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胡爾·周大涵+譯/張優良
目前,亞洲的一些國家和高校開始吸引國際學生,但是其在思想觀念、聲譽度、就業前景、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因素阻礙了國際學生到亞洲留學。亞洲在吸引國際學生方面存在哪些挑戰和機遇,在招生、合作與交流等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策略?目前,在這一領域,全球有哪些成功經驗和最佳實踐?我們可以從以下3點看出專家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第一,亞洲高校通過政策引導學生國際流動。日本一橋大學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的太田弘(Hiroshi Ota)教授指出,日本高等教育資源處于過剩狀態,在過去的10年中,日本高中數量減少但高校數量不斷增加,因此,政策制定者和高校必須通過政策引導來吸引國際學生。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科研培訓和學術發展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出,馬來西亞一方面吸引國際高校到該國設立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卻對學生簽證和工作簽證限制較多。因此,馬來西亞需要改善簽證制度。
第二,亞洲高校需要發展合作與交流關系。香港城市大學內地及對外事務處副主任助理程大偉(David Cheng)認為應該在合作和交流中創新方法,這樣就可以利用有限的學生交流項目和雙學位項目做更多的事情。美國猶他大學全球辦公室副主任薩賓·C·克拉爾(Sabine C Klahr)指出,該校在韓國設置分支機構的“校園拓展模式”為校本部教職工和學生提供了接觸亞洲的新途徑。她認為,在設立分校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適宜的設立時間、耐心和靈活性等策略,合適的人選及其非凡的領導力也至為關鍵。
第三,亞洲高校需要強化學生的體驗。英國桑德蘭大學國際招生辦主任鄭天宇(Sky Zheng)認為,可持續的招生策略應該建立在個人關系基礎上。高校需要設計“顧客導向”的招生策略,讓學生自己做出選擇。這些積極的學生體驗會形成高校良好的口碑,從而影響高校以后的潛在生源。馬來西亞泰萊大學副校長安吉拉·波克(Angela Pok)指出,保證國際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體驗,高校需要加強自身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僅涉及財務和人力資源方面,還需要利用創新的方式獲得學生的反饋。比如,泰萊大學的學生就可以把他們在學習中的體驗通過學校所設的服務臺反饋給學校。
亞洲高校要充分發揮其潛力,成為國際學生的中心,需要利用多樣化和創新性的方法,將高校的價值取向、政策環境與學生的需求保持一致。亞洲高校如果“千校一面”,在招生過程中簡單模仿其他高校,則很難達成吸引國際學生的目標。
編輯 郭偉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