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俠
近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眾多場合密集強調創新,萬眾創新成為我國各領域創新發展的新常態。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亟需夯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底蘊。而在教育領域,教育創新卻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那么,教育創新的難點和阻力在哪里呢?
縱觀當下的教育體制,仍以分數論英雄,人人都對高分數、高成績趨之若鶩,無形之中束縛和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現實語境下,分數號令教育,教師、學生、家長怎敢不從,只能是“唯令是從”、“俯首稱臣”,無暇顧及創新。縱然教育創新喊得“鑼鼓震天響”,但在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體制面前,教師和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偃旗息鼓、“鳴金收兵”,為考試成績“讓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提出:“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然而,看看我們的教育形態,教育就像是“兵工廠”:教師教學理念和風格是千篇一律;學生學習方式方法是千人一面,丟掉了各自原本鮮明迥異的特色。為了在短期內謀求高分數,教師們搞“一二一、齊步走”的“大兵團作戰”式的機械化耕作,摒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育人理念,“趕鴨子上架”,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總是“耕了知識傳授的地,荒了創新能力培養的田”。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無法兼學生們不同的個性差異,更難奢望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多樣性、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現行的教育模式過多地封閉了教師和學生創新的環境,過多地消磨和桎梏了他們創新的動力。毋庸置疑,應試教育體制是阻礙教育創新發展的“罪魁禍首”。
英國著名文藝評論家赫茲里特說:“規章與模范會毀滅天才與藝術。”然而在教育管理上,為了學校發展的有序和平穩,很多管理者動輒制定“不要這樣、不能那樣”的規則與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師生的言行,細致有加的教育管理把他們的成長堵得“水泄不通”。壓縮師生成長空間的教育不僅沒有精華,反而丟掉了對人個性的塑造,捆住了人的自由意識和創造潛能。而受制于數字和規則,教育總是在“虛胖”地行走,儼然聽話的“木偶”,只能制造不能創造。如此環境下,教育創新怎能不遭遇“腸梗阻”?
沒有分數禁錮和鐐銬的教育才能讓師生們自由創造。因此,改革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提高教育創新在教育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科學、多樣且有利于創新的評價體系,真正讓教育創新暢通無阻,讓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不走尋常路,營造尊重個性、尊重創造的教育生態,增強教育創新的內生動力,激活廣大師生的創新潛能,才是正道。
在教師層面,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拋棄“一步到位”的短視思維,積極創造有利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在育人實踐中大膽更新傳統教育觀念,勇于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進而形成獨樹一幟的教學特色風格,營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教學氛圍。激勵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不拘一格培養學生成才,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從學生層面,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探索多元化培養方式,不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水平。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注重引導學生學思結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超越的個性品格。著力挖掘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切實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成長氛圍。
一個沒有創新的教育是沒有前途和“顏值”的教育。唯有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下包袱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方可構建健康和諧的教育生態,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教育科學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