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523750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醫院
尹玲:女,本科,主管護師
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
尹玲陳先紅譚麗君黃潔蓮
摘要目的:探討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我院神經內科于2014年開始在護理工作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以2013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前神經內科1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14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后神經內科15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具有滿意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減少護理風險,增進護患關系。
關鍵詞PDCA循環管理模式;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應用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5
收稿日期:(2015-01-07)
PDCA循環管理模式又稱戴明環,是管理學中的通用模型,廣泛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中。PDCA循環管理模式包括P(plan):計劃,D(do):執行,C(cheek):檢查,A(action):處置等4個階段,是一個循環、持續改進的過程。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醫院護理管理工作中,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持續改進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文分析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經內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97例,男156例,女141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62.46±11.24)歲。體重46~82 kg,平均體重(63.72±12.58)kg。住院原因包括腦梗死80例,腦出血92例,帕金森病60例,病毒性腦炎43例,結核性腦膜炎22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8例,大專38例,高中90例,初中72例,小學60例,文盲29例。以2013年1月~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前神經內科1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14年1~12月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后神經內科15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本院神經內科于2014年1~12月開始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首先對2013年1~12月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1年內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發生跌倒8例,墜床3例,藥液外滲20例,非計劃性拔管4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高達24.14%。針對上述護理風險事件,在2014年1~12月實施相應的改進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P階段。分析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神經內科多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著聽力、視力等生理機能退化,血管狀況差、反應遲鈍、行動不便、判斷力差等問題,加之疾病的影響,導致患者易發生頭暈、躁動癥狀,易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2]。神經內科患者留置胃管可引起異物感、疼痛感等不適,尤其是神志不清、躁動患者約束不到位常意外拔管,多發生于夜間。如護理人員未牢固固定胃管,在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時也可導致胃管意外拔出[3]。神經內科護理人力資源不足,護理人員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精神倦怠,無法細致觀察和護理,導致護理工作質量下降,對護理風險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導致跌倒、墜床、藥物外滲、非計劃性拔管等護理風險事件[4]。(2)D階段。針對引起神經內科發生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在患者入院時對其本人或家屬開展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住院期間發生跌倒、墜床的危害,并對患者進行風險性評估,加強對跌倒、墜床高危患者的觀察。高危患者床頭懸掛防跌倒/墜床警示牌,及時與患者家屬或護工溝通,共同做好防跌倒/墜床護理。加強病房環境安全管理,病房光線明亮,干凈、整潔、無雜物,地面拖洗后及時吹干,保證無水跡、油漬。走廊、衛生間安裝扶手,盥洗間放置防滑墊,有臺階的地方醒目標志。地面清潔拖洗后放置防滑警示標志[5]。將病床調至最低,固定床腳剎車,對存在躁動癥狀者適當制動,并安裝床檔。囑患者下床活動時穿軟底防滑鞋,并由家屬或護工陪同,肢體功能活動障礙者建議使用助行器。對使用鎮靜劑、降壓藥、利尿藥或有頭暈、站立不穩者建議其臥床休息,起床或翻身時注意動作緩慢[6]。留置胃管者牢固固定,適當制動,對患者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注意保護胃管,防止牽拉導致意外脫出[7]。患者輸液期間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觀察輸液部位情況,囑患者勿隨意活動輸液部位,如有輸液部位疼痛、腫脹癥狀及時報告醫護人員處理。合理增加護理人員數量,合理搭配資質,避免安全隱患[8]。(3)P階段。建立以病區護士長為組長的質量控制小組,每日檢查病房環境安全工作,檢查內容包括病區地面是否干凈,有無雜物、水跡,衛生間、盥洗間有無設置預防跌倒安全警示,高危患者是否安裝床檔,輸液期間是否加強巡視。護理部每月組織人員巡視病房,督查神經內科護理工作和制度的落實情況,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綜合評價護理風險管理的成效。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9]。(4)A階段。每月進行護理風險事件分析,并實施相應的整改干預措施,逐步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保證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10]。
1.3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情況。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理人員儀表、服務態度、服務主動性、責任心、溝通交流能力、護理操作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對護理工作越滿意。其中≥90分者為非常滿意,70~89分者為比較滿意,<70分者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2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對照組跌倒8例,墜床3例,藥液外滲20例,非計劃性拔管4例;試驗組跌倒2例,藥液外滲6例,非計劃性拔管1例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例)
3討論
神經內科患者多數年齡偏大、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繁重,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住院期間護理風險事件是神經內科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中一直未能較好解決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還會引起醫療糾紛,損害醫院形象。因此在神經內科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十分重要。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性、可評價的質量管理體系,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P階段通過分析引起神經內科患者住院期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尋找護理薄弱環節。在D階段針對原因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護理人員與家屬或護工共同幫助患者避免安全隱患。在P階段由質量控制小組檢查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在A階段實施整改干預措施,可將護理風險事件從事后把關前移至環節管理上來,將一切安全隱患扼殺于萌芽階段,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PDCA循環管理模式通過持續質量改進,不斷尋找和發現護理安全隱患,并提出改進的環節和糾正措施,使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不斷完善和提高。本研究試驗組神經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神經內科的護理風險。試驗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明顯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具有滿意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減少護理風險,增進護患關系,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章瑩,師俊萍.PDCA循環在腦血管病藥物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31-32.
[2]吳鷺梅.PDCA循環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墜床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36):214-215.
[3]郭敏慧,陳雪蓮.持續質量改進在神經內科晨間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11):128-129.
[4]吳金香,沈立芳,吳麗紅.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神經內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0):940-941.
[5]鄧艷莉.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57-58.
[6]李敏.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預防神經內科留置胃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14):2803-2804.
[7]孫偉燕,吳麗仙,葉麗敏,等.品管圈活動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9):1759-1761.
[8]張欣.應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在持續提高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的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0):1-3.
[9]周如女,羅玲,周嫣,等.應用PDCA循環管理提高護理滿意度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1):48-51.
[10]李燕,陳晨,郭亮梅.責任制護理小組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的實施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0A):1503-1504.
(本文編輯馮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