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434020荊州市湖北省荊州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
謝紅艷: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品管圈在提高小兒痰標本采集合格率中的應用
謝紅艷魯焱周紅
摘要目的:通過規范的管理辦法,提高痰標本采集合格率。方法:應用品管圈活動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操作技能,改善工作環境等。結果:實施品管圈活動后痰標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98%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標達標率為103.28%。結論:品管圈活動能有效提高痰標本采集合格率,減少患兒的痛苦,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關鍵詞品管圈;痰標本;合格率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6
收稿日期:(2014-08-04)
痰培養是呼吸內科患兒最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而痰標本采集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我科收治的患者多,痰培養標本采集量較大,為了提高痰標本采集的合格率,實施了品管圈管理。品管圈(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發組成一個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運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1-2]。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以“應用品管圈提高痰標本采集合格率”為活動主題,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組我科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品管圈,共有圈員10名,其中包括1名副主任護師,6名護師,3名護士。小組成員年齡為21~ 41歲,學歷均為本科。小組成員投票選出圈長1名,負責整個小組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協調,護理部主任擔任輔導員。在第二次圈會上投票確定“攜手圈”為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其寓意是兒科全體醫護人員在互相幫助中成長,在成長中互相依靠,共同攜手守護患者的健康,使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1.2主題選定由全體人員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一一列舉出實際工作中有待改進的問題,并就列舉出的問題從“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 個方面進行投票打分,采用“5,3,1”的評分法匯總出分數,分數最高者為本次活動的主題,即提高痰標本采集合格率。
1.3計劃擬定運用5WlH分析法制定活動計劃,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精確控制活動進度。活動周期為2013年10~12月,每l周活動1次,每2周召開圈會1次。
1.4現狀把握統計2013年7~9月住院患兒留取痰培養標本的情況,并采用問卷向護理人員和檢驗科工作人員了解影響痰培養標本采集質量的原因。共采集痰培養標本93份,合格80份(86.02%),影響痰培養標本采集質量的主要原因見表1。根據80/20原則[2],將宣教不到位、護士操作技術欠缺、環境因素此三大情況列為本次活動的改善重點。

表1 影響住院患兒痰標本采集質量的原因分析
1.5目標設定通過品管圈活動的目標值設定公式[3],對活動后痰培養標本送檢合格率進行了目標設定。擬定圈能力為80%,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 現況值× 改善重點× 圈能力)=13.98%-(13.98%×84.62%×80%)=4.52%,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將痰標本采集不合格率降低至4.52%。
1.6原因分析圈成員對影響痰標本采集質量的各種原因進行討論,運用“魚骨圖”從人、環境、操作環節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繪制了要因分析圖,見圖1。對全部的末端原因進行討論,得出宣教不到位、護士操作技術欠缺、環境因素是導致痰標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1.7對策擬定與實施
1.7.1加強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改善前:新患兒入院,護士遵醫囑進行標本采集時有的患兒已經進食進水,采集的痰標本中含有奶汁或水。改進內容:制定標準的宣教流程,操作前告知患兒家屬痰標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取得患兒家屬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患兒家屬的依從性。向家屬解釋說明 此操作需要禁食水半小時,詢問飲食情況,確認半小時內無進食進水。交代家屬叩擊患兒背部做好檢查準備。
1.7.2加強低年資護士的培訓,制定痰標本采集流程改善前:新護士操作技能欠缺,采集部位欠準確,標本中有的肉眼可見血性分泌物,有的沒有吸進深部取出痰液,吸到的只是鼻涕及唾液,有的標本量不夠,有的標本檢驗科回報懷疑是污染菌群。改進內容:對低年資護士進行重點培訓,熟練掌握操作流程、采集部位等知識,并進行定期考核,與個人質量分掛鉤,同時要加強低年資護士的工作責任心教育。護士備好用物,指導患兒取端坐位或側臥位,固定手腳和頭部,撕開痰培養包包裝備用,戴手套,培養包打開后立即使用,不可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采集后及時蓋蓋,護士操作應做好手的清潔消毒,戴口罩,取出培養包連接吸痰器,潤滑導管前段,調節負壓,將導管前段深入患兒咽部取痰標本,迅速密封好。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填寫痰培養標本送檢登記本,通知支助中心及時送檢。

圖1 痰標本采集不合格要因分析圖
1.7.3加強采集環境的管理改善前:采集標本在穿刺室進行,采集標本時同時有患兒在穿刺,并有多個家屬陪同。改進內容:設置單獨采集間,采集室每日定時消毒3次,采集標本時不要家屬陪同。
1.8效果確認對策實施后,于2013年12月底在實施改善對策的狀況下,運用相同的調查表對醫護人員及檢驗科人員進行資料收集,共采集痰培養標本95份,與改善前進行對比。
1.9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有形成果改善后痰標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之前的13.89%降低至改善后的4.21%,目標達標率為103.28%,見表2。

表2 改善前后痰標本采集質量情況比較 份(%)
2.2無形成果圈員運用品管圈能力、專業知識、腦力激蕩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活動信心、集體榮譽感均有很大提高,見圖2。
3討論
我科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收獲了豐富的有形成果。呼吸科痰標本采集是兒科常見的操作,但操作不規范致采集標本不合格,重復采集既增加患兒的痛苦,又增添家屬不滿,有的標本結果不準確對臨床診斷治療有影響。表2顯示,開展品管圈活動后,痰標本采集不合格率由13.98%降至4.21%,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不僅與人員操作方法或環境因素有關,還與流程有關,通過改進流程,對人員進行操作培訓及環境改善,制定相關標準化作業流程,成效顯著。圖2顯示,圈員在QCC手法應用、積極性、團隊精神、自信心、科學分析、溝通能力、親和力等方面均得到成長,尤其是QCC手法應用、積極性、團隊精神這3方面提高顯著,為持續開展QCC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品管圈重視流程改造及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協作,品管圈精神在于主動參與,護士在參與品管圈活動過程中調動了工作積極性,質量意識明顯提高[4]。成員在圏活動中一起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法,逐漸培養“問題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5]。

圖2 無形成果雷達圖
參考文獻
[1]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6.
[2]佐國琴,鄭直.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動脈血氣標本采集缺陷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4):151-153.
[3]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4]李敏,楊芳,段麗娜.護理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持續改進方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B):62-63.
[5]貢潔凌.應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給藥差錯發生率的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15-17.
(本文編輯白晶晶)


作者單位:434300荊州市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人民醫院護理部
秦明霞:女,大專,主管護師,護士長
本裝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201420431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