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懿 楊代華
(解放軍第四六四醫院普通外科 天津 300381)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醫生一般使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使用傳統的手術方法治療該病易損壞患者腹股溝的正常結構,不利于其身體的恢復,且其術后病情的復發率高。無張力疝修補術因具有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疼痛的程度輕、身體恢復的速度快、病情的復發率低等特點,目前已成為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法[1]。為探討使用微創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收治的88例腹股溝疝患者使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其中44例患者使用微創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8例腹股溝疝患者。這些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感染,無精神障礙及心腦血管疾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4例患者。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例;其年齡為19~45歲,平均年齡為(29.4±8.2)歲;其中有直疝患者11例,有腹股溝斜疝患者33例。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7例;其年齡為20~46歲,平均年齡為(29.5±8.3)歲;其中有直疝患者10例,有腹股溝斜疝患者3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Bassini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患側髂前上棘和恥骨聯合的連線處作長度為7~10 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和皮下組織,剪開其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環。保護患者的髂腹下神經,完全游離其精索。在近內環處分離患者的提睪肌、疝囊、精索,避免損傷其輸精管及血管。游離并高位結扎疝囊。由患者的內環處向恥骨方向切開其腹橫筋膜,打開其腹股溝管底部。使用不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患者的“三層結構”(腹橫筋膜、腹橫肌、腹內斜肌)與腹股溝韌帶。重置精索,關閉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環。間斷縫合患者的皮下組織和皮膚。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微創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患側近內環皮膚的自然皺褶處做長度為2~3 cm的橫行切口。切開患者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剪開其腹外斜肌腱膜,顯露其精索上端。充分暴露出患者的精索和腹橫筋膜間的夾角,弧形切開兩者所形成的“頸-肩部”的腹橫筋膜,鈍性分開此部位的提睪肌。解剖患者的疝囊和精索(子宮圓韌帶)使二者完全分離。高位游離疝囊至顯露出患者腹膜外的脂肪和腹壁下的血管。高位結扎疝囊,并將其還納至腹膜前間隙。充分游離患者的腹外斜肌鍵膜、聯合肌腱及腹股溝韌帶,仔細檢查其腹股溝區腹壁薄弱范圍的大小。將北京天助醫療有限公司生產的善釋D10補片修剪成適合的大小和形狀,放在患者的腹膜前間隙處,充分展平補片,使其覆蓋內環口,且下方邊緣超過恥骨。將補片縫合在聯合肌腱、恥骨面腱膜組織、腹股溝韌帶上。逐層縫合患者的提睪肌、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和皮膚。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所有患者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者病情復發的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的時間(±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的時間(±s)
注:*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手術持續的時間(min)住院的時間(d)對照組(n=44)24.66±4.7110.15±0.816.23±1.81觀察組(n=44)14.25±3.21*3.52±0.39*1.51±0.19*術中出血量(ml)
經治療,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其病情的復發情況[n(%)]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上通常使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使用傳統的手術方法治療該病時,需要將不同解剖結構的組織縫合,相關組織承受的張力大,切口較長,易影響患者腹股溝的正常生理結構,導致其身體恢復的速度慢,易發生感染、血清腫及陰囊腫脹等并發癥[2,3]。隨著現代腹股溝解剖學的發展,臨床上開始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時,補片能較好地與患者的機體相容,實現無張力對合,增強腹壁的韌性,重建內環,不易損傷韌帶的功能。將微創技術和無張力疝修補術共同用于治療腹股溝疝,能縮短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減少其術中出血量,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微創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的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均明顯優于使用傳統的Bassini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這與陶世明[5]等學者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使用微創經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顯著,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手術持續的時間短,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病情的復發率低。
[1]馬頌章.疝和腹壁外科的現狀及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基礎與臨床雜志,2003,10:1-2.
[2]肖乾虎.疝修補術的現代解剖學生理基礎.中華醫學會第十四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論文匯編,2001,75-77.
[3]張叢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疝氣的效果比較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8:72-74.
[4]陳杰.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成人疝氣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33:4684-4685.
[5]陶世明,莊志浩,吳岷翰,等.220例微創開放式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4):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