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蘭英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飛越進步,對下一代的成長也就更是關注了,自然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學校要給社會、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卷,就必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學校質量的提高關鍵就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筆者現就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簡單談談自己的教學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
學生是一個潛在的發展的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感情的沖動,個性的張揚……無時無刻不在學生的語言、行動中表露出來。在以人為本的新的理念下,關注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完成“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的定位問題,通俗地講,學生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教師是難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的。
首先,學生的行為規范問題,尤其是小學生,可塑性極強。《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都具體講到了小學生在校內外應當有規范的行為。各科教師不要認為做為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如下課時兩名學生追趕打鬧,一名科任教師視而不見,上課的時候班級同學都在聽講、做作業,而這兩名學生還在計較打鬧的得失,教師不得不停課調解。
語文課堂是實施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滲透教育性,矯正學生的錯誤思想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一位成績很好的“優生”調到后面去坐,而一名“學困生”被調到第一排去坐,教師這樣做,是為了“提升差生”。可這名“優生”拒絕調到后面去,認為“優生”是班級的天之驕子,即使勉強服從,或是情緒低落,或是動不動發脾氣。這時教師就應當給學生以“人文性”關懷,妥善處理,并引導這名“優生”關愛他人,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先人后已”的思想教育,矯正“驕氣”、抹去“霸氣”,讓具有優越感的“優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教師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的基本保證,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人文素養。從課前準備到上課聽、說、讀、寫到操作活動,學生的舉止言行,一笑一顰都應具有規范性。只有心理健康,才有健康的生活,才有良好學習方式和習慣。教壇中留傳一句名言:“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一名學生書寫不規范,教師不去矯正,或者教師自己書寫“龍飛鳳舞”,學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字跡一片狼藉。因此,言傳身教的傳統教育方法,依然是教育學生的法寶,“正人先正已”,教師只有傳授正確書寫方法,從自身“嚴格”入手,學生書寫的良好習慣,也就會“水到渠成”。
隨著課改的深入,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課堂的機動性極大,一節課學生收獲的多少,恰恰是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說、思、議、寫)的綜合考評。學生或只聽不思、或只想不議、或心不在焉、主動參與問題的探討積極性不高,最后導致學無所獲。課堂學習的亮點,只是學生習慣良好的學生不斷展示自己的標志。因此,學生學習習慣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蘊含著教育的成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新型學習方式的構建,師生生生交往互動過程,只是“一張皮”,多維教育目標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話,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角色轉變是相匹配的,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已是課程改革的保證,更是教書就是為了不教的歸宿。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采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游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教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教師在那講有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象不到。這時如果采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辦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