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喜
我今天所說的南鑼鼓巷,就是老北京胡同的一個縮影,在那里保留著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建筑風格,現在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那里每天都吸引著像我一樣懷舊的人,還有那些尋訪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年輕人。外地來京的游客也愿意到此了解一下北京的人文景觀和北京故事。更難得可貴的,它吸引著許多外國人,他們都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中國,了解一下北京,領略一下北京的歷史與文化,還有那古樸的小胡同和四合院……
我雖然是一個老北京人,老家在宣武區,而南鑼鼓巷屬于東城區,同在一個北京城,愣是沒去過。這不,趁著金秋的大好時光,10月25日,我和同事張老師一起去南鑼鼓巷游覽一番,去好好地觀賞一下老北京的韻味兒。
熱鬧的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在地安門的東邊,是南北走向的一條胡同。它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地安門東大街,在它的兩側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呈魚骨狀,延續著自古以來的棋盤式格局。比較有名的是雨兒胡同、帽兒胡同等,為什么呢?因為那里有許多古老的四合院和名人故居。
在那里,每天都有很多的游客,熱鬧非凡,今天也不例外。如果站在胡同口往里看,滿胡同的人頭晃動,熙熙攘攘的場面街景。在他們中間固然是來自山南海北的中國游客居多,而外國游客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說著不同的語言,他們對這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充滿了驚嘆,充滿了喜悅。
在雨兒胡同,我看見一位年輕的金發女郎對著一個老門樓不停地拍照,還看見幾個像印度人的外國人在一個四合院的門樓前留影。還有的老外在老北京小吃坊正津津有味地品嘗小吃。小吃坊里的小吃,充滿了老北京的特色,這里有鹵煮火燒、老北京煎豆腐、陳記爆肚、炒年糕、炸薄脆、炸麻花、豆腐腦兒等,真是應有盡有,足夠他們吃的了。還有的在禮品店興沖沖地挑選著老北京的商品,真是有意思極了!
齊白石舊居紀念館
齊白石舊居紀念館坐落在雨兒胡同的中段,這是一個老北京標準的四合院,青磚青瓦,雕梁畫棟,透著古樸。進了大門,迎面是東屋的山墻,有假山盆景和翠竹。往左一拐,下了臺階,就來到了院中。院落雖然不是很大,但也顯得比較寬敞。
院里的地面是青磚墁地,中間是一個真人大小的齊白石雕像。東南西北都有帶廊子的房屋,院中還栽著6棵樹,分別是玉蘭、石榴、海棠等。按服務員的說法,這6棵樹代表著金玉滿堂之意。現在石榴樹上果實累累,紅色、粉色的玉蘭爭相怒放。整個院落顯得既肅靜又充滿了生機。
北屋屬于正房,有三大間,中間的一間是齊老休息和會客的地方,古樸的硬木八仙桌,兩旁各有一張太師椅,桌上的茶盤里有茶壺和茶碗。八仙桌后是一個大條案,上面有膽瓶等物品。墻壁上掛著齊老的畫作,一幅豎幅的中堂,題為《多壽》。畫面上畫的是一株桃樹上結滿了鮮艷的大蟠桃,看上去栩栩如生。畫的兩邊是一副對聯,上聯:大福宜富貴,下聯:長壽亦康強。東邊一間是齊老的臥室,硬木的雕花床,床上有被褥和枕頭。室內還有立柜和硬木箱子。西邊一間是齊老的畫室,長條的大畫案上鋪著畫毯,上面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和盛水用的器具,這里的布局既干凈又儒雅。我仿佛看見齊老在辛勤作畫,又仿佛看見齊老正與客人品著香茗談笑風生的場景……
東屋、西屋、南屋,各有三間。現在做為展室,分別陳列著齊老的畫作和齊老出版的書籍和畫冊。總之,參觀完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給我的感覺很深刻,齊老真不愧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婉容與文煜的故居
參觀游覽了齊白石舊居紀念館,我們又去參觀了婉容的故居。
婉容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第一任妻子,作為一個末代皇后,她的根基是可想而知的。婉容故居在帽兒胡同的西邊,原來的大門已經不見,只有一個普通的小門。進去之后來到二道門,如今這二道門還保存完好,經過時間的洗禮,已顯得陳舊與滄桑,但還能看出它當年的雍容華貴。如今這里成了大雜院,住了許多住戶,只在一小間屋里,展示著一些關于婉容的相片和她的文字生平,別無他物。據張老師講,婉容的住宅相當氣派,三進三出的四合院,院后還有后花園。可惜不能一一觀賞。好不容易跟一個住戶老太太說好,進三進院落看一下,這個院子很大,五間北屋高大壯觀,但已經很破舊,上面還搭了架子,好像要維修。院里方磚墁地,也很破碎。院中還被住戶搭起了自建房,顯得很零亂,高大的槐樹譜寫著歷史的痕跡。可以想象到,當年這里是多么的氣派啊!
出了婉容故居,往東走我們又到了“可園”。這“可園”是清代大學士文煜的故居,文煜和紀曉嵐、劉墉(羅鍋)、鄭板橋稱為清朝的四大才子,真是了不起。從街面的大門看出,這“可園”是多么的氣派,可惜大門緊鎖,不讓參觀,游人只能望門興嘆了。
游覽了南鑼鼓巷,我的感嘆頗深。多么了不起的中國文化,多么了不起的民族文化啊!
(編輯·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