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新,靳玲
(空軍預警學院 人文社科部,湖北 武漢 430019)
● 空軍預警學院學生軍訓專欄
大學新生軍訓中的集體凝聚力研究
李國新,靳玲
(空軍預警學院 人文社科部,湖北 武漢 430019)
大學新生軍訓,是高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新生集體心理形成需要經過從無意識到開始聯系,再到形成目標,最后是集體輿論氛圍的營造這幾個階段,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集體活動為中心的凝結性顯現、心理互動的平等性明顯、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服從性意識樹立、以地緣情感為紐帶的非正式交往頻繁,他們的應對方式一般是從適應到溝通到認同。增強新生集體凝聚力要確保集體成員信念、目標和態度的一致性,要搞好集體成員之間的心理相容,善用外部壓力推動,不斷跟蹤問效,為新生的成長進步注入強大的正能量。
新生;軍訓;集體凝聚力;內驅力
集體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其成員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有集體的領導人、有共同的心理特征的人們的結合體。集體凝聚力又稱內聚力,是“使成員保持在群體的合力”。新生集體凝聚力是大學這個特殊集體對所有新生的吸引力、成員對群體的向心力以及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與協同性的綜合體現。新生集體凝聚力愈強,就愈能充分發揮個體的作用,順利地實現集體目標[1]。新生軍訓期間的集體心理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在軍訓中,凝聚力強的新生集體,使新生意識到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員并在其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增強認同感和自信心。集體成員經常與他人保持密切交往,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使得彼此互相認可、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求同存異。當新生表現出符合集體規范,符合集體期待的行為時,集體就會給予贊許與鼓勵,進一步強化了積極行為,從而使個人信心更足,決心更大,潛力得以最大的發揮,內部團結凝聚力是群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并且為以后的成長進步打下重要基礎。正如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對群體心理描述的一樣:“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都會使他們獲得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2]”。我們在軍訓調研中發現,大學新生軍訓中集體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1.1 以集體活動為中心的凝結性開始顯現
只要進入大學加入了軍訓,無不打下“集體”的烙印。新生從起床、早操、操課、訓練,到熄燈就寢,無時無刻不處在集體之中。因此,以集體活動為中心,成為新生軍訓群體的主要特點。人與人之間物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自然發生人際交往關系。相互交往的次數越多、頻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經驗、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感受,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新生的軍訓以集體為中心,按照軍隊模式機制進行管理,使得他們對集體的依賴感較強。
1.2 心理互動的平等性十分明顯
無論是來自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優秀,還是普通,只要進了同一所學校,大家就處在一個起跑線上。只要你努力,就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有利于新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正是這樣的平等性,使新生在軍訓時學會彼此尊重、關愛,珍惜友情,珍惜同學關系,這對于形成團結的氛圍有著重要的意義。
1.3 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服從性意識樹立起來
進入大學后軍訓是新生的第一課,既有日常管理養成,又有隊列訓練,有的還加上了實彈射擊科目,特別是有嚴格的軍訓作息時間表,從早晨6點到晚上10點就寢,大部分時間都在集體生活中,需要完成內務衛生、隊列訓練、射擊訓練、日常管理、拉歌練歌等任務,接受教官指揮等等。這些就要求新生較多地放棄自己的一些“自由時間”,按時參加各類活動,并接受評價,做到令行禁止,都對新生服從命令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4 以地緣情感為紐帶的非正式交往十分頻繁
軍訓時也是以地緣情感為紐帶的非正式交往十分頻繁的時期。同鄉、師兄師姐、高中同學等都是新生非正式交往群體的主要類型。由于同鄉之間有著共同的地方語言,有著比較一致的風俗習慣,有相同的故鄉情感,所以溝通起來更加容易。有些表現優異、有影響力的同鄉對新生的影響就更大。正常的同鄉交往無可非議,也值得提倡。但也極易產生狹隘的老鄉觀念,形成“小圈子”,對新生的成長不利。一旦發生問題,應該及時加以解決。
在軍訓中從組建新生群體到集體凝聚力形成,促進每個新生在心理上都會以適應、溝通、認同等策略來提高集體的凝聚力。
2.1 加強適應
適應,就是個體的行為符合人們的需要、集體準則的過程。在新生集體形成過程中,單個新生的適應包括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適應、同學之間或其他人群人際關系的適應以及對學校規定與要求的適應。很多新生在入學后的1~2周有著明顯的不適應,主要原因是學校條件、訓練管理以及人際交往缺乏而導致。但不管如何,只要不退縮他們就需要對現有的大學生活表現出適應,并加快其進度。而軍訓能夠有效促進適應新的集體。
2.2 促進溝通
軍訓中更需要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有三大要素:有著明確的目標,達成共同的協議,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每個新生在適應的同時,也在建立自己的信息溝通網絡。學生之間的平行溝通,學生與輔導員老師的縱向溝通以及正式渠道的信息溝通和非正式溝通都互相影響,錯綜復雜,對新生集體觀念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3 認同是根本目的
軍訓集體成員要在認知和評價上保持一致的情感。個體在凝聚力強的集體中經常與他人保持聯系,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使人們互相認可、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求同存異,努力保持個體與集體心理相一致。如果集體凝聚力強,人際關系密切,個體的各種需要能得到滿足,人們就自覺、主動地與集體發生認同。凝聚力強時,新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并產生積極維護榮譽的心理傾向。同時在這個凝聚力強的群體中,一般都能很好地處理內部矛盾,正確的意見能得到大多數新生的支持。當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與集體利益和需要不一致時,會以團結精神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而不會強化矛盾和內耗。當執行任務中面臨危險和困難時,會表現出緊密團結的毅力,維護集體榮譽。這些對于新生的成長乃至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軍訓是大學生活的開始,新生集體形成了初步的凝聚力,但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要讓他們對集體始終有期待,有追求,還需要不斷強化和深化。
3.1 確保集體成員目標、信念和態度的一致性
成員對集體目標的贊同與否直接影響凝聚力。個人贊同群體目標,才會對群體發生認同感,從而增強凝聚力。如果集體確認的目標既有價值,又有個人意義,實現后既提高了集體的威望,又滿足多數成員的愿望和需要,那么這個集體的凝聚力就會加強。
3.2 形成集體成員的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集體成員與成員、成員和集體、領導和群眾、領導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若是不相容,則表現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擊,相互歧視[3]。心理相容是團結的心理基礎,也是實現集體目標的重要保證。一個集體內,每一個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務不同,因而,需要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智力結構的人共同協作,取長補短,才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集體成員在智力、性格、氣質、性別和年齡等方面如能互補,則往往會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3.3 善用外部壓力推動
在軍訓中要善于借用外部壓力使集體成員能充分意識到集體的生存價值,從而增強集體成員的凝結性。一個民族在外來侵略勢力面前,會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共同抗擊入侵。一個群體在面對強大對手的激烈競爭時,就會抱團。在外部壓力的推動下,集體成員之間在認識上更容易達成一致,彼此更能產生情感共鳴,在意志行動上更能達成一致。新生軍訓期間的外部壓力主要是隊列訓練、射擊、會操等。實現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不愿意到積極主動的轉變,就是有不斷的外部壓力推動而改變。當新生認識到這些,他們就會積極配合與支持,心甘情愿地去完成這些任務。
3.4 不斷跟蹤問效
軍訓結束后,學生開始進入正常的大學學習、生活狀態。這對新生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們的精力慢慢轉移到基礎知識和專業課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我們對新生的身體、心理狀況持續予以關注和了解,對他們后面的集體凝聚力產生的作用和變化進行研究與分析,為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1] 葉瀅.高校大學生班級內聚力的培養[J].才智,2015(26):112.
[2]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3] 總政宣傳部組編.軍人心理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4] 白振漢,陳耀德.現代管理心理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
[5] 戴·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Collective Cohe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LI Guo-xin,JIN L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Air Force Early Warning Academy, Wuhan 430019,China)
College Freshmen′s military training is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military service law,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qualifie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takes from unconsciousness to begin to form the final contact is the phases of creating collective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in collective activities as the center of the equality of condensation appear,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is obvious, all actions to command obedience consciousness, to establish the geopolitical link of emotion the informal exchanges, their coping styles are generally from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on to identity. Strengthen the new collective cohesion to ensure consistency of members of the collective beliefs, goals and attitudes, to improv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collective psychology, make good use of external pressure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tracking performance, into a powerful positive energy for new growth.
freshman; Military training; collective cohesion ;inner drive force
2016-09-30
李國新(1968—),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軍事心理學。
G
A
1671-1300(2016)04-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