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蕊鞠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水滸傳》的四個不同的英譯本,分別是賽珍珠譯本,杰克遜譯本,沙博理譯本以及登特·楊父子譯本。文章重點分析了《水滸傳》四個英譯本的主要翻譯策略,并對這幾個譯本做了簡要的評價。
【關鍵詞】《水滸傳》 ? ? 英譯本 ? ? 翻譯策略
《水滸傳》內容博大精深,蘊涵著深厚的中華文化,是我國第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文學作品,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作為一部優秀的中國古典小說,它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并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水滸傳》很早就流傳到國外。現存西方文學中最早翻譯《水滸傳》的是1850年的法譯本。根據王麗娜的統計,現有的《水滸傳》外文譯本(除日文)大概有32種。《水滸傳》英語譯文數量不多,迄今為止有四個英譯本。 第一本是1933年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70回英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然后是1937 年英國杰克遜的70 回英譯本Water Margin;其三是1980年沙博里的百回全譯本Outlaws of the Marsh;第四本是登特·楊翻譯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一、賽珍珠譯本
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譯者選擇了《論語》中的名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作為其譯著的題目,含蓄地描述了梁山好漢之間的聯系。賽珍珠在譯文中藝術地再現了梁山好漢與官府之間驚心動魄的斗爭,并通過錯綜復雜的情節以及對比、烘托、夸張等手法再現了鮮明生動的典型形象,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人物畫卷,至今仍為西方文學界所津津樂道。
賽珍珠自幼隨父親來到中國,跟中國教師讀中文經書,精通中國文字,熟悉中國社會。賽珍珠盡可能地進行了直譯,使用了口語表達法,力求使西方讀者如讀原書。她忠實地譯出了原著的結構:既曲折多變,又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她盡量保留了原作的意義和風格,甚至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一些即使是中文讀者也不很感興趣的內容。賽譯本中譯者甚至保留了原著小說中的過渡詞句,比如:話說,話分兩頭,聽下回分解等。
二、杰克遜譯本
杰克遜是四個譯者中唯一沒有撰寫譯者序的,但他在譯本扉頁中引用了英國哲學家Belloc的一句話,而事實上正是這句話道出了其翻譯策略方法背后的玄機:翻譯是一種秩序,是民族地位的象征,它造就了普遍文化的存在。從對杰譯本的細讀中也可以發現,杰譯本對原文本進行了大量的刪節和改寫,體現出譯者西方文學形式規范中心論的價值觀念,是西方“普遍文化”意志和權力對原語文化進行蔑視和侵犯的典范。杰譯本的漏譯、誤譯和省略翻譯的現象頗多,整體上太自由化,使原著的思想和風格沒有完整準確地傳達。但是也曾有學者評論杰克遜譯文時說:“杰克遜先生在其譯文中對原文中冗長句子的重復部分以及書中全部人物的不重要的描述做了明智的省略。正是由于他的明智省略,讀者才有幸感受到這部小說的精巧和輕松。”如果只是把原著故事情節介紹給英語讀者的話,那么杰譯本從整體上說是簡潔與輕松的;但是如果從是否忠實再現原著的內容風格和思想精神的角度來看的話,可以說杰譯的創造性叛逆程度是最重的。
三、沙博理譯本
沙博理的翻譯策略與方法介于賽珍珠和杰克遜之間。在他的譯本中,他努力克服直譯的“困難”和意譯的“不準確”,力求達到“意譯準確”的效果。總體而言,沙譯比較好地貫徹了這一策略和方法。然而,細讀沙譯,我們也不難發現,沙博理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實際上是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的結合,是意譯和直譯的結合。他對原文的內容和形式也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刪節和改寫,因而他的譯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壓抑和消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狀況。沙譯較為成功地將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相結合,采用緊湊的句法結構,注重形式及功能對等,其譯文準確流暢,再現了原著的思想活力和文化內涵,也受到了外國讀者和評論家的好評。雖然沙博里說:“翻譯過程中困難重重……我這個來自資產階級社會的人總是不能理解那些滿腦子孔子思想、有著濃厚佛教觀念及封建意識的人們做事的動機及其反映。要把這些全都譯成英文,讓西方讀者能夠理解,同時又要忠實于原作,對我絕非易事。”相對而言,他對原文的創造性叛逆程度是相對最小的。但是沙博理先生在其譯著中拋棄了原著中幾乎全部的詩歌,而且忽略了每一回承上啟下的開頭語,致使活潑多姿、栩栩如生的文藝體裁被譯成了清一色的散文,不免有些枯燥和單調感。
四、登特·楊父子譯本
登譯本于1994~200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前后歷經八年,是目前為止最全的英譯本。登氏父子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在譯者序中有著明確的陳述:“所有的翻譯都有妥協的成分,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譯出一個可讀性的英語讀本,這決定了我們的一些選擇:也就是說,我們盡力避免任何在英語中會造成不適當意義和聯想的表達法,無論其與漢語的字面意義如何密切,也不允許出現任何對我們來說與英語語境意義不符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說登氏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是一種歸化加意譯的策略方法,反映了西方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在翻譯策略上表現為典型的改寫和透明翻譯,帶有明顯的文化帝國主義傾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因素會影響譯者及其譯著,例如生活經歷、個人情感、教育背景、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對原作中的源語文化的觀念立場。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 一個好的譯作不僅取決于譯者對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對兩種文化的熟諳程度,也取決于譯者的美學素質、文學修養、翻譯主張及其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施耐庵.水滸傳[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
[2]王麗娜.《水滸傳》 在國外[J].古典文學知識,1998(4):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