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對于教育公平的強烈期盼,尤其是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期盼。但囿于以地區差異為根本的種種主客觀條件,當前教育的絕對公平并沒有完全實現。因此,改造薄弱學校依然是當前不少地區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值得欣喜的是,得益于黨和政府的投入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現階段,改造薄弱學校這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以甘肅省為例,在“缺什么補什么,兜底線保基本”的原則下,從2010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以來,學校教室、桌椅、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等教學設施日益滿足教學需要;城鎮超大班額現象基本消除,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的既定目標也逐步實現;教師的配置趨于合理,數量、素質和結構更加適應教育教學需要。然而,我們不能因為看到這些進展,就一廂情愿地認為“改造”已經完成;更不能沾沾自喜地躺在“功勞簿”上,認為“高枕無憂”。恰恰相反,正因為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進展,更應該促使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也是教育的關鍵所在——那就是“人”的發展。
顯然,各級政府竭盡全力改造薄弱學校不僅僅是為了讓教學樓更高大氣派、讓教學設備更符合時代潮流。令人嘖嘖稱贊的“西南聯大”,1939年4月新校舍落成時,學生宿舍全是土墻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則是土墻鐵皮頂結構;而食堂、圖書館都為磚木結構。這樣的條件自然是簡陋的,可并不妨礙她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梅貽琦先生“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的觀點雖已提出近百年,但依然熠熠生輝。大學是這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同樣如此。好的校舍、教學設備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教育教學服務的,而教育教學的根本指向在于人,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學生。也正因此,在改造薄弱學校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人”的發展。
首先,改造薄弱學校要兼顧學校管理者觀念的改造。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學校管理者的觀念往往能夠對學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一些管理者,受制于傳統思維,習慣于“等靠要”,縱然所在學校接受了改造,獲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不能及時跟上現實的步伐。這也造成了部分學校雖然高樓林立,設施齊全,但是管理混亂,一盤散沙。唯有讓學校管理者真正在觀念上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尤其在“互聯網+教育”的教育生態下,促使他們愿意去思考教育和管理,才能從根本上盤活教育的資源,讓改造薄弱學校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工程彰顯出本該有的價值。
其次,改造薄弱學校要考慮教師整體素質的改造。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外在的“輸血”都不及培養“造血”的功能。教師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導者,他們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教育的層次。在部分地區和學校,薄弱學校改造之前,有些老師抱怨,“學校環境不如意”、“功能室不齊全”、“教學設備太落后”等等,以至于他們無法施展教育的技能。誠然,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與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在改造之后,還是存在“有學科功能室不使用”、“有教學設備不會使用”這樣尷尬的情況存在。除了與教師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關,也與教師是否愿意成為一個“學習者”有關。因而,改造薄弱學校必須考慮到教師的實際,從思想到素養,從技能到情懷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幫助他們克服職業倦怠,走出專業發展的“瓶頸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適應時代,更加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
再次,改造薄弱學校要著眼學生的發展。有明亮寬敞溫暖的教室、有和其他地區孩子一樣的現代化設備、有素質高的老師,這是每個學生都期盼的。但是現實中,不少學生即使享受到了這樣的物質條件,卻未必開心。因為改造的主體意識來自成人,而改造之后的評價標準還是沿用老一套,改來改去都是“老師帶著學生玩”,學生缺少自我選擇的機會。所以,改造學校的同時,整個社會也要改變對待學生的態度。不能只看到冰冷的分數、無情的名次,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訴求、關注學生的情感寄托,將其看作是和我們平等的獨立生命個體;同時還要在課程和制度等“軟實力”方面下功夫,設計出符合地區、學校、學生實際的課程,出臺以人為本的制度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更容易體諒他們、理解他們,把最好的明天給他們。
總之,改造薄弱學校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怎么改造都應當立足“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