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442000十堰市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兒科門診
申蓓:女,本科,護師
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預防小兒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的效果觀察
申蓓楊玉梅趙曉云齊旭升
摘要目的:探討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預防小兒靜脈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13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107例和對照組106例,觀察組輸液過程中濕敷山莨菪堿和丹參,對照組濕敷生理鹽水,比較兩組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的發生。結果:觀察組靜脈炎發生4例,對照組發生靜脈炎16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預防小兒靜脈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簡單易行。
關鍵詞山莨菪堿;丹參;輸液滲漏;靜脈炎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75
收稿日期:(2014-07-18)
靜脈輸液是小兒常用的給藥途徑。由于小兒皮膚嫩薄、皮下組織疏松、血管細短,且小兒輸液時多不配合,故常發生輸液滲漏性靜脈炎,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患兒痛苦,激發護患矛盾。為預防輸液滲漏性靜脈炎,提高護理質量,我科采用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預防小兒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門診患兒中需連續輸液2次及以上的患兒213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107例和對照組106例。觀察組男50例,女57例;平均年齡(4.89±0.51)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0例,肺炎10例,腹瀉37例。對照組男48例,女58例;平均年齡(5.16±0.41)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5例,肺炎12例,腹瀉39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在患兒輸液中沿靜脈走向外敷山莨菪堿丹參混合液紗布(山莨菪堿針10 mg+丹參針10 ml),紗布外覆保鮮膜保濕;對照組則外敷生理鹽水紗布。
1.3療效觀察及判斷標準觀察組兩組患兒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的發生情況。輸液滲漏性靜脈炎分級標準為[1-2],0級:僅穿刺局部有疼痛不適感,靜脈周圍無硬結;I級:穿刺靜脈周圍有硬結、可有壓痛,但無血管痛;II級:穿刺局部輕度不適,穿刺尖端壓痛、發紅,滴速加快時不適感加重;III級:穿刺局部中度不適,滴速加快時出現血管痛,穿刺尖端皮膚發紅并擴延5 cm左右;IV級:穿刺局部明顯不適,輸液速度突然減慢,穿刺尖端皮膚發紅并擴延大于5 cm;V級:除IV級癥狀外,拔針時針尖可見膿液。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表1 兩組患兒靜脈炎發生情況比較(例)
3討論
靜脈輸液滲漏是兒科護理一大難題, 在影響治療及搶救工作的同時也增加患兒痛苦。引起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主要原因有藥物因素、疾病因素及血管因素等。輸液滲漏對機體損傷的機制主要是液體進入皮下或肌肉組織導致皮下組織壓力增高,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滲出液進入組織間隙后,使其壓力進一步增高,形成惡性循環;若不及時處理嚴重者可造成局部組織壞死[3]。小兒皮膚薄、靜脈淺表細小、血管壁彈性纖維少通透性高,特別是缺氧、休克時周圍循環差,外界不良刺激作用后易導致皮膚損害。預防小兒靜脈輸液滲漏、輸液滲漏性靜脈炎是臨床工作中的難題。
山莨菪堿為抗膽堿藥,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局部使用毒副作用小,可重復使用,是一種理想的擴張局部淺表血管的藥物[4];丹參具有激活纖溶系統降低血黏度,促進毛細血管網開放小血管擴張等作用;其中丹參還具有降低缺血缺氧造成的鈣離子在組織細胞中的聚集拮抗鈣離子,清除氧自由基維護細胞正常功能,改善 ATP酶的活性等作用[5],兩者合用擴管改善循環等作用進一步增強。本研究中,觀察組靜脈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發生靜脈炎嚴重程度較對照組輕;結果表明,采用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可顯著降低輸液滲漏性靜脈炎的發生率。綜上所述,山莨菪堿聯合丹參濕敷可以降低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發生率,療效顯著,且毒副作用小,簡單易行,價格低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46.
[2]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 Intravenous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Intravenous Nursing,2000,23(6):56-69.
[3]張俊.輸液滲漏與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304-306.
[4]李佩蘭,蘆雅琳,羅秋桃.局部涂擦山莨菪堿對腹瀉患兒靜脈輸液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2,19(8B):55-56.
[5]陸盅妤.丹參粉刺針劑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210-211.
(本文編輯陳景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