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瓊 孫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模式的利弊,然后根據高職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心、以素質為標向的理念,結合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成績評價改革的啟示,研究形成圍繞學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素質提升的科學合理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 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
成績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檢查學生學習收獲和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它具有評定、診斷、反饋、預測和激勵等功能,不僅會引導學生如何“學”,也會影響到教師如何“教”。《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課程。《基礎》課程究竟多大程度上被學生接受和認可,并內化為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成了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然而,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模式相對統一,較少按照各門課程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制定有針對性的評價模式,造成了目前相當部分大學生只看重學習成績,輕視行為養成,形成思想道德修養上的知行脫節的矛盾,影響和制約了《基礎》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改革現狀分析
一是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思政課考試的現實意義。關于改革思政課考試的現實意義,學界主要是圍繞這四個層面來加以研究的:改革思政課考試有利于消解傳統考試的弊端;改革思政課考試有利于發揮考試的多種功能;改革思政課考試有利于實現教學的根本目標;改革思政課考試有利于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是針對傳統思政課考試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從現有研究來看,論者們普遍認為,傳統思政課考試環節積累了許多好經驗,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概括地說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命題內容呆板;考試形式單一;成績評定失當;考后分析缺位。
三是研究了改革思政課考試的原則與對策。論者們普遍認為為了積極而穩妥地推動思政課考試改革,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將理論知識考試與實際表現考核相結合;期末測試與平時考核相結合;考試目標與培養目標要一致;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相協調;堅持有利于培養人才、提高素質、轉變學風、豐富實踐和適應社會的原則;堅持分層次與分階段地進行教學改革。
四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課程考核方式及評價模式進行了設計,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成績評價模式。如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考核評價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考核方式創新探索;高職特色思政理論課考核體系的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法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結構性考核方法,把結構性考核內容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二、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改革的反思
學界現有研究為推進思政課成績評價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不完善之處,很多學者都談到應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但是目前的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解決。例如:(1)部分學者針對成績評價模式的研究幾乎都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部課程的宏觀層面來談,缺乏根據各門課程的不同屬性制定差異性的評價標準,因此,現有的研究成果帶有很強的共性;(2)針對《基礎》課程構建的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還有待深入研究,如對“綜合性”下一個準確的定義;(3)針對《基礎》課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研究很少;(4)現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以規范研究為主,較少進行實證研究。
三、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教學觀對《基礎》課成績評價改革的啟示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認知、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重視學生心理因素對行為的制約作用,激發起其認知、情感以及行為的相互作用。在教育方式上,人本主義教學觀主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將學生所學的課程和個人意義聯系起來。根據《基礎》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有屬性,檢驗其教學效果的成績評價模式也應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注重對其“知”的狀況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行”的狀況進行評價,使整個評價體現“知”與“行”的統一。
四、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視域下《基礎》課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多元的成績評價主體
反思傳統的《基礎》課成績評價模式,教師習慣于將學生作為一個評價的客體,而忽略了學生對自己學習的主觀感受評價,這就導致評價的主觀性強,而且缺少對評價結果的監督和信息反饋。人本主義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創建平等的師生地位,教育本身應把握學生的發展性特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因此,《基礎》課程授課教師、輔導員、學生本人、學習小組成員都可參與成績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1.授課教師與輔導員成績評價相結合。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情感和認知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人類精神世界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教育理想就在于培養既用情感也用認知來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授課教師的成績評價可以覆蓋學生的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紀律、筆記、參與教學)、實踐教學、理論考核等方面,主要突出對學生課堂綜合表現和理論知識掌握及運用兩方面的考核。課堂綜合表現的考核是達成《基礎》課教學目標之德育的關鍵,理論知識掌握及運用方面是檢驗學生“知”方面的考核,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關于“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認知”實現的具體途徑,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因此,授課教師對《基礎》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方面的考核,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形成科學合理的認知。根據《基礎》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檢驗學生“認知”掌握的效果,學生日常道德行為實踐的表現也需納入成績評價體系之中,班級輔導員作為學生平時生活的觀察和引導者,需為每個學生一學期的日常道德行為實際表現評分。例如,某學生一學期受到違紀處分,根據處分輕重,輔導員成績評價一項可扣分或記為不合格。
2.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相結合。人本主義的教學評價觀認為,學習的程度和價值應由學習者自己來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在實踐教學環節可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分權重,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
(二)構建多元的成績評價環節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主張意義學習,認為學習的意義在于要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礎,結合興趣與需要探尋學習的價值,學以致用,以此促進個人的發展。這對《基礎》課程評價環節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傳統的《基礎》課成績評價環節較為單一,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違背了意義學習這一主張。完善成績評價環節應包含評價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注重評價理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日常道德行為實踐相結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多元的評價環節,考核課程學習對于學生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幫助大學生完成自我實現這一價值需求。
授課教師可根據《基礎》課每章節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設置不同的任務環節,學生可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各環節的任務。為加強各環節的管理,學習小組可建立本小組“學習管理卡”,并安排組長負責,把成績評價貫穿于各個任務環節,學生能實時檢查自己的學習進度,教師也能隨時掌握學生各環節的學習情況。例如,緒論部分可以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任務環節,讓學習小組收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案例,學習小組對收集的案例進行研討,以PPT的形式展示研討成果。學習小組選擇一名同學以匯報的形式做成果展示,教師根據小組匯報的內容及該項目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點進行提問,全組成員參與答辯,實現該環節的成績評價。
(三)構建多樣的成績評價方式
傳統的《基礎》課程成績評價主要以教材為評價依據,一般采用考試或是完成實踐報告、小論文等單一的形式。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發展的個性化特征和學生之間的差異,很難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按照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意義學習及學生的自我實現的觀點,《基礎》課程的成績評價可構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
過程性評價可依托上述的多元評價環節完成,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在實踐環節中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該評價可通過授課教師按照每章節布置的任務來完成,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既突出學生的實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又淡化以機械記憶內容為主的考試。
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是檢驗學生“知、情、意、行”的有效途徑。傳統的社會實踐教學通常是提交小論文或者調查報告,以評分制的形式考核學生完成情況,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也難以檢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習效果。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可以保留傳統的作業評分制,增添更為豐富的評價形式。例如,可以要求學生把社會實踐教學的完成成果上傳至相關網站或制作宣傳展板展示,學生可參與評價,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
綜上所述,在人本主義視域下構建的《基礎》課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是突出高職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核融合于各環節的任務完成過程之中,關注對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發展規律及交互作用的評價,重視學生心理因素對行為的影響。這種構建在“以學生為中心”基礎上的綜合性成績評價模式,就是把過去終結性的評價分解為多次評價,把以前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向多元評價主體發展,把結果考核轉變為過程考核,變單一的考核為綜合性的考核,既保留了我國傳統考試中的合理因素,同時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運用綜合性成績評價可激勵學生發揮內在學習動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最終實現促進人的發展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偉彪.淺析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河北企業,2015(6).
[2]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邱曉云.談應用型本科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改革[J]. 教育探索,2013(2).
[4]邢飛兒.人本主義教育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