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寧夏紅寺堡揚水管理處,寧夏 中寧 755100)
探析紅寺堡灌區的節水灌溉措施
張建新
(寧夏紅寺堡揚水管理處,寧夏 中寧 755100)
節水灌溉是指在農田灌溉中,掌握科學的灌溉技術,采用先進的灌溉方法,以取得省水、增產的效果。本文結合紅寺堡灌區的灌溉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節水灌溉的具體措施。
節水灌溉;措施;紅寺堡;灌區
節水灌溉是指在農田灌溉中,掌握科學的灌溉技術,采用先進的灌溉方法,以取得省水、增產的效果。我國是農業大國,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但是,我國水資源并不豐富,我國的河徑流量為2.7×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擁有量很低,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農業是用水大戶,在農業總供水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已成為我國21世紀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緊迫任務。發展節水灌溉的作用如下。
第一,發展節水灌溉,是保障國家供水安全、糧食生產的需要。中國的國情和水情決定了緩解中國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節水,要滿足人和經濟社會對水和糧食的需求,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厲行節約用水,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第二,發展節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的需要。我國農業用水浪費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灌溉水利用系數低;灌溉定額偏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占全國灌溉面積的30%。從以上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農業節水潛力很大。第三,發展節水灌溉,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水利現代化的需要。推行節水灌溉,建立節水型種植業結構,優化各有關生產要素的時空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是增進我國農業生產力、保障農民增收、確保糧食生產的戰略選擇。
紅寺堡區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區。全區行政總面積1 999.12平方公里,轄2鎮2鄉47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近20萬,其中回族人口占57%,現有水澆地40萬畝(1畝=666.7平方米),旱地30萬畝。自1998年開發建設以來,由于當地的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渠道常年被風沙侵蝕破壞,地方財政不足導致渠道維修不及時, 灌區末級渠道均未襯砌,并逐年老化,加之灌區移民旱作農業耕作觀念根深蒂固,大水漫灌,種植結構單一,導致用水高峰期供水量不足。同時隨著紅寺堡開發區人口的逐年增加,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灌區用水量也逐年遞增,在供水量不變情況下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各級揚水泵站裝機容量相對較小和機組不匹配的問題,各級泵站不能夠優化調配。小流量上水供不應求,大流量上水會超過渠道設計流量,水資源的供需矛盾非常嚴峻,水資源成為制約紅寺堡灌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所以紅寺堡開發區要大力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模式已經刻不容緩。
加強灌溉管理。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標供水”的方法,編制用水計劃,核定用水指標,并將用水指標分解到鄉鎮,到支口,到田塊,實行定量配水。同時按照自治區農村水費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建立“水量公開、水價公開、水費公開”的監督制約機制實行一票到戶管理措施,狠抓“一價制”水價政策的落實。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壓減玉米,小麥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葡萄、棗樹、甘草等高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節約灌區內用水量,擴大灌區外圍高效節水補灌面積,走“內節外擴”節水灌溉之路。
適宜發展適合我區現代節水農業的主要灌溉模式。按照“內節外擴”的治水思路,發展適宜我區現代節水農業的灌溉模式即對于大田作物,采用小畦田灌溉的節水灌溉模式,對高效節水作物采用非充分灌溉,即補充灌溉,以膜下滴灌,坐水種點澆點灌,補水器補灌等;以灌溉技術為主的棗薯間作采用穴灌,設施農業采用管道輸水,噴灌,棚內溝灌,膜下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的利用率。以紅寺堡區南川鄉柳泉村大拱棚為例,200座棚占地400畝,春茬全部種植新早旱密甜瓜,每棚600株,每株產2公斤,每畝產2 400公斤,6月初就可以上市,平均按3元/公斤計算,畝均毛收入7 200元。地二茬種植甘藍、西芹,每畝產量在2 000公斤,收入2 000元左右。兩茬總計收入達9 200元,相當于其他作物的7~9倍。一年兩茬,每畝灌水240 m3,比大水漫灌(灌溉定額447 m3/畝)節水207 m3/畝。
加快節水工程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加固和改造力度;加強工程的維修管護,提高輸水效率,縮短灌水周期;抓住春秋兩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節水農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大力推廣和普及地面灌溉新技術,努力挖掘地面節水潛力。結合土地平整,進行田間工程改造,以適應推廣小畦灌溉。積極爭取項目投入,集中連片實施以節水灌溉技術為主的節灌區,提高水利用率。如海子塘科冕公司萬畝葡萄滴灌區等。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水灌溉意識。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深入,廣泛地宣傳節水灌溉工程效益,使灌區群眾樹立起“節水、增產、增收”的意識,主動投身到節水工程建設中來。
改革現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水務體制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加強水價改革;通過產權改革、政策引導、典型示范,逐步讓用水戶參與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繼續推進農民用水協會建設及參與管理。
節水灌溉技術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要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條件、生產經濟條件及管理水平,選擇適合的節水灌溉技術,以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在實施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中,需抓好四個環節:①選擇合理的灌溉方式;②在灌區范圍內,作好水源、管道的統一計劃和安排,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使用;③根據水源情況和作物需水要求,計算合理的灌溉時間和用水量等;④對灌溉技術不斷進行總結,找出規律,以便大面積推廣。
主要參考文獻
[1]羅金耀.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汪恕誠.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的若干要點[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3(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66
S279.2
A
1673-0194(2015)24-0216-01
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