求;KMO值都大于0.70,Bartlett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累計方差解釋率都大于50%,表明效度檢測符合統計要求.
2.3研究結果與討論
在信度、效度檢驗符合要求的基礎上,對問卷數據對變量進行統計分析,驗證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是否成立.內部成長、并購成長、網絡化成長、網絡資源、關系整合、網絡能力、關系質量以及成長績效八個測量指標變量分別是由量表中數個測量題項的分值加總得到,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PA-OV(pathanalysiswithobservedvariables)路徑分析模型.
路徑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單箭頭方向路徑系數為標準化回歸系數,即直接效應值,同時由輸出結果可知,模型整體適配度的卡方值為12.31,顯著性概率p值=0.431>0.05,RMSEA值=0.031<0.050,AGFI值=0. 896>0.800,GFI值=0.923>0.900,表示所提出的關系質量評價模型與實際調查數據適配性良好,路徑分析模型可以得到支持.

圖2 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圖
同時,由假設檢驗結果還可以看出,模型中主要路徑的回歸系數大都為正數(內部成長(關系整合→0.05,內部成長(網絡能力→0.11為負值),表示成長路徑對外因變量有顯著的積極影響,與原先構建的路徑假設模型圖的符號基本相同,有力地支持了
理論模型中的假設.而內因變量網絡資源、關系整合、網絡能力、關系質量及成長績效等預測變量對效標變量的聯合解釋變異量則由表所示的間接效應及總效應表示.

表3 各變量之間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
具體來說,由結構方程路徑圖所示,企業成長路徑(內部成長、并購成長及網絡化成長)對網絡資源、關系整合和網絡能力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18、-0.05、-0.11、0.40、0.08、0.62、0.90、0.56、0.22,因此可以得出假設H1、H3及H5在模型中得到了部分支持.其中內部成長對關系整合和網絡能力的路徑系數不顯著,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內部擴張的成長方式過于重視企業的實力積累,過于依賴自身資源、自行開發技術和市場,企業過去的積累所導致路徑依賴性并形成一種能力剛性,減少了企業未來的成長機會.此外,大量關鍵性異構資源實際上存在于企業自身之外的企業網絡之中,這些資源完全可以通過關系整合,從而充分利用企業的網絡能力,以合作交換方式加以利用并迅速形成企業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網絡能力顯著正向作用于企業成長績效.從路徑圖上可以看出,網絡資源→企業成長績效的路徑系數0.23,網絡能力(企業成長績效的路徑系數0.42,H2及H6在模型中得到了支持.同時,網絡能力越強,戰略網絡間企業的合作越緊密,承諾與信任水平也越高,關系質量評價也就越高.圖2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圖中網絡能力→關系質量的路徑系數0.25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
表3為各變量之間的標準化后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值.直接效應指由原因變量(可以是外生變量或內生變量)到結果變量(內生變量)的直接影響,用原因變量到結果變量的路徑系數來衡量直接效應.即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原因變量”每增加1個單位,“結果變量”將直接增加的單位數.間接效應指原因變量通過影響一個或者多個中介變量,對結果變量的間接影響.當只有一個中介變量時,間接效應的大小是兩個路徑系數的乘積.說明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原因變量”每增加1個單位,“結果變量”將間接增加的單位數.總效應由原因變量到結果變量總的影響,它是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之和.說明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原因變量”每增加1個單位,“結果變量”將總共增加的單位數.結合表所示的數據分析的總效應數值,關系整合→成長績效的間接效應0.353,網絡資源→網絡能力的間接效應0.206,從而證明了假設H4、H7成立.
3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中小企業成長路徑是一次新的嘗試,在分析國內外大量涉及成長路徑及其作用機制相關變量測度指標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構建并論證了“成長路徑——成長績效”作用模型.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小企業不同的成長路徑選擇通過企業戰略網絡這一黑箱機制影響到企業成長績效,也就是說,不同的成長路徑選擇通過網絡資源、關系整合、網絡能力、關系質量對企業成長績效有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從成長路徑對成長績效的作用路徑來看,可以通過獲取更多的網絡資源、促進關系整合從而提高關系質量和增強網絡能力來提高企業成長性,也就是說,中小企業要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戰略,緊緊跟隨市場變化,充分利用企業網絡中的各種資源,提高網絡能力和整合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的成長績效.
第二,雖然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對企業的成長績效的影響作用可以體現在獲得網絡資源、利于關系整合和提升網絡能力三個方面,但是不同成長路徑選擇對網絡資源、關系整合以及網絡能力的促進程度有顯著差別.以網絡能力為例,內部成長、并購成長及網絡化成長三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對網絡能力的直接效應分別為-0.11,0.62和0.22.
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一是樣本選擇主要是基于MBA和EMBA學員,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樣本之外的其他情境,需在更廣泛地收集數據后作進一步分析.二是對于內部成長、并購成長、網絡化成長、網絡資源、關系整合、網絡能力、關系質量以及成長績效八個測量指標變量的量表設計,是否還存在其他更為合理的度量指標,是否因為這種指標的差異而增加偏差,尚不明確,下一步的研究將關注于復雜量表的開發以及設計.三是對于影響這些指標的相關因素還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究,也就是說,針對模型中指標與指標之間的協方差、模型之外的影響因子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GibbA,LiJ.OrganizingforenterpriseinChina:WhatcanwelearnfromtheChinesemicro,small,andmediumenterprisedevelopmentexperience[J].Futures,2003,35(4): 403-421.
[2]陳業華,陳倩倩.基于結構方程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4):156-161.
[3]孔偉杰.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研究一一基于浙江省制造業企業大樣本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9),120-131.
[4]郝斌,GuerinAM.組織模塊化對組織價值創新的影響:基于產品特性調節效應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1,14(2):126-134.
[5]楊林巖,趙馳.企業成長理論綜述——基于成長動因的觀點[J].軟科學,2010(7):106-110.
[6]ArdishviliA.Towardsatheoryofnewventuregrowth[R].The1998BabsonEntrepreneurshipResearchConference.Ghent,belgium,1998,21(5):32-167.
[7]江若塵,黃亞生,王丹.大企業成長路徑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29-36.
[8]Vanhaverbeke,W.,V.Gilsing,B.Beerkens,G.Duysters.Theroleofalliancenetworkredundancyinthecreationofcoreandnon-coretechnologie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 2009,46(2): 215-244.
[9]DyerJH,KaleP,SinghH.Howtomakestrategicallianceswork[J].SloanManagementReview.2001,42(4):37-43.
[10]成春,賀力龍.創業企業的成長動力探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36-140.
[11]Terjesen,S,PateKPC,CovinJG.Alliancediversity,environmentalcontextandthevalueofmanufacturingcapabilitiesamongnewhightechnologyventure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 2011,29(1):105-115.
[12]GulatiR,NohriaN,ZaheerA.StrategicNetwor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2):203-221.
[13]蔡雙立.企業并購中的關系資源動態整合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219-226.
[14]WassmerU.Allianceportfolios:Areview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Management, 2010, 36(1): 141-171.
[15]RitterT,WilkinsonLF,JohnstonWJ.Managingincomplexbusinessnetwork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4,33(4):179-194.
[16]符正平,彭偉,劉冰.基于跨時視角的聯盟組合過程研究與概念框架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33(1):59-65.
[17]Peters,ThomasJ.StrategyFollowsStructure:DevelopingDistinctiveSkills[J].CaliforniaManagementRiview.1984,26(1):111-125.
[18]劉洋,魏江,應琪.組織二元性:管理研究的一種新范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1(6):132-142.
[19]徐二明,徐凱.資源互樸對機會主義和戰略聯盟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12(1), 93-103.
(編輯:劉寶江)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簡介:孫芳,女,sdlgsf@163.com
文章編號:1672-6197(2015)01-0062-06
中圖分類號:C936
文獻標志碼:A
TheresearchontheSMEsgrowthpathinthestrategicnetwork
SUNFang,YINXiang-zhen
(BusinessSchool,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12,China)
Abstract:The empirical researchabout 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growth path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network, combined with 420 SMEsquestionnaire results.Meanwhile,by using PASW statistics software and AMOS structural equation software as the tool of data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path choice of the enterprises through network resoureces affects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on accessing to network resources,intergrating and improving network capacity.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growth path; growth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