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防御侵略和經濟建設的急需,人民解放軍成立全軍統一的測繪領導機構、組建測繪部隊,組織開展以東部國防地帶為重點的全國基礎測繪工作。至1965年,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采用天文測量、三角測量等方法布測的國家一等三角鎖和二等三角網合稱為天文大地網。布測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指1 ∶1萬、1 ∶2.5萬、1 ∶5萬、1 ∶10萬、1 ∶25萬、1 ∶50萬、1 ∶100萬地形圖。測繪工作基本完成。這些測繪成果成圖,至今仍在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特別是國民黨軍不斷對東南沿海進行竄犯、騷擾,美國派兵入侵朝鮮,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海峽,東部沿海地帶成為新中國的戰略前沿。保衛新生共和國安全,進行國家建設,都急需具有統一坐標系統的大地測量成果和地形圖。為此,中央軍委批準成立全軍統一的測繪領導機構,以統籌全軍測繪工作。1950年5月11日,軍委測繪局(1952年改稱總參測繪局)成立后,即著手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工作籌劃。
根據美國派兵入侵朝鮮后的戰略走勢,1950年8月26日政務院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的國防會議上指出,“我們的軍事建設應該有一個較長遠的計劃。如果今天訂不出長遠計劃,也必須先訂出一個短期的至少三年的建軍計劃,作為準備階段的計劃”*《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4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根據這一精神,軍委測繪局于1951年9月制定了《三年測繪工作計劃綱要》,計劃從當年10月開始,至1954年底完成北起圖們,經遼東、遼西、河北、山東、江蘇至浙江海防地帶,東西寬約300千米,面積約84萬平方千米,共2000余幅1 ∶5萬的地形圖測繪任務。10月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致電毛澤東主席,建議盡快培養測繪技術人員,先由濱海各省沿海岸線向內地測繪500千米并成圖,然后逐漸向內地測繪,用8年時間完成全國1 ∶5萬精確、詳細軍用地圖之測繪。毛澤東同意此建議。
根據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指示,軍委測繪局于10月19日召開了全軍第四次測繪工作會議,對《三年測繪工作計劃綱要》進行了認真討論,感到3年內難以完成所規劃的測圖任務,同時認為應將西南部邊防地帶測繪一并納入計劃。隨后,軍委測繪局將《三年測繪工作計劃綱要》改為《五年測繪工作計劃綱要》(1953—1957年),并提出擴編測繪部隊,中央軍委原則同意。但由于1952年全國開展“三反”運動,測繪部隊基本沒有作業,也沒有按計劃擴編,編制員額反而減少,該計劃也未能執行。同時,蘇聯援華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柯托夫對該計劃也有不同看法,認為沒有必要普遍測繪1 ∶5萬地形圖,而應按地區的戰略價值測繪不同比例尺地形圖,這樣不僅有助于加快測圖進程、節約經費,還可擴大測圖范圍。為此,報經代總參謀長聶榮臻批準后,1952年6月總參測繪局對《五年測繪工作計劃綱要》作了重大調整:一是將測區范圍擴大,即北起圖們,南達廣東,西至綏遠、陜西、湖北、湖南、廣西一線,東至沿海,縱長2700余千米、橫寬640~1280千米,面積擴大至260萬余平方千米;二是根據地區戰略價值確定測圖比例尺,即沿海國防要塞地區測1 ∶2.5萬圖(計劃測320幅),主要地區測1 ∶5萬圖(計劃測1538幅),其余地區測1 ∶10萬圖(計劃測1112幅)。12月,軍委副主席彭德懷批示同意。由于受測繪力量、技術水平和儀器裝備等因素的制約,該計劃仍難以按期完成,總參測繪局又于1954年8月、1955年7月對測圖范圍和完成時限進行了修改。
根據總參測繪局關于成立國家測繪機構的建議,1956年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批準成立國家測繪總局(1969年6月撤銷,1974年5月重建)。遵照5月26日國務院批復精神*國務院批復,指1956年5月26日國務院對總參測繪局擬制的《關于國家測繪總局與軍事測繪局的任務分工與業務聯系問題》的批復。,總參測繪局和國家測繪總局對國家基礎測繪任務進行了分工,總參測繪局負責東部沿海、西南部邊防地帶,國家測繪總局負責腹心地區、北部邊疆地帶。這樣,總參測繪局擔負的任務,較原定的東部國防地帶測圖計劃,增加了東北地區1 ∶2.5萬地形圖7200幅和云貴地區1 ∶5萬地形圖1038幅。
至此,東部國防地帶測繪計劃最終確定。計劃測繪范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河南、湖北大部及云南、貴州一部,面積約330萬平方千米,計劃要求全部測繪任務于1961年底完成。
東部國防地帶測繪計劃于1951年首次提出,經過3年的準備,于1954年正式展開。由于對測繪難度和工作量估計不足,特別是1958、1959年受“大躍進”運動影響,測繪部隊為了趕進度、“放衛星”,普遍放松質量管理,導致測繪成果質量出現嚴重問題,造成大面積返工重測,至1965年才完成計劃測繪任務。
(一)測繪準備。為保證東部國防地帶測繪的順利開展,軍委測繪局成立后,即著手組建直屬測繪部隊,開展技術培訓和試測工作,從人員、裝備、技術、物資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為期3年的準備。軍委測繪局于1950年11月組建航空測量隊和大地測量隊后,測繪部隊又先后多次擴編。至1961年4月,總參測繪局直屬有18個測繪大隊和1個地圖印刷廠,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的測繪隊伍。為解決測繪部隊組建后人才缺乏的問題,總參測繪局根據中央軍委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部隊“團結、教育、爭取、改造”的方針,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的23個測繪機構、1700余人進行改造、保留,使其成為組建人民解放軍測繪部隊的技術骨干。同時,邀請蘇聯測繪專家和專業隊伍,來華指導技術設計,帶訓測繪技術人員。自1951年開始,總參測繪局組織直屬測繪部隊,在河北、山東地區進行了為期3年的試測作業,探索經驗、鍛煉隊伍。
(二)天文大地網布測。1951年2月,軍委測繪局組織解放軍測繪學校開始北京—石家莊一等三角鎖試測工作,標志著國家天文大地網布測工作的開始。1954年3月至1956年4月,蘇軍應邀派大地測量隊來華,援助完成了磁縣—鄭州、鄭州—徐州、徐州—海城等一等三角鎖和蚌埠—蔣壩等二等三角網測量工作。期間,總參測繪局組成700余人的大地測量實習隊,隨蘇軍大地測量隊作業,帶訓出一批大地測量技術骨干。隨后,總參測繪局組織陸續組建的6支直屬大地測量隊,采用天文測量、三角測量、水準測量、距離測量等傳統大地測量方法,從北京開始,大體由北向南展開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布測工作。參測官兵轉戰東部陸地國土,不分寒暑,連續奮戰,至1960年基本完成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布測工作,共測一等三角鎖點2610點,二等三角網點17521點,三、四等三角點7747點;一、二等水準路線1.96萬千米、3760點,三、四等水準路線8.33萬千米、8530點。
布測天文大地網的基本作用,是將1954年北京坐標系基準數據向全國各地傳遞,為測繪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提供控制基礎。為滿足地形測繪急需,總參測繪局直屬的2個大地計算隊及時對野外觀測成果進行歸算、大地點坐標計算和局部平差處理,編纂成果表供地形測量隊使用。
(三)地形圖野外實測。自1954年起,總參測繪局組織陸續組建的7支直屬地形測量隊和空軍航測隊(1956年擴編為航空測量大隊),主要采用航空測量方法(部分地區采用白紙測圖方法),全面展開東部國防地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野外實測作業。
航空攝影是航測成圖的第一步工作。1954年至1956年4月,蘇軍應邀派航空攝影隊來華,援助完成東部國防地帶近1/4地區航空攝影及帶訓中方航攝技術人員工作。1957年至1961年5月,空軍航測隊完成東部國防地帶剩余區域的航空攝影任務,保證了測繪地形圖對影像資料的需要。
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野外測繪工作,從河北、山東兩省沿海地域向北向南展開。至1965年,東部國防地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野外測繪任務全部完成,其中采用白紙測圖方法測繪1 ∶5萬地形圖158.6幅、1 ∶2.5萬地形圖1226幅、1 ∶1萬地形圖121幅;采用航測方法測繪1 ∶5萬地形圖7450幅、1 ∶2.5萬地形圖4407幅、1 ∶1萬地形圖348.5幅。
(四)地形圖內業制印。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航測內業測繪工作,全部由總參測繪局航測隊承擔。該隊1953年經試測作業后,從1954年開始全面展開作業。在人員少、任務重情況下,參測官兵每天平均作業10多個小時。至1965年底,全部完成東部國防地帶1.2余萬幅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航測內業測繪任務。
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制圖任務,主要由總參測繪局2個直屬制圖隊承擔。至1966年,全部完成1.3萬余幅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內業制圖任務,另外還編繪了各種比例尺地圖6000余幅。
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印刷任務,初期由總參測繪局印刷廠承擔。1957年后,隨著制圖工作的陸續完成,地圖印刷數量迅速擴大,地圖印刷力量不足的問題逐步凸現。為此,總參測繪局一方面通過改進印刷技術提高印刷效率;一方面動員有地圖印刷能力的沈陽、南京、廣州、武漢軍區承擔本軍區的地圖印刷任務,還動員國家地質部第543、第544印刷廠承擔了部分軍用地圖印刷任務,從而保證了東部國防地帶地形圖的及時印刷出版。
(五)東部國防地帶軍控點加密測量。由于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初期設計時,主要考慮地形圖測繪對控制基礎的急需,沒有兼顧炮兵作戰需求,點位密度不能滿足炮兵陣地快速連測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1958年11月總參謀部決定在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基礎上,進行軍用控制點(簡稱軍控點)加密測量。根據總參謀部的統一部署,沈陽、北京、濟南、廣州、武漢、昆明軍區先后組建了測地大隊;南京軍區以隨軍測量隊為主,從軍區所屬部隊抽調測繪人員,組成5個軍控測量隊;解放軍測繪學院抽調大地專業畢業學員支援福州軍區,完成東部國防地帶軍控點加密測量任務。加密測量主要采用三、四等三角測量方法進行,自1959年5月全面展開。至1960年底,大多數軍區完成預定的野外加密測量任務,共加密軍控點17萬余點。軍控點成果平差計算工作,由總參測繪局第21測繪大隊承擔,并于1962年底以1 ∶10萬圖幅為單位編纂出版軍控點成果表,供部隊使用。
至1965年,東部國防地帶測繪任務基本完成,共布測各等級三角點27878點、水準路線10.29萬千米,加密測量軍控點17萬余點,實測各種比例尺地形圖13711幅,編繪各種比例尺地圖6395幅。這些測繪成果成圖,不僅保證了防御侵略和經濟建設急需,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保衛和建設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開啟了全面實測中國陸地國土的歷史。測繪國家領土、領海和管轄海域,是國家行使領土主權的一種體現。在舊中國,雖然也先后組織過一些測繪工作,但測繪面積不足全國陸地國土的1/3,而且沒有采用統一的測繪基準和技術規范,所測成果成圖數學基礎混亂、精度低、現勢性差。根據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軍委測繪局成立后即著手籌劃并組織實施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工作。1956年國家測繪總局成立后,總參測繪局和國家測繪總局對國家基礎測繪任務進行了分工。1958年,國家基礎測繪從東部國防地帶向國家腹心地區和北部邊疆地帶推進。在總參測繪局、國家測繪總局以及國家地質、水利測繪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至1969年完成東部國防地帶、國家腹心地區和“三線”地區的基礎測繪。1970年至1975年,總參測繪局又組織完成青藏高原無圖區測圖會戰和“三北”地區國防測圖。至此,歷時25年,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天文大地網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陸地覆蓋(除臺灣、遠海島嶼和邊界爭議地區外),這無疑是中國測繪史上一個史無前例的重大貢獻。
(二)滿足了國家長遠建設對測繪成果成圖的需要。在東部國防地帶布測的天文大地網、測繪的地形圖和軍控點加密測量成果成圖,不僅解決了國防建設和部隊作戰訓練對測繪保障的急需,而且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和精確的測繪成果成圖資料。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工作完成至今已過去50年,但這些成果成圖至今依然在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布測的東部國防地帶天文大地網及其成果數據,是我國21世紀初完成地面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地面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指中國對天文大地網與采用GPS測量方法建立的空間網進行的聯合平差,1990年啟動,2003年完成。、建立2000中國大地坐標系的基礎數據之一,特別是這些成果數據作為2000中國大地坐標系的一種體現,在國家航天技術和遠程武器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構建了新中國軍事測繪業務管理和標準體系。為滿足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工作的急需,軍委測繪局即組織翻譯、出版一批蘇聯測繪技術規范細則,成為初期開展全國基礎測繪的基本依據。從1956年開始,總參測繪局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測繪規范、細則,特別是1959年9月總參測繪局和國家測繪總局共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法式(草案)》,使全國基礎測繪有技術法規可依;在蘇聯專家建議和幫助下,先后組織建立了1954年北京坐標系、1956年黃海高程系和天文基準、重力基準等測繪基準體系,使全國基礎測繪具有統一的數學基礎;與此同時,軍事測繪系統按照中央軍委關于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有關要求,陸續建立并在實踐中完善了軍事測繪計劃管理、質量管理和業務管理等制度,從而建立起新中國軍事測繪業務管理體系。
(四)塑造了一支作風優良的技術隊伍。為保證東部國防地帶測繪任務順利開展,人民解放軍陸續組建了正規的測繪部隊,后又適應任務需要多次擴編,至1961年4月總參測繪局直屬有18個測繪大隊(其中大地測量6個、大地計算2個、地形測量7個、航測內業1個、地圖制圖2個)。這支近萬人的測繪隊伍,不分寒暑,轉戰祖國東部和西南部大地,在10余年的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實踐中,不僅迅速掌握了天文大地測量、地形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地圖制印等傳統的測繪技術,而且形成了“認真、細致、準確、及時”的軍事測繪業務作風,為發展人民解放軍測繪事業奠定了人才和力量基礎。
當前,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軍事測繪導航建設正在加快轉型建設發展。回顧東部國防地帶測繪歷史,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把戰場測繪建設擺在戰略位置。東部國防地帶測繪任務,是中央軍委根據新中國成立后的安全戰略走勢提出來的。這是一項技術復雜的戰場測繪建設工程,盡管幾經調整實施計劃,多次擴編測繪部隊,并在得到蘇聯支持幫助的情況下,依然用了10余年時間才得以完成。而整個國家的基礎測繪工作,在國家測繪總局及地質、水利測繪部門共同參與下,歷時25年才得以完成。可見,戰場基礎測繪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我們必須遵循測繪先行的基本規律,適應國家戰略利益和國家安全形勢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把戰場測繪建設擺在戰略位置,圍繞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做好戰場測繪建設頂層規劃設計,積極穩妥地推進戰場測繪建設。
(二)加快信息化測繪導航技術體系建設。開展大規模基礎測繪,需要有體系化的測繪技術作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解放軍積極學習借鑒蘇聯先進的測繪技術,包括測繪技術規范、航空攝影、高等級大地測量、測繪基準建立等,并在蘇聯專家指導下進行了3年的準備,東部國防地帶測繪才得以正式展開并完成。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要確保我軍在未來戰爭中贏得測繪導航信息優勢,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吸收借鑒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加快構建測繪導航信息從獲取、處理到提供的裝備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基礎性技術標準和法規規章制定,促進測繪導航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應用,為我軍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提供有力支撐。
(三)加強測繪導航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適應開展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對專業人才的急需,軍委測繪局成立后,采取吸收、改造國民黨軍起義和投誠測繪人員,邀請蘇聯測繪專家來華帶訓,以及測繪院校教育和測繪部隊訓練等多種方法,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支測繪技術骨干隊伍。人才是測繪導航事業發展的支撐。當前,軍事測繪導航建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既要加強測繪導航部隊人才隊伍規劃和全面建設,還要繼續做好測繪導航人才的培養、使用和保留工作。
(四)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后所進行的國家基礎測繪,就是軍民測繪融合的結晶。東部國防地帶測繪展開后,總參測繪局很快認識到組建國家測繪部門的必要性,1954年12月就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了成立政府測繪局的建議。1956年國家測繪總局成立時,軍事測繪系統先后撥歸國家測繪總局5個隊另3個區隊共2300余人及其配屬的全部裝備、設備。國家測繪總局成立后,按照分工承擔了國家腹心地區和北部邊疆地帶的國家基礎測繪任務,使軍事測繪系統能夠集中力量完成東部和西南部國防地帶測繪任務。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把測繪導航列為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方針,推動測繪導航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促進軍地測繪導航資源互聯互補互用,共享共贏,加快軍事測繪導航轉型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