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地球”的來歷
礦產大國澳大利亞,被譽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為了解決未來的資源問題,1999年,該國提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新概念—玻璃地球。該計劃的目標是:使澳大利亞大陸地表以下1000米深度以內的地質狀況變得“透明”,以便于發現澳大利亞下一代巨型礦床。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的地質勘探,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探工作,如新鉆探技術應用、航空重力梯度測量、航空電磁法物探、同位素跟蹤、地下水化學研究、繪制出礦物地球化學的分布圖等。
各國的“玻璃地球計劃”
與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類似,加拿大也提出了使其地下3000米以內達到“透明化”的計劃。近年來,美國大陸反射地震探測計劃、地球透鏡計劃,俄羅斯深部探測計劃,歐洲地球探測計劃等一系列深部探測計劃也正在實施。
2009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報告,提出了一項“中國地下4000米透明計劃”。該計劃力爭到2040年,使中國主要區域地下4000米以內變得“透明”,為尋找深部礦產資源提供基礎資料。目前中國已經制定了時間表,并開始運作這項透明地球計劃。在實施這項計劃中,所采用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反射波地震勘探*。
由點到面的透明
在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北京市地勘局)的信息大廳,只要按要求在電腦上輸入相應的指令,北京市的主要地層、地下構造、地熱、地下水等三維仿真模型即可直觀地展現在眼前。這就是北京市地勘局自2002年開始,歷經7年時間建立的三維可視化地質信息與服務系統,這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屬于首開先河。如果你想知道哪里有斷裂,哪里有地熱和溫泉,哪里存在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只需一步步地查詢便可以一清二楚。
當然,這樣的三維地質模型只是對于某一個區域而言。若從全球角度來說,每一個區域都建立了三維地質模型,也就實現了“透明地球”。但要實現這樣的“透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玻璃地球”計劃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未來地球科學研究的方向。對地球了解得越深入,我們開發礦產資源的能力也就會越強,同時,防御地質災害的能力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