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穩定性可拓分析
袁科峰
(寧德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系 ,福建 寧德 352100)
摘要: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是在全球經濟產業發展集群化的趨勢下,由集群式供應鏈思想與戰略聯盟理論耦合形成的具備生命周期規律的共生體。梳理和總結了生命周期理論在經濟和管理領域的演進概況,闡明了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醞釀、誕生、發展、衰老、蛻變等6個生命周期及其特征,并在分析影響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內、外部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可拓綜合評價模型,最后依據模型和假設數據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命周期;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可拓綜合評價
收稿日期:2015-07-23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B類)(JBS14225);寧德師范學院服務海西建設人文社科類項目(2012H321)
作者簡介:袁科峰(1979-),男,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物流管理、供應鏈等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C931.2文獻標志碼:A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跟世間萬物一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成不變,它也存在從誕生到終結的一系列生命周期規律。本文試圖通過生命周期理論揭示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生命周期以及影響其穩定性的因素,通過建立可拓綜合評價模型,并根據假設數據驗證模型的有效性,為聯盟的穩定提供了量化分析方法。
1生命周期理論在經濟和管理領域的演進概況
生命周期理論(LifeCycle)是人類對事物“由生至死”生命過程探索和研究的結晶。它在生物、化學、經濟、社會、政治、管理、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尤其在經濟和管理領域的研究已經從最初的傳統生命周期理論拓展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供應鏈生命周期理論、戰略聯盟生命周期理論等多個層面,并產生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1.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50年Dean創造性地將傳統生命周期理論運用于產品營銷管理領域[1];1979年Rink和Swan指出產品在導入、成長、成熟和衰退4個時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其營銷策略隨之變化[2]。
1.2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1959年Haire根據企業發展過程與生物生長過程的相似性,率先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的概念,認為企業也會同生物一樣經歷嬰幼、成長、成熟直至消亡的過程,并提出企業應相時而動[3]。1965年Gardner探討了企業的生命周期問題,并認為企業將會利用各種資源不斷自我更新,保持不滅[4]。
1.3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集群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98年TickyG.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誕生、成長、成熟、衰退等4個時間維度[5]。波特將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誕生、發展以及衰亡3個時期,并解析了產業集群競爭力與其生命周期的內在關聯[6]。
1.4戰略聯盟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現狀
戰略聯盟作為產業集群的內在組織形式,其生命周期也更為復雜。1989年Borys和Jamison認為目標識別、邊界確定、價值創造是戰略聯盟生命周期的必經階段[7]。1994年Ring和VandeVen提出了由協商、承諾和執行所構成的3個階段的聯盟生命過程,以及各階段的關鍵問題[8]。Wilson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聯盟的生命周期還包括誕生前的尋覓與選擇階段[9]。2003年Das與Teng把聯盟過程劃分成形成、運作以及結果3個階段[10]。
1.5供應鏈聯盟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現狀
2007年羅明、馬衛等人分析了供應鏈生命周期中的形成、發展、成熟、衰落等4個階段,并明確了各階段的績效評價角度和重點[11]。2009年柴國榮等人從供應鏈界面集成的角度,針對供應鏈各個生命周期的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并建立了“五維一體化”的風險預警模型[12]。2010年馬萍、姜海峰詳細解析了供應鏈戰略聯盟的不同發展階段及各階段的特征,并闡明了供應鏈戰略聯盟生命周期演化理論的應用價值[13]。
通過梳理和總結生命周期理論在經濟和管理領域的演進過程,我們發現人們的研究視野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拓展,已經從最初的微觀生物學領域延伸至宏觀的供應鏈及其聯盟范疇。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深化,筆者提出的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思想將成為企業的發展方向,關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生命周期的理論研究還存在空白之處。
2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
集群式供應鏈是全球經濟發展到一體化階段,產業集群中圍繞相關產業多條相互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供應鏈條耦合的產物[14],是供應鏈思想與產業集群理論碰撞而產生的思想火花[15]。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則是通過戰略聯盟關系的構建,按照契約關系將集群式供應鏈內部的縱向鏈條和橫向鏈條納入到一個關系復雜、相對穩定、動態競合、互惠互利而又管理有序的共生系統之中,是集群式供應鏈思想與戰略聯盟理論耦合的結果[16]。集群式供應鏈和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從前人的研究結果以及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內涵來看,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生命周期是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供應鏈生命周期理論、戰略聯盟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更具宏觀性、復雜性以及動態性的理論。筆者將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生命周期劃分為醞釀、誕生、成長、成熟、衰老、蛻變等6個主要階段(如圖1)。

圖1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生命周期
2.1醞釀期
醞釀期是產業集群內部從競爭轉向合作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一定區域內圍繞特定產業的企業、機構、組織自發組成了縱橫交錯的若干供應鏈條。這些鏈條上的企業以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驅動力,與周邊的鏈條展開激烈的競爭,其結果是“適者生存”,弱小的鏈條被打破,強大的鏈條吸收重組斷鏈企業,實力更加強大,最終形成了若干條實力相差無幾、各有優劣的新鏈條。這些新鏈條意識到單純的競爭只會使集群內耗嚴重,甚至危害整個產業的生存,合作成為共識,建立聯盟的思路開始發酵醞釀。本階段需要對意向參與企業外部市場環境、內部資源、核心競爭力進行識別,并在合作方向和競爭領域達成共識,初步確立戰略聯盟目標。
2.2誕生期
隨著建立聯盟的呼聲日漸強烈,代表各個鏈條利益的核心企業經過復雜的協商、斗爭過程,最終簽訂了綜合各方利益訴求的契約。在契約的約束下,各個鏈條之間的合作日趨常態化,競爭也被適當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和層次之內,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初步誕生。進入這個階段后,需要對戰略聯盟成員進行價值評估,進而以協商談判的方式設計戰略聯盟的運作模式、治理方式、分配方案等內容。
2.3成長期
以契約為基礎的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建立后,企業與企業間、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技術廣泛傳播、集群競爭力提升等正能量逐漸凸顯。與此同時,由于聯盟的復雜性導致契約約束能力失靈、聯盟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健全降低了企業的合作積極性,非理性的競爭影響了聯盟的穩定性,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引發了矛盾沖突,機會主義思想則加深聯盟裂痕,各種弊端不斷暴露出來。成長階段是集群內各個供應鏈條利益的再次博弈,資源、技術、利益、信任、文化等在這個時期激烈地碰撞和磨合,成員求同存異意識逐漸建立。
2.4成熟期
經過成長期的磨合和陣痛,聯盟步入成熟階段。在這個階段,契約的約束能力更具有彈性和動態性;利益分配機制也不斷地健全,參與聯盟的企業和供應鏈的積極性進一步被調動起來;非理性的競爭現象也隨著制度的健全逐漸回歸,理性的競爭成為聯盟前進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協調合作的日益頻繁和深入,企業間的文化日漸兼容,求同存異成為主流;資源、信息、技術、知識的共享成為常態,機會主義者在聯盟內幾乎沒有存身之處,“搭便車”思維趨向于消弭。總體來看,整個聯盟處于積極上升、高速發展的最佳狀態,聯盟的范圍和競爭力不斷地擴大和攀升,內部的各個企業也從中獲得了應有的利益回報。
2.5衰老期
經過成熟期的高速發展后,隨著自然資源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等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創新能力顯露疲態,相對競爭力下降,產業集群原有的各種發展紅利逐漸消退,生存還是死亡成為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衰老階段的主要問題。
2.6蛻變期
當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衰老到一定程度后,擺在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通過戰略調整使聯盟更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內部機制更加靈活和完善,創新成為最核心的動力,供應鏈條上落后的企業將逐步被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新企業所替代,整個聯盟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級,開始醞釀新的生命周期;二是戰略調整未能使聯盟擺脫困境,原有的優勢消耗殆盡,聯盟運轉要素不斷逃離,進而導致聯盟吸引力迅速降低,各種矛盾漸次爆發,聯盟的規模日益萎縮,最終走向滅亡。
需要說明的是,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6個發展階段的劃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是連續的、螺旋遞進關系,且不同階段擁有不同的特征,所經歷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此外,如圖1所示,蛻變后的聯盟有兩個走向,一個走向死亡,進入下一個聯盟的醞釀期;另一個再次進入成長階段,繼續進化升級,理論上來說可以不斷循環下去。
3影響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因素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穩定運行是聯盟成員實現規模效應、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機會主義風險、提升競爭力、促進產業創新和升級的必然要求。所謂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影響因素是指干擾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正常運作的多種因子或變量。依據上文對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6個生命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對共生理論下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模型的構建與分析,筆者認為影響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因素可以分為聯盟外部環境因素和聯盟內在屬性因素兩個方面。
3.1聯盟外部環境因素
聯盟外部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3個方面,其中的因素具有宏觀性、區域性、動態性等特點。
3.1.1自然環境(C1)
自然環境是指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賴以生存的基礎,主要包括區域位置、自然資源稟賦、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
3.1.2經濟環境(C2)
經濟環境是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共生系統內部成員鏈接和交流的媒介或工具,主要包括經濟政策、市場狀況、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趨勢、技術水平、交通情況等因素。
3.1.3社會環境(C3)
社會環境是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共生系統所處的社會氛圍,主要包括體制、政策、行規、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因素。
3.2聯盟內在屬性因素
聯盟內在屬性是指構成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所必備的合作伙伴的聲譽和資源、聯盟契約約束能力、利益分配公平度、戰略協同度、信任機制、文化交融度等方面。
3.2.1合作伙伴的聲譽和資源能力(C4)
企業聲譽是企業進入聯盟的敲門磚,是企業行為被聯盟認可進而取得資源、機會、支持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聯盟企業成員還應具備一定的核心競爭力、產品差異化、資源異質性、學習能力、管理能力等資源能力。而聯盟合作伙伴間的能力和資源匹配與否,則關乎聯盟各個階段的運行質量,甚至決定聯盟的生死,是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運行的基礎條件和重要環節。
3.2.2聯盟契約約束能力(C5)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伙伴間達成的契約是維系聯盟正常運行的基本規章制度。只有在聯盟契約的目標宗旨、責任義務、分配機制以及進退機制等內容的規范和約束下,供應鏈及其相關成員或機構才能形成聯盟內部的良性合作。
3.2.3利益分配公平度(C6)
聯盟成員的利益訴求是戰略聯盟形成的基礎,也是聯盟解體的最終原因。聯盟的健康、穩定發展建立在成員企業為聯盟貢獻的資源能力、技術、信息等基礎上,因此,要在確保聯盟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平衡和滿足各成員的個體利益,降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所引起的聯盟動蕩和解體風險。
3.2.4戰略協同度(C7)
戰略協同度是對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組織共生模式運轉能力水平的考量。伴隨著聯盟的形成,企業單一的運作模式逐漸向聯盟成員間一體化共生運作模式轉變,聯盟內部也逐步顯現出獨立性和整體性、分散性與系統性、個體與聯盟、競爭與合作等復雜特征,也給聯盟的治理帶來巨大的難度。因此,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成員必須在組織結構、管理、信息、激勵、學習等方面建立相應的戰略協同機制,進而加強聯盟的穩定性。
3.2.5信任機制(C8)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是多條供應鏈上的眾多具有核心資源能力的企業以契約為紐帶所形成的組織,其復雜性和動態性使得聯盟契約的約束能力和完備程度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契約的“硬約束”治理機制以外,還需要通過信任機制的建立對企業成員進行“軟約束”,彌補契約的不完備所造成的合作危機。
3.2.6文化交融度(C9)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內部眾多的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具有不同的產生背景和各異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的差異性給戰略聯盟內價值觀的統一以及企業間的戰略協同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某些條件下甚至會影響聯盟成員間的相互信任,最終使聯盟產生裂痕。因此,聯盟必須重視企業文化交融的作用,設計和營造符合聯盟發展的新型戰略聯盟文化。
4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可拓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穩定與否關系著產業集群內供應鏈的穩定,同時也關系著每一個聯盟成員的穩定發展。通過數學模型對其穩定性進行評價,可以明確各個影響因素在各個階段對聯盟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并從中歸納總結哪些因素會對聯盟穩定起到關鍵作用,進而依據所得結果構建相應的制度和措施,以確保聯盟的穩定性。因此,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將可拓綜合評價法應用在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評價的設想,希望通過該方法解決評價過程中多指標因素的定量分析與評價問題。
4.1建立物元模型
依據蔡文教授的研究,物元包含事物的名稱N、事物的特征C以及特征的量值X,并且它們三者以有序的三元R=(N,C,X)作為事物描述的基本元[17]。
依據物元分析理論探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等級,首先必須分析影響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所涉及的多個評價指標,根據具體的數據結果,給出各評價指標的量值,建立物元模型:
(1)
式(1)中,N代表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Ci,(i=1,2,...n)代表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相關評價指標;Xi,(i=1,2,...m)代表指標的取值范圍。
4.2確定經典域和節域物元
(2)
經典域記為Xij=<αij,βij>,(j=1,2,...n);根據經典域構建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相關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節域物元Rp表示為:

(3)
式(3)中,Np表示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等級,Xp1,Xp2,...Xpn分別為Np關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相關評價指標C1,C2,...Cn的取值范圍,Xpi=<αpi,βpi>,即節域。因此,被評聯盟的評價因子量值可以用物元矩陣Ro來展現出來。
(4)
式(4)中,Po表示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的評定等級,Xi,i=1,2,...n表示指標Ci的具體得分數值。
4.3建立關聯函數
由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相關指標Ci的量值Xi>0,關聯函數表示為:
(5)
式(5)中,β為常數,且β>0。在計算中β的常見取值β=1/2,1,2。
針對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中存在的多種影響因素,使用以下公式來計算:
(6)
式(6)中,Wi為各個指標系數的權重,一般用專家意見法確定;λj則表示最終綜合評價的結果。
4.4實證分析
根據本文第二、三部分可知,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共分為醞釀(P1)、誕生(P2)、成長(P3)、成熟(P4)、衰老(P5)、蛻變(P6)等6個主要階段,影響聯盟穩定的指標因子共有9個,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假設了各個因子的權重,并對影響聯盟穩定性的定性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如表1所示),然后將其中αij,βij,αpi,βpi,Wi(i=1,2,...9)的具體取值確定為各個階段穩定性的最終數值。

表1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穩定性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取值范圍
把表1中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6個階段的量化指標及其權重比例代入公式(5)和公式(6)中,其中,取β=1計算Xij(i=1,2,...9;j=1,2,...6),可得出6個不同階段綜合可拓評價的結果(見表2),分別為 λP1=0.40,λP2=0.60,λP3=0.72,λP4=0.83,λP5=0.52,λP6=0.17。
從結果上看,這些數值符合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6個階段的穩定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可拓綜合評價法可以較為準確地計算出聯盟各個階段的穩定性量值,將不可量化的問題作出了定量分析。需要說明的是,每個生命階段的因素指標及其具體的權重都是筆者根據研究假設出來的,帶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未必完全準確。在聯盟的實際運作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影響因素的內容,并依據更加真實可靠的數據,使得計算結果更加貼合現實,便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的管理。

表2 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6個階段綜合評價結果
5結論
本文依據生命周期理論將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劃分為6個生命階段,提出影響其穩定性的因素,采用層次分析法將這些因素建立指標體系,并代入可拓綜合評價模型進行計算,其最終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這種分析方法可適用于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各個階段穩定性的測評,同時也為聯盟各階段穩定性的監督和改善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DeanJ.Pricingpoliciesfornewproduct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50,28(6): 45 -53.
[2]RinkDR,SwanJE.Productlifecycleresearch: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79,7(3): 219 -242.
[3]HaireM.BiologicalModelsandEmpiricalHistoriesintheGrowthofOrganizations[M].NewYork:JohnWiley,1959: 12-15.
[4]JohnWGardner.HowtoPreventorganizationaldryrot[J].Harper’smagazine,1965(10):20-26.
[5]TickyG.Clusters:LessDispensableandMoreRiskythanEverClustersandRegionalSpecialisation[M].London:PionLimited,1998:226-236.
[6]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M].Watertown:HarvardBusinessReview, 1998:78-86.
[7]BorysB,BJamison.HybridArrangementsasStrategicAlliances:TheoreticalIssuesinOrganizationalCombin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2): 234-249.
[8]RingPeterS,VandeVen,AndrewH.DevelopmentalProcessesofCooperative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19(1): 90-118.
[9]WisonDT,VMummalaneni.BondingandCommitmentinBuyer-SellerRelationship:APreliminaryConceptualization[J].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 2001, 1(3): 44-58.
[10]TKDas,Bing-ShengTeng.Partneranalysisandallianceperformance[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 2003 (19): 278-308.
[11]羅明,馬衛,周葉.供應鏈生命周期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7 (10):81-85.
[12]柴國榮,高旭,周福洲.基于界面集成的供應鏈全生命周期風險預警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23-25.
[13]馬萍,姜海峰.供應鏈企業間戰略聯盟生命周期演化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45-348.
[14]黎繼子,劉春玲.集群式供應鏈:產業集群和供應鏈的耦合[J].現代經濟探討,2006(5):5-9.
[15]黎繼子.集群式供應鏈及其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7-22.
[16]袁科峰,張曉霞.集群式供應鏈戰略聯盟構建策略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2):58-62.
[17]蔡文.可拓學論及其應用[J].科學通報,1999,44(7):673-682.
責任編輯:沈玲
ExtensionAnalysisontheLifeCycleandStabilityofClusterSupplyChainStrategicAlliance
YUANKefeng
(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ingdeNormalCollege,Ningde352100,China)
Abstract:Cluster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 is a symbiont with life cycle regularities formed by the cluster supply chain thinking and strategic alliance theory under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life cycle theory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ield, explains the six life cycles such as gestation, birth, development, aging, decay of cluster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establishes an extens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analyz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cluster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 finally,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by assumption data.
Keywords:life cycle; cluster supply chain strategic alliance; stability; extension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