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鳳
(山西省腫瘤醫院重癥監護室 山西 太原 030001)
胃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惡性腫瘤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情況,由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所分泌的TNF-α、IL-6及IL-10在機體抗腫瘤免疫調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分析比較胃癌患者和正常人TNF-α、IL-6及IL-10等相關因子的表達特點,增加對胃癌發生及發展的認識,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將研究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間我院收治的42例接受胃癌切除術的患者及同期來我院接受體檢的42例健康體檢者。在42例胃癌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11例,他們的年齡為29~81歲,平均年齡為(48.7±13.2)歲,其中臨床分期為Tis期的患者有5例,為Ⅰ-Ⅱ期的患者有15例,為Ⅲ期的患者有19例,為Ⅳ期的患者有3例,屬于腺癌的患者有25例,屬于黏液癌的患者有13例,屬于未分化癌的患者有4例。排除合并有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急慢性疾病及術前經放化療治療的患者。在40例健康體檢者中,男性體檢者有27例,女性體檢者有13例,他們的年齡為27~83歲,平均年齡為(49.8±12.9)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選用上海谷研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血清TNF-α試劑盒和由上海撫生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IL-6、IL-10試劑盒,采用酶免疫劑(ELISA)法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標本進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介素-6(IL-6)水平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的檢測。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胃癌手術前,胃癌患者的IL-6水平及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接受胃癌術后及正常人的水平,TNF-α水平顯著低于接受胃癌術后及正常人的水平,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接受胃癌手術后,胃癌患者的TNF-α水平、IL-6水平及IL-10水平與正常人相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胃癌術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與正常人比較[pg/ml,(±S)]

表1 胃癌術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與正常人比較[pg/ml,(±S)]
注:①表示與胃癌術前相比,P<0.05;②表述與正常人相比,P>0.05
胃癌術前1天 2.68±1.26 6.87±0.78 4.87±0.94胃癌術后2周 3.28±1.03①② 4.75±0.72①② 3.53±1.84①②正常人 3.87±2.08① 4.24±0.69① 3.41±1.27①
不同臨床分期胃癌患者的TNF-α水平、IL-6水平及IL-10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血清細胞因子與臨床分期的關系[pg/ml,(±S)]

表2 胃癌患者血清細胞因子與臨床分期的關系[pg/ml,(±S)]
Tis期 2.41±0.15 6.57±0.88 3.53±0.09Ⅰ-Ⅱ期 2.65±0.22 6.67±0.84 3.63±0.12Ⅲ期 2.72±0.32 6.72±0.73 3.77±0.16Ⅳ期 2.89±0.46 6.82±0.91 4.16±0.04
細胞免疫是機體抗腫瘤的主要方式,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及NK細胞是機體主要的活性細胞[2],CD4+T淋巴細胞(Th細胞)是反應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細胞,可分泌細胞因子,Th1主要分泌TNF-α和IL-2等細胞因子,Th2主要分泌IL-6、IL-10及IL-4等細胞因子。IL-6與IL-10屬自分泌的生長因子,可促進多種細胞的分化增殖,有研究顯示[3],腫瘤細胞在增殖侵潤過程中分泌了大量IL-6和IL-10,活化Stat3,IL-6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促進腫瘤細胞增殖。TNF-α是由巨噬細胞和活化T細胞產生的多功能細胞因子,INF-α的作用與其作用濃度、作用時間及協同作用的其它介質相關[4]。在一定濃度下INF-α能介導免疫反應殺滅腫瘤細胞,而當INF-α異常增高,使得腫瘤細胞逃避宿主免疫監視而不斷生長,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亂,甚至導致惡液質死亡。此外,有研究顯示[5],TNF-α可協同IL-2和INF等殺傷多種腫瘤細胞,增強機體抗腫瘤作用,但也可促進某些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治療前TNF-α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后和正常人,而IL-6和IL-10水平則顯著高于治療后和正常人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胃癌患者Th1細胞降低而Th2細胞占優勢的學說相符[6],這也提示胃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因此有學者建議臨床可采用IL-12因子抑制Th2細胞增殖,恢復Th1細胞與Th2細胞的平衡[7]。此外,本研究還顯示TNF-α、IL-6及IL-10表達水平在胃癌不同臨床分期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與胃癌細胞因子的表達與其炎癥性微環境有關[8]。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機體免疫功能逐漸恢復,患者血清中IL-6及IL-10因子顯著升高而INF-α水平顯著降低可作為胃癌診斷的參考指標,但INF-α、IL-6及IL-10水平在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期中變化不大,其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1]任寶清,孫俊寧,李振華,等.胃癌患者血清中細胞因子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7):518-522.
[2]杜曉輝,劉利利,寧寧,等.胃癌患者血清調節性T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檢測及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12):2704-2706.
[3]趙志威,樸大勛,姜濤,等.IL-6和IL-8在正常胃組織、胃潰瘍及胃癌組織中的表達[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2):147-149.
[4]吳駿,徐斌,蔣敬庭,等.胃癌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9):681-683.
[5]劉健,宋璐,王昌高,等.胃癌患者腫瘤壞死因子基因型與其血清水平的關系[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4):226-231.
[6]王長印,李萍,董振芳,等.Th1/Th2細胞模式與腫瘤相關性的探討[J].山東醫藥,2011,51(31):25-26.
[7]孫偉紅,魏曉芳,趙鵬,等.胃癌患者DC-CIK治療前后外周血Treg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的變化[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5,22(1):79-83.
[8]焦付豐,曲維蘭,王長印,等.胃癌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與腫瘤分化程度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1,51(4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