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文

【摘要】 目的 探究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家庭霧化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 112例呼吸系統疾病患兒, 均采用家庭霧化治療措施, 觀察其療效。結果 患兒治療后的達峰時間比(TPEF/TE)、呼氣時間(Ti)、達峰容積比(VPEF/VE)、呼吸時間(Te)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而呼吸頻率(RR)低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呼吸系統疾病患兒采用家庭霧化治療方式, 可獲取較好效果, 有效控制疾病發展, 促進患兒身體盡快康復。
【關鍵詞】 家庭霧化;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207
在兒科門診疾病中, 呼吸系統疾病所占比例達到了60%, 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息等。在此類疾病的治療中, 主要采用的方式為霧化吸入, 應用優勢為起效快、療效強及安全性高。為了探究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 家庭霧化治療的應用效果, 本文選取了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門診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患兒112例, 對其展開觀察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對象為112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患兒, 均為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門診收治。其中, 男73例, 女39例;年齡3個月~12歲, 平均年齡(6.3±2.2)歲。112例患兒中, 支氣管哮喘26例, 急性支氣管炎23例, 毛細支氣管炎13例, 肺炎50例。
1. 2 方法 依照患兒發病程度及年齡的不同對其實行針對化的家庭霧化治療方案, 具體操作為:對患兒應用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的家庭治療方式, 用藥量為0.5~1.0 mg/次, 霧化用藥1~2次/d。依照患兒的病情緩解而對藥物做減量處理。
1. 3 觀察指標 對患兒治療前后的RR、TPEF/TE、Ti、VPEF/VE、Te進行對比觀察, 分析研究其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改善狀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兒治療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標值均高于治療前, 而RR低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疾病中, 呼吸系統疾病較為常見, 其病變部位多為氣管、肺部、支氣管等[1]。輕度的疾病表現為:咳嗽、胸痛、呼吸障礙等;而重度表現則為呼吸困難、缺氧、呼吸衰竭等。由于受到空氣污染、吸煙等因素的影響, 此類疾病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兒童自身身體發育尚不完善, 其身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均較弱, 極易受到各類致病菌的侵入, 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較高。部分致病菌會經飛沫傳播, 給患兒的日常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對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采用家庭霧化治療方式, 可幫助進一步增強用藥及時性及便利性, 為患兒提供一種安全科學的治療方式。家庭霧化治療方案的優勢:①吸入裝置操作及給藥方式簡捷易行, 患兒家屬易于操作;②可有效避免發生交叉感染狀況;③患兒在較為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 其治療配合度較高, 心理情緒較為平和穩定;④在疾病發作后, 家屬可及時對患兒實行科學治療, 有效控制病情發展[2];⑤節省家長反復來往醫院的時間。
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可有效緩解患兒氣道的炎癥狀況及其高反應性, 改善哮喘癥狀及患兒的日常生活質量, 盡可能地減少哮喘發作次數, 降低疾病致死率。布地奈德混懸液屬于一種霧化吸入的糖皮質激素, 其霧化吸入顆粒直徑約為1~5 ?m, 霧粒體積較小, 極易被吸入至小氣道、肺泡中。而且霧粒的含水量較多, 可對患兒的呼吸道徹底濕化, 消除掉其支氣管痙攣, 對痰液做稀釋處理。與此同時, 還可緩解呼吸道黏膜水腫狀況, 治療起效較快, 效果較佳[3]。另外, 采用家庭霧化治療方式, 與口服激素治療方式相比, 可有效降低哮喘急性發作的風險, 使整個治療安全且有效。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 患兒治療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標值均高于治療前, 而RR低于治療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 對呼吸系統疾病患兒采用家庭霧化治療方式, 可獲取較好效果, 有效控制疾病發展, 改善患兒肺部功能促進患兒身體盡快康復。而且在家庭霧化治療中, 其安全性較強, 是針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一種優質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鄔宇芬, 袁姝華, 殷勇, 等.家庭霧化治療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中國小兒急救醫學, 2013, 20(6):631-633.
[2] 殷勇, 尚云曉.家庭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臨床兒科雜志, 2014(9):898-900.
[3] 夏春林.家庭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延邊醫學, 2015, 10(13):106.
[收稿日期: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