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11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共同發布了最新一期關于中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需求狀況的研究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報告指出:1970至2010年間,中國的陸生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一半,而中國的生態足跡卻在同時期上升超過一倍,中國已面臨嚴峻生態挑戰。
自2008年在國內首次發布關于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報告以來,WWF已連續發布四期相關研究報告。本期報告以“發展、物種和生態文明”為主題,得到來自全球足跡網絡(GFN)、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GSNRR)、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IOZ)等機構的技術支持。值得關注的是,報告在國內首次建立起基于地球生命力指數(LPI)計算方法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脊椎動物變化趨勢指數,而LPI是運用于WWF全球《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的評估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
“WWF相信,更好的解決方案確實存在。倘若我們共同攜手尋找這些更好的解決方案,就可以扭轉現在的局勢,使中國的發展不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WWF全球總干事馬可·蘭博蒂尼說道,“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彼此相連,只要團結一致,就有潛力尋得那些守護我們惟一地球家園美好未來的方法。”
CCICED副秘書長徐慶華說:“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日益深化,中國需要進一步統籌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希望報告能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美麗中國夢提供借鑒,推動中國在持續發展經濟、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合理應對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生態危機形勢嚴峻
中國是全球公認的十二個“生物多樣性巨豐”國家中的老八,擁有占世界總種數10%的高等植物和14%的脊椎動物,然而,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正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喪失,正是人類活動給自然帶來的巨大影響之一。《報告》追蹤了中國大陸682個物種2419個種群的時間序列信息,發現1970至2010年間,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50%,其中,獸類物種下降了50%,兩棲爬行類物種下降幅度最為驚人,居然高達97%。而在1955年到2010年的55年里,人類的“近親”——18種靈長動物種群數下降了8成多。
《報告》分析說,人類活動和發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碎片化是中國脊椎動物大規模衰退的重要原因,而對兩棲類、獸類而言,過度獵殺和氣候變化也是“罪魁禍首”。“兩棲爬行類動物消失之快,除了與其本身皮膚呼吸、體溫不恒定等生物生態特性對氣候變化較為敏感有關外,和不法人士為獲取中藥藥材的過度捕殺不無關系。”
另一方面,在早年種群數量顯著下降之后,中國留鳥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00年間保持穩定,并在2000年后顯著上升,1970年以來的種群數量上升43%,這主要得益于保護區數量的增長和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
報告繼續運用生態足跡指標,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使用狀況。報告發現: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雖然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于全球平均,但是中國已經消耗著自身生物承載力2.2倍的資源,生態赤字正在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包括森林過度采伐、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等。碳足跡仍是中國生態足跡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組成部分,占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總量的51%。
“隨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進程,中國有機會成為推動全球可持續進程的領導者,為我們的地球實現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全球足跡網絡創始人和主席馬西斯·瓦克納吉爾說,“生態足跡指標可以很好地幫助中國的決策者們在制定戰略和政策時納入更多的環境考量。”
不同省市間的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差異巨大,中國生物承載力總量最高的九省集中了全國50%的生物承載力,而全國約35%的生態足跡總量發生在五個省份。自上期報告發布以來,全國僅剩青海和西藏兩個省份仍維持生態盈余,內蒙古、云南、海南、新疆四個省份成為新的生態赤字省份。而那些經濟發達省份在生態財富方面早已是入不敷出,上海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在全國省市里排名倒數第一。
報告指出,中國快速的城鎮化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快速上升帶來重要影響。城鎮化帶來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驅動人均生態足跡的上升;城市的擴張會擠壓森林、濕地、耕地、草地等的生態空間,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超越環境容量和生物承載力的中國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是難以持續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載力支持快速增長的經濟,是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WWF中國執行項目總監李琳博士指出,“希望中國能夠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經濟發展與生態退化脫鉤的主題融入南南合作、走出去、一帶一路等國際戰略中,從而推動全球在一個地球生態資源界限內的可持續發展。”她建議,中國應該在合理配置生態資本,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可持續消費,引導城鎮和農村生態足跡理性增長等方面推動向綠色中國轉型。
“一個地球”
視野下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還首次引入了一系列“一個地球”視野下的可持續實踐案例。這些來自于WWF與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國各地開展的實地保護項目的案例證明:中國可以通過更可持續的方式,在一個地球的資源限度內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西南地區大熊貓棲息地周邊,WWF為村民建起幾千座節柴灶,減少薪柴使用,避免大熊貓棲息地森林的退化,也保護村民免于不完全燃燒氣體對身體的傷害;在上海,WWF幫助一家本土知名的乳制品企業通過企業水管理項目核算并降低企業的水足跡,控制生產成本,保護水資源和自然環境;在長江中游沿岸的江豚和麋鹿保護區周邊,WWF幫助當地農民通過可持續的農業項目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在東北地區濕地分布和玉米種植高度相關的縣域內,WWF探索高效和健康的玉米生產模式,減少玉米生產對濕地、淡水、土地、氣候和生物的負面壓力,減少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減少農業對濕地生態和水鳥棲息地的環境影響。
“一個地球”是WWF在全球倡導的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倡通過保護自然資源、提高生產效率、轉變消費模式、引導資金流向、公平的資源管理等途徑,實現在一個地球的資源限度內管理、使用和分享自然資源、同時人人享有食物、水和能源安全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