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一項偉大的戰略決策——進行“三線”建設。這項重大決策出臺一年后,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了一個新的兵種——基本建設工程兵。基建工程兵應三線建設而誕生,在三線建設重大工程基本結束時撤編。這個兵種雖然存在了18年,但她承擔的一大批國防和國家工業建設重大工程,不僅是這個特殊兵種鐫刻在那個特殊年代的一個個印記,也是基建工程兵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工業建設樹立的座座豐碑。這個特殊兵種,不僅為國家、國防工業留下了重要物質遺產,而且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65年九十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作為制定和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方針。根據總體部署和規劃,全國性戰備行動與國民經濟發展建設統一起來。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線部署新建、擴建的大中型項目達300余項。其中僅軍事工業方面,即有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成都為中心的航空工業基地,以長江上游重慶至萬縣為中心的造船工業基地;在西北地區規劃了航天、航空工業,常規兵器、電子和光學儀器等工業基地。國家工業項目,如鋼鐵、煤炭、化工、鐵道、有色金屬等工程項目更多。
為完成大批基本建設工程項目,國務院各系統基本建設施工隊伍越來越龐大。據1965年底統計,國家鐵道、冶金、建筑工程、煤炭、水電、林業、交通、林業、化工等多個系統,直屬施工隊伍即達161.6萬人。連同國務院直屬的各重要工礦企業人數達300多萬人。此外,人民解放軍序列中的鐵道、工程部隊也達80萬人。
1965年,剛剛成立的第三屆國家建設委員會,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基本建設施工隊伍建設的經驗。國家建委主任谷牧等領導提出:目前施工隊伍越來越大,基建隊伍職工來一個包一個,職工平均年齡越來越高,老弱病殘越來越多,家屬拖累也越來越重。特別是施工隊伍跨區調動很困難,隊伍更新越來越不好解決,不能適應基本建設施工隊伍流動性大、突擊性強和工作條件艱苦的特點,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1966年2月初,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周恩來和鄧小平在會上提議把部分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解決國防和國家工業重大工程施工艱苦、突擊性強,隊伍經常遠距離調動、家屬拖累和隊伍更新難等問題。2月2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受周恩來總理委托到長沙就此事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提出準備把全國300萬工礦企業的基建隊伍,在三五年內逐步軍事化,實行義務兵役制。毛澤東聽后說:“這個辦法我贊成。”3月30日,中央批轉了國家建委關于部分基建隊伍改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的報告,指出:“把施工隊伍逐步整編為勞武結合、能工能戰的基本建設工程兵,是實現隊伍革命化、保證隊伍不斷更新、提高戰斗力的根本性措施,最能適應邊備戰、邊建設的需要。”
基本建設工程兵是應國家三線建設而提出并改編組建的。這支隊伍不吃國防費,不計入人民解放軍員額,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國家建委及中央軍委成立基建工程兵整編辦公室,國務院各主管部成立“基建工程兵整編辦公室”;政治工作和軍務管理由總政治部、總參謀部統一安排,由施工所在地軍區、省軍區代管。因此,她是一支特殊的隊伍。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批轉的報告中說,“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一批組建的基建工程兵共5個支隊(師)另4個大隊(團),共9.7萬余人,中央軍委于1966年8月1日發布命令組建。分別承擔四川長城特殊鋼廠、酒泉鋼鐵公司、重慶兵器工業基地、貴州盤縣煤礦、四川汶川映秀灣水電站、陜西和甘肅地區兵器工業基地、四川瀘州天然氣工程、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公路工程等重要工程建設項目施工。
可以看出,第一批組建的5個支隊4個大隊,全部承擔三線建設重大工程。其戰略目的是增強支撐未來全面反侵略戰爭的潛力。即:一旦戰爭打起來,發揮我國地域廣闊的優勢,建立西南、西北(部分地區)大后方,建設鋼鐵(冶金)基地、能源基地、兵器(軍工)基地、化工基地、輕工基地,生產輕、重武器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組建后,經過幾年的施工,越來越顯示出她的優越性。197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第二機械工業部承擔鈾礦勘探建設的施工隊伍4.2萬人,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1973年底至1974年初,國家建委組織召開基建工程兵整編試點經驗會議。鑒于基建工程兵在承擔國防和國家經濟建設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的優勢及特殊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擴大這支隊伍。相繼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將承擔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的鐵道兵,以及工程兵、空軍、第二炮兵等部隊的部分工程建筑部隊共12萬余人,改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1977年10月,國家建委黨組組織召開基建工程兵工作會議,總結11年基建工程兵建設經驗,并向中央作了匯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兵種領導機關,繼續擴編這支部隊。1978年后,基建工程兵進入發展全盛時期。1978年4月成立了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建立了冶金、煤炭、石化、水電、水文地質、二機部、北京市、通訊、黃金等9個指揮部(正軍級),另交通部、三機部、七機部3個辦公室(五機部辦公室成立不久即撤銷)。隨后部隊又大量擴編,建立了黃金部隊和(戰時)通訊部隊。至1980年底,基本建設工程兵發展到32個支隊(師)、5所技術學校、154個團,兵力近49萬人。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三線建設任務大部完成。隨著國家戰備形勢趨于和緩,以及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展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于1982年決策撤銷基本建設工程兵,1984年基建工程兵完成撤編轉隸。水電、交通、黃金部隊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其余大部分支隊、大隊改編為國務院有關部和有關省、市的基本建設骨干企業。
在基建工程兵存在的18年中,數十萬大軍奮戰在崇山峻嶺、荒漠高原、原始林區,為國防和國家建成大中型工程項目160余項,其中一半以上是三線建設項目。
在國防工業方面,承擔了分布在川、黔、湘、鄂、豫、陜等省區,包括陸、海、空軍的常規兵器工業項目,國防尖端武器工業建設項目,航空、航天基地工程建設項目等。在冶金工程方面,承擔和參加了四川江油長城鋼廠、甘肅酒泉鋼鐵公司,以及馬鋼、本鋼、鞍鋼、寶鋼、首鋼、唐鋼和烏鋼等擴建、改造、新建工程。在煤礦建設工程方面,承擔了貴州盤縣、陜西韓城、河南平頂山、遼寧鐵法,山西古交、大同、陽泉,以及江蘇、山東、內蒙古等9個省、自治區12個礦區的建設任務。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設方面,承建了四川瀘州天然氣、湖北化工廠和化肥廠,以及大慶、遼陽、南京等石化工程建設及設備安裝工程。在戰備交通建設方面,承擔了修筑和改造戰備公路、溝通三線建設重要骨干道路的任務。如渡口市(今攀枝花市)三線公路,橫跨天險的秦嶺山戰備公路,穿越祁連山、高高山、大馬山及原始森林的民(河)門(源)國防公路,穿越冰峰雪嶺溝通南北疆的天山公路,穿越戈壁、沙漠的青新公路;整修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等,還承擔構筑了6次穿越印度河的中(國)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累計修建公路里程3500余公里。國防戰備公路大多處于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地區,僅在修建中巴、秦嶺山、川藏、青藏、天山公路中,即犧牲官兵351名,傷殘1000余名。在水利電力工程建設方面,水電部隊轉戰13個省、市、自治區,承擔了四川映秀灣、江西萬安、廣西天生橋水電工程。參加和支援了長江葛洲壩、四川二灘和向家壩、甘肅白龍江、青海龍羊峽水電工程建設,以及吉林白山、河北潘家口水庫水利樞紐工程等。在水文地質普查勘探方面,完成踏勘15個省區198萬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質任務,基本查清了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戰備建設和國家規劃重大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鈾礦地質勘探和礦冶方面,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翻山越嶺,勘探鈾礦資源,建設鈾礦礦山等。在城市建設方面,承擔了北京地下鐵道二期工程、二環路建設工程、教學科研工程、河流整治改造工程等;承擔了唐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程、深圳城市建設工程等大批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
基建工程兵完成上述國防和經濟建設重大工程后,隨著戰備和國家形勢的發展,這支部隊撤編離開人民解放軍序列。但這支部隊在那個特殊年代,度過了艱苦歲月,奮力拼搏建設的大量國防和國家經濟建設重大工程,記載著基建工程兵的歷史功績。基建工程兵不僅為中國國防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更為西部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仍有大批基建工程兵建設的大型工程,為國防工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發揮著骨干和支柱作用。
中西部的軍工、兵器工業圈。一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軍工、兵器工業圈。自1966年8月基建工程兵組建開始,即以8個團承建以重慶為中心的軍事工業工程建設。這些項目包括五機部的大、中工程29項,六機部大、中工程10項,七機部064大型工程(12個廠)。這些工程大多是地炮、高炮、輕重武器等常規武器生產基地。該基地以及國防尖端武器(火箭、導彈等)生產工程。四川汽車制造廠成為中國第一個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生產基地。二是陜西地區的軍工、兵器工業圈,是毛澤東、周恩來以及中共中央批準建設的國防工業重點企業。陜西藍田向陽化工機械廠,是集研制、生產、試驗一體的運載火箭基地。三是鄂豫地區軍工基地。其中066基地工程,是中國航天高科技產品研制生產基地。該基地先后為國家提供了多種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裝備,創造了中國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史上多個第一。鄂豫國防工業基地還包括河南紅陽機械廠、江河機械廠、中南機械廠、星光機械廠、5174工程等。
四川江油長城特殊鋼廠。1965年開始由第一批改編組建的基建工程兵1個支隊共5個團承建,至1970年4個分廠、機電廠等8個二級廠(單位)全部建成投產。現在,這個廠仍是國家軍工配套企業和四川省大型骨干企業,已具備年產鋼材70萬噸、鈦材3000噸,銷售收入達45億元的經營規模。為用戶提供12大類、350個牌(型)號、5000余個規格的高級優質特殊鋼和金屬制品,其中34個產品先后榮獲國家、部、省級優質產品稱號。產品廣泛用于國防軍工、兵器工業、航空、航天、航海、電子、機械、石油、化工、醫藥、核電等領域。
甘肅酒泉鋼鐵公司。該工程由第一批改編組建的1個支隊8個團承建。1972年建成投產。當時建成了生產能力為470萬噸的大型鐵礦及選礦廠、煉鐵廠等。目前,該企業為中國500強企業,形成了嘉峪關本部、蘭州榆中和山西翼城三大鋼鐵生產基地,鐵、鋼、材綜合產能達到800萬噸水平,技術裝備水平進入國家同行業先進行列,員工總數達3.8萬,下屬二級單位50余個。
四川映秀灣水電站。工程由第一批組建的基建工程兵1個支隊(現武警水電部隊)承建,1971年全部建成發電。電站攔河閘高17米,水深達35~45米,引水隧洞長3842.5米,內徑8.0米。廠房為地下式,裝有三臺4.5萬千瓦發電機組,電站裝機容量13.5萬千瓦,年發電量7.13億度。這個電站經受住了2008年汶川8級地震的考驗。地震中,地面建筑和設備受到不同程度破壞,而大壩無損。
煤炭工業“大三線”礦區工程。國家第一能源——煤炭工業的“大三線”,包括西南、西北共10個礦區,還包括大型焦煤生產基地山西古交礦區。
西南煤炭基地主要是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位于貴州省西部,稱“六盤水”煤炭基地,現建成六盤水市。這個煤炭基地1972年至1975年陸續建成投產,以后又增加續建工程。
西北煤炭工業基地即陜西韓城礦區。主要是年產300萬噸的桑樹坪礦,1979年建成投產。
基建工程兵建設這些礦區,包括礦井、廠房、交通、設備安裝、配電、供熱、通訊,以及排水、供電、通風、運輸、井上下提升、地面貯煤等若干配套工程系統,還包括向外運輸的道路系統。
湖北化工廠和化肥廠。湖北(應城)化工廠,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大型化工聯合企業,由基建工程兵1個大隊承建。1970年4月動工,1977年建成投產。湖北(枝江)化肥廠,是20世紀中國首批從國外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之一,主要設備700多臺套,是國家重點工程。1974年動工,1979年工程竣工投產。生產能力為年產合成氨24萬噸,尿素38萬噸。如今,這兩個廠仍然是湖北的主要化工企業。如湖北化肥廠經擴建改造,形成煤、天然氣雙頭運行的格局,成為以生產優質尿素為主業,碳-化工、精細化工為輔業的現代化生產企業。
“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確立的基建工程兵建設方針。基建工程兵在18年建設發展中,貫徹這一方針,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加強政治工作。在施工生產實踐中,根據任務艱巨、施工條件艱苦的特點,著力打造一支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突擊性強的隊伍;著力打造組織管理科學、技術精湛的施工隊伍,高質量、按時完成國家和軍隊賦予的重要工程建設任務。在18年的實踐中,這支隊伍創造了組織大型工程施工和施工部隊管理等全面建設的寶貴經驗,創造了這支隊伍特有的文化——基建工程兵文化。
一是為國家基本建設事業打造了一支優秀的基建隊伍。基建工程兵成立以來,一直以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以“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基建工程兵光榮”思想教育部隊,努力將部隊培養成吃苦耐勞、敢打惡仗、敢打硬仗、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建設突擊隊。特別是1979年10月基建工程兵響亮地提出,要用3年時間把基建工程兵建設成為全國第一流的基本建設隊伍,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和超過全國同行業的先進水平,真正成為一支機動靈活、吃苦耐勞,能夠完成各項艱巨任務的野戰軍、突擊隊。因此,基建工程兵在1981年底,有2個支隊、46個團、537個連隊被評為國家第一流基本建設隊伍,還有一大批團和連隊受到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表彰。
這支部隊撤編轉隸后,無論是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的交通、水電、黃金部隊,還是以師、團單位改編的國務院和省、市基建施工企業,仍然繼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優秀隊伍和主力軍,不少企業享譽全國乃至世界。如第21支隊改編的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跨入全球最大的建筑企業行列、在世界500強中排名前100;第22支隊改編的中建八局,2011年獲得中國建筑企業雙百強第一名,創造了545項專利技術,其中3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3年12月被評為“國家高新科技企業”。基建工程兵3個師改編的北京城建集團,成為“中國企業500強”,是國際知名的大型綜合性建筑企業集團。第36支隊第352團改編的河北中太集團,2013年在中國建筑業百強行業中排第3位。第93支隊改編的地礦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將水文地質拓寬到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勘察治理、隧道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設,2013年入選“中國百強地質隊”。第28支隊改編的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以先進技術取得西南鈾礦勘探優異成績,探明了一個世界罕見的特大型鈾鍺礦床。冶金部隊3個支隊改編的鞍鋼、本鋼、馬鋼、寶鋼建筑公司,一直是鋼鐵企業建設、改造的主力軍。2萬人集體轉業深圳后改編的8個建筑公司,建設了上百棟大樓,承擔了飛機場、碼頭、口岸、市政道路、橋梁、體育文化設施、教育科研設施、醫院等建設工程。基建工程兵改編為武警的交通、水電、黃金部隊,在國家經濟建設和搶險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二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基建工程兵是一支施工隊伍,部隊組建后,各級始終把提高部隊整體科技水平作為提高部隊施工生產能力的中心工作。這支隊伍狠抓崗位練兵,狠抓技術競賽,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大辦教導隊、技術班、培訓隊,后來發展到5所技術學校,大抓施工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培養。他們想方設法用施工換取的效益來提高部隊機械化施工水平,努力把各專業建設成為國家一流水平的施工隊伍。經過18年第一線施工實踐,基建工程兵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科技、管理人才。據1979年底統計,全兵種技術干部達2.16萬余人,占干部總數的32.3%。各支隊配備了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各大隊配備了主任工程師、副主任工程師,主要施工生產崗位都配備了工程師。基建工程兵部隊撤銷改編后,這批人才成為了國家和省市施工建設企事業的骨干力量,涌現出一批全國、省、市以至在國際上知名的企業家。如轉業深圳的干部、現為擁有15萬名員工的大型科技企業華為公司董事長任正非,即是當年研究成功空氣壓力天平的第22支隊的技術員、工程師。還有500強企業、深圳華強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梁光偉等,也曾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三是創造了基建工程兵特有的精神——基建工程兵精神。物質遺產從來不是獨立孤立地存在的。基建工程兵留下的物質遺產——即矗立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崇山峻嶺中的三線廠礦工程,無不承載和飽含著這支特殊隊伍在艱苦歲月、特殊年代鑄就的精神。基建工程兵精神,同人民軍隊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幾十年艱苦創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一樣,是我們國防和軍隊建設、國家經濟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1.堅決服從命令的能征善戰精神。基建工程兵的建立,即是為解決施工隊伍時常遠距離轉戰調動,家屬拖累大、隊伍更新難等幾大矛盾,為突擊建設三線而建立的。這支隊伍成立后,執行人民解放軍的條令、條例,按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打造部隊。經過十幾年的施工,部隊像戰爭年代接受作戰任務一樣,受領施工生產任務,堅決服從命令,形成了善于快速組織遠距離征戰的特點和作風。一支2萬人的隊伍,連同上萬噸裝備,一般一個多月就能開赴新的戰場、投入展開施工。這同過去地方施工隊伍要4~6個月準備時間形成鮮明對比。
2.吃苦耐勞、勇于承擔艱巨任務的精神。基建工程兵承擔的大多是三線建設工程和國家、國防新建工程。為貫徹提高戰時生存能力的“山、散、洞”選址建設方針,他們扎營安點、展開施工的地方,均是荒山野嶺,深溝密林。部隊要開辟山嶺,打通道路,拓平溝谷,建設工業廠房。住帳蓬、吃野菜,生活條件和施工條件難以想象的艱苦。擔負天山和青藏公路筑路任務的部隊,常年戰斗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雪原,住帳蓬、喝雪水、吃干菜,克服高山缺氧、暴風雪、泥石流、雪崩等各種困難和自然災害,突擊完成筑路任務。鈾礦勘探部隊,水文地質普查部隊,常年跋山涉水,鉆山溝、涉沼澤,一年四季住帳蓬、吃干糧。不僅要完成艱苦任務,而且要同地方病、惡劣環境作斗爭。這種艱苦的條件,鍛造了這支隊伍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不怕苦、不叫苦,勇于克服困難的艱苦創業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正是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部隊,才能夠在山溝溝中、在崇山峻嶺中、在高原戈壁中,建起一座座現代化兵器、軍工廠,構筑成一條條同內地連接的公路。
3.敢打硬仗勇于突擊搶修搶建精神。組建基建工程兵的目的,即是平時擔負國家和國防重要工程建設任務,戰時擔負搶修搶建任務。因此,基建工程兵各級注重培養部隊敢于承擔艱巨任務,敢于完成突擊性強的任務,打造能夠在戰時不畏艱險,快速突擊搶修搶建的隊伍。他們在18年中,為了戰備急需,擔負了大批這樣的任務。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后,中央決定在某地建設大型儲油庫。基建工程兵221大隊僅用一年半時間,搶建成一座儲油能力10萬立方米的地下儲油庫。1968年2月,由于造反派武斗,使重慶地區某軍工企業萬米廠房遭破壞。周恩來總理命令基建工程兵搶建廠房,盡快恢復援越武器生產。第21支隊冒著造反派兩派武斗襲擊,一面宣傳、一面搶修。經3個月奮戰,主體廠房建設完工,年底恢復了軍工生產。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后,第一支到達唐山展開搶建的隊伍即是基建工程兵部隊,第一支到達唐山的機械隊伍是基建工程兵部隊,出動機械最多、擔負任務最重、一直到建設建新唐山任務完成的也是這支部隊。
4.不講條件、不講待遇、不講報酬的無私奉獻精神。在基建工程兵初建時,機械化水平很低,他們承擔的基建任務基本同石頭、磚頭、水泥打交道,他們要在峭壁上和深谷中靠鋼釬打眼放炮,修路、架橋,靠人拉肩扛向深山運送施工材料和設備。他們施工待遇很低,僅發一套工作服,幾付勞動手套。他們遠離后方,士兵兩年一次探親假,干部一年僅20天探親假期。除干部和部分工改兵老職工及技術人員外,部隊士兵施工艱苦卻沒有工資,僅發幾元十幾元津貼費。即便如此,這支隊伍完成艱巨的國防工程和國家工業工程任務卻非常出色,經常創造出優質工程。他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民解放軍出色的政治工作優勢,靠的是為國家、為國防貢獻力量的無私奉獻精神。
基本建設工程兵創造的這些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被稱之為“基建工程兵文化”。這些文化,至今仍在傳承。筆者為編寫《基建工程兵史》,到原基建工程兵轉隸地方的企業調研中,發現許多企業每年都要搞紀念基建工程兵活動,他們把基建工程兵創造的這種特有的文化,叫做“軍企文化”,他們為曾在這支部隊戰斗而自豪,他們在現在的企業中,傳承著基建工程兵這種特有文化。
基建工程兵的精神,基建工程兵的文化,反映了基建工程兵的特色。基建工程兵18年建設創造的這種精神、這種文化,是我們國家、我們軍隊建設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發揚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是我國、我軍建設發展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