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陽
一、高考改革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高考制度不斷改進完善,為學生培養、國家選才、社會公平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進行了提綱挈領的闡述,標志著高考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后的一年中,教育部陸續頒布了關于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考試、自主招生以及政策性加分的具體政策措施,逐步貫徹落實《決定》關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
高考制度作為一項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其必然的價值取向。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內涵也不斷豐富。高考制度既要保證考試過程、考試機會的公平公正,又要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多樣化和多層次需求,充分發揮其對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既有研究
對公平觀念的研究中,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提出了公平三原則:平等自由的原則,機會公正平等的原則和差別原則。羅爾斯認為要達到事實上的平等,就要以不平等為前提去對待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
瑞典的胡森將教育公平理解為教育機會均等,均等包括教育起點平等、過程平等和學業成就平等,機會則是指對個人教育有影響的變量,包括學校的各種物質設施、家庭環境中的一些心理因素等。
哈佛大學的阿瑪蒂亞·森教授則提出了能力平等的觀念,他指出人們將資源轉化為利益的過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不應當將人們所獲得的資源作為公正評價的尺度。個體要真正具有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功能性活動并實現它的能力才是實質意義上的平等。
本文認為,公平是對利益關系調整和資源配置合理性的價值判斷,反映了人們以特定的標準對自己主觀上“應得”與“實得”是否相符的一種評價與體驗。而且在社會完成基本的教育供給之后,對教育公平的考量應該“轉向個體維度,即單個主體所感受到的教育公平”。
三、公平性內涵
(一)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
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是我國分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主要途徑。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快速發展,2013年毛入學率達到34.5%,但民眾對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仍然激烈,正因為如此,公平仍然是歷次高考改革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價值訴求。高考公平作為教育公平的重要領域,其關鍵仍然是機會公平,是指進入高等教育學校系統的機會的均等對待。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強調,公正的社會是以對才能開放的前提為基礎,并遵循“機會平等原則”。
(二)教育制度設計的程序公平
如前所述,公平的本質在于合理性。高考作為分配高等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要通過不斷的信息公開,不斷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責任主體,保證程序公平。無法使資源分配做到結果平等,但保證程序公正,才能使每個人平等地參與,這樣不平等的結果也是公平的。
(三)基礎教育學生發展的公平
高考多年來以統一考試為主,“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傳統公平觀念深入人心,使得統一高考的分數在高校的選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傳統的公平觀念來看,標準統一就意味著機會公平,因此,才會被廣泛接受。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演化,高度統一的選拔方式出現了許多問題。傳統考試形式單一,僅限于書面考試,考試內容單一,僅限于固定科目的學科知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豐富素質和個性特點,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和學校的個性發展。
阿瑪蒂亞·森在其著作《正義的理念》一書中提到,公平不僅僅是機會公平,更是人們能力的公平,這種“可行能力”,使得我們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人生并實現它,在“社會公平評估中發揮核心作用”。資源配置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公平,它們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
高考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已經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方向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此次高考改革政策應結合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狀況與素質教育實施狀況,就考核標準、考核形式與考核內容進行科學設置,如將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與統一考試成績相結合,有利于促使高中教學對學業水平考試所蘊含的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對綜合素質評價所蘊含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從而使得單一、線性的評價轉化為立體、綜合的評價,引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培養自身的個性特長,發展自身優勢,促進了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
[2]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3][瑞典] 托爾斯頓·胡森著,張人杰譯.平等——學校和社會政策的目標[C].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208.
[4]Sen A.The idea of justi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孫陽,楊小微, 徐冬青.中國教育公平指標體系研究之探討[J].教育研究, 2013 (10):111-120.
[6]EDUCATION C G.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 2014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