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海霞
【關鍵詞】 幼兒;抗挫折能力;培養;方法;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46—01
競爭激烈的社會,對個人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若沒有一定的獨立自主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難融入社會尋求發展的。很多幼兒園和幼教機構都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我園在吸取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幼兒抗挫折能力的現狀分析,研究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抗挫折能力的方法,抓住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教育,促進幼兒健康活潑地發展。現筆者結合日常活動中幾個典型的案例談談看法。
一、消除依賴,幫助幼兒正視挫折
案例:明明長相乖巧,聽話懂事。媽媽“望子成龍”心切,凡事包辦,明明都上大班了,上廁所還得由媽媽陪著,吃飯穿衣都不會。媽媽每天按時“陪讀”,不管遇到什么事,明明首先就會向媽媽投去求助的目光。一次,媽媽有事沒來陪他,明明竟然把尿撒在了褲子上。
發現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家園配合消除幼兒的依賴心理,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父母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家長逐步放棄“陪讀”,讓孩子慢慢適應“一個人”的生活,讓孩子產生“沒有人替我做,必須靠自己”的心理。時間長了,幼兒就會形成獨立面對困難的習慣。
2. 教師適時幫助,讓幼兒克服畏懼心理。幼兒時期,孩子都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之下,一旦離開父母的懷抱,就會產生不安全感,這時教師及時的幫助就會讓幼兒面對挫折時不再恐慌,消除畏懼。
3. 及時鼓勵,增強幼兒面對困難的勇氣。在獨立面對困難的過程中,幼兒就會思考解決困難的方法。當方法得當時,家長和教師就要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幼兒覺得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進而增強幼兒面對困難的勇氣。
二、尊重幼兒個性差異,讓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案例:彤彤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沒有得獎。到教室后,一直不說話,后來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還對老師說以后再也不畫畫了。
許多幼兒由于家庭的影響,形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這些幼兒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在遇到挫折時,就會消極悲觀,甚至一蹶不振。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及時疏導,改變幼兒“必須得第一”的觀念;還要給幼兒樹立這樣的意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個體之間必定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我們的優勢。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和家長不要處處流露出讓幼兒爭第一的想法,這將會無形中增加他們的壓力。應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正確客觀地評價幼兒的優點和不足;并設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們獲得面對挫折的信心。
三、堅持原則,讓幼兒克服“自我優越”的傾向
案例:5歲的昊昊是家里的獨生子,他的愿望,家人想方設法都會滿足。在幼兒園,他也成了班里的“小霸王”,他玩哪個玩具,別人碰都別想碰。站隊要站前面,上廁所要先由他……老師一批評,他就發脾氣、摔東西。
當今社會,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孩子在家受到過多的關注,很容易產生“自我優越”心理,稍不如意就發脾氣,聽不得批評,甚至老師稱贊別人他也受不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從問題根源下手,堅持原則,對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絕不姑息。
1. 告訴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他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想要玩具,鼓勵他自己拿,切不可讓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2. 讓幼兒受點冷落,不合理的要求堅決制止。
3. 創造機會讓幼兒多與同伴交流。在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于被領導的地位等,這就可以促使他在不斷的磨煉中學會如何同他人和睦相處,學會如何與別人分享、合作,進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對一個人的教育成功與否取決于五歲以下的幼兒期”、“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人,主要取決于家長在五歲以前把他造成什么樣子。”可見,幼兒期是一個人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能否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與以后能否適應社會生活環境、承受生活挫折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家長已意識到應當讓孩子從小經受挫折,磨練意志,提高對環境的適應性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把挫折教育滲入到幼兒的日常游戲活動中,讓幼兒享受人生中每一次挫折的“洗禮”,使幼兒以健康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挑戰。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