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他瘦高個子,少言寡語。據班主任反映,他平日里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經常不交作業,上課睡覺。
這天中午他坐在了我的對面,也是一副蔫頭耷腦的樣子。
我從他的精神狀態展開了話題:“看你總是睡不醒的樣子,晚上睡不好嗎?”
他說:“睡得還可以。”
“那怎么總是無精打采的?”
“我總是覺得日子很無聊,做什么都沒意思,打不起精神。”
“總是這樣嗎?”我追問了一句,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往往容易把一些現象泛化成一種狀態。
“對。”
“有沒有什么事兒讓你感到比較有意思?比如,一頓好吃的飯,和同學一起盡情地打游戲或者看電影等等。”我例舉一些例子,是為了拓寬他的思路,引出話題。因為處于情緒低落的時候,人的思維往往會變窄。
“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會覺得好一些。”
“和你的家人聊天呢?”
“我寧可上網聊……”
我覺得他似乎話沒有說完,便沉默著等他。
“在網上聊聊有時還行,跟他們(他指的是家人)聊,沒意思。”
之后,我向他了解了家里的基本情況。父母在他幼年時離婚,起初和母親在一起,10歲左右離開母親來到北京同奶奶和父親一起生活。
一周之后,他如約再次走進了咨詢室。他的準時到來是一個好的訊息,也許我們今天可以聊得深入一點。交談了片刻之后,我轉入了他父母離婚的話題:“我們聊聊你父母離婚的事吧。”
他沒有作聲。
于是我繼續說:“關于離婚,爸爸、媽媽是如何告訴你的?”
“他們沒和我說。”
“是當時沒有說,還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說過?”
“一直沒說。”
“那你是如何知道父母離婚的呢?”
他第一次打開了話匣子,邊回憶邊描述著那段往事。起初是爸爸離開了家,好多天都不回來。他問起,大人拿各種理由敷衍他。他屢次追問之后,大人便不耐煩地要他別問了。于是他便不再問,說到這里他的臉上充滿了苦楚與無奈。我的心為之一震,那時他幼小的心靈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當今社會離婚并非罕見的事,離異的雙方有太多的情況要面對,因此往往忽略了孩子。大人往往覺得離婚只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孩子小小的年齡不會懂,哭鬧一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過去了。其實不然,面對父母的離異,孩子往往會恐懼自己被拋棄,無論孩子與父、母哪一方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再見到另外一方都會有一種被拋棄感。進而孩子便會尋求原因,而往往得出的結論都是自己不夠好,因此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如果不能及時通過交流扭轉這些看法,孩子會在認識自身、自信和與人交往等諸多方面產生不良影響。他的現狀應該與此有關。
和母親一起生活數年后,他又被接到了北京父親的家中,我想他的父親是希望把孩子接到北京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他面臨的是又一次的分離。他面無表情地述說著,“來北京以后,第一次回去和媽媽過春節。送我回北京時,我扒著門框哭著不走。我媽急了,罵了我一頓(我想這個母親心里應該也是很難過的,萬般無奈地采取了如此方式。但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從那以后,我也就不鬧了,他們想怎樣就怎樣吧。”
他依舊面無表情,但我卻感受到了他內心的苦楚。他需要耗費很多精力來壓抑自己,來實現這種表面上的平靜。當孩子安靜下來,父母會認為孩子沒事兒了,其實那些情緒是被壓抑了,這種壓抑會影響到他今后的成長乃至人生。每天他都要把精力耗費在這個事情上,哪還有精氣神兒去讀書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決定找他的父親談談。我首先詢問并得到了他的認可,然后要他回家跟爸爸交流一下,如果父親愿意可以給我打電話。這些環節是絕不能省的,既是對當事人的尊重,也是順暢交流的前提。
某天下午,他的父親打來了電話。
寒暄之后,我轉入了正題:
“您有沒有和他認真地談過離婚的事?”
“沒有,他那時還小。”
“他現在長大了,您準備談嗎?”
“其實吧,離婚是大人的事,有必要和他說嗎?”
“那您有沒有問過他想不想知道?”
“沒有。”
“您是否知道他會怎樣想你們離婚這件事?”
“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只有和他聊了才能知道。但會有一些可能性,例如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離婚;還有就是爸爸或媽媽不想要我了,所以離開了家;還有我是多余的,所以他們把我推來送去等等。”
“啊!還有這種事兒?他怎么能這么想,大人離婚根本就跟他沒關系呀!”這個父親此時的語氣變得急切起來。
“您說的是您的想法,而他怎么想,我們并不知道。所以需要您和他認真地談一次。”
“其實,我是真不知道怎么和他說。他平時也不愛跟我聊天。”這是離婚父母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即便想和孩子談,也不知從何說起,以及到底該說些什么。
“平時不愿意聊,可能是您所說的話題他不感興趣,也可能是在賭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這樣。只要您耐心一些,并且充分表現出您的誠意,我想他會愿意聊的。”我最先談到的是交流過程中應有的心態,有時我們往往過于關注交流的內容,而忽略了以怎樣的態度來交談,而態度決定著交談是否能夠進行以及進行得是否順暢。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心態下說出,一定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對面的聽眾自然會有不同的反應。
片刻停頓后,我給了這位父親一個談話基調的建議:“他已經不小了,至少他希望別人不再把他當小孩看。因此,我建議您和他做一次男人與男人之間的交流。聊聊您對婚姻或者離婚的想法,也可以問問他是怎么想的。”交流應該是包括說和聽兩部分的,尤其要記住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至于到底說些什么,我聽到過這樣一句話,‘真實比完美更重要。我想只要說出真實的情況以及您內心的真實感受就可以。”
“還有……”我故意停頓了一下,然后發問“您愛您的兒子嗎?”
“當然啦!不然,我干嗎把他接到身邊來!”這位父親的表達愛的方式是很具代表性的,我們更習慣用冗長的文字來表達心中的愛。
“好極了!您要讓兒子知道!記住在交談過程中告訴兒子,最好直接對他說‘兒子,爸爸很愛你!”我雖然看不到這位父親的表情,但仍然感受到了他“愛你在心口難開”的窘態,“或者一個擁抱也可以。”
我至今也不知這位父親到底是如何表達他的愛的。
父子談話過后,他又到我這里來過一次。坐在那里不但頭抬了起來,話也比以前多了些。之后班主任和教他的老師也反映,他的精神狀態好多了。只是已經臨近初中畢業,學習最終還是沒能趕上來太多。
這個包袱他背得有些久,但是他的人生之路還很長。有緣陪伴了他一程,也祝福他今后的人生!離婚是一段婚姻的結束,也可以是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開始。別忘了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了,但對你的愛一直都在!
(編輯·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