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杏花
(蘇州市吳江區中醫醫院 江蘇 蘇州 215221)
圍絕經期是指女性絕經前后的一段時間(通常在40-55歲之間),包括絕經過渡期及絕經后1年,其持續的時間可達10年[1,2]。子宮不規則出血是圍絕經期女性的常見病。此病的病因主要是患者發生了內分泌失調、罹患腫瘤、陰道炎、進行宮內節育、發生妊娠損傷等[3,4]。為了探討圍絕經期女性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及其發病類型與年齡的關聯性,我們將100例圍絕經期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常規婦科檢查、盆腔B超檢查、子宮內膜診刮及病理檢查,然后分析其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及其發病類型與年齡的關聯性,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為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圍絕經期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40-55歲,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月經紊亂,其發生陰道出血的時間在15-90 d之間,其中有47例患者的陰道出血為淋漓不盡,有24例患者的陰道出血量超過正常月經量的2倍,有29例患者的陰道出血為時多時少或其月經量正常但經期延長。這些患者均排除了發生肝腎功能異常或血液系統功能異常的可能。
對本組患者進行常規婦科檢查、盆腔B超檢查、子宮內膜診刮及病理檢查。在對本組患者進行子宮內膜診刮后,將采集的子宮內膜組織用10%的甲醛溶液進行固定,用石蠟進行包埋,在切片后用HE染色法進行鏡檢。在對本組患者進行系統的臨床檢查后確診其病情,進而分析其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及其發病類型與其年齡的關聯性。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false)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所患的疾病可分為3類,即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良性器質性病變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和惡性器質性病變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在本組患者中,發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患者有68例(占68%),其中有21例分泌性子宮內膜改變所致子宮出血患者(占21%),有42例增生性子宮內膜改變所致子宮出血患者(占42%),有5例為出血期子宮內膜改變所致子宮出血患者(占5%);因患良性器質性病變導致子宮不規則出血的患者有23例(占23%),其中有4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占4%),有7例宮內膜息肉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占7%),有12例宮頸息肉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占12%);因患惡性器質性病變導致子宮不規則出血的患者有9例(占9%),其中有3例子宮內膜癌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占3%),有6例宮頸癌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占6%)。與良性器質性病變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惡性器質性病變所致子宮不規則出血患者相比,本組中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年齡為46-50歲、年齡為51-55歲的患者相比,本組中年齡為40-45歲的患者其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年齡為40-45歲、年齡為51-55歲的患者相比,年齡為46-50歲的患者因患良性器質性病變導致子宮不規則出血的幾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年齡為40-45歲、年齡為46-50歲的患者相比,本組中年齡為51-55歲的患者因患惡性器質性病變導致子宮不規則出血的幾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本組患者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與其年齡的關聯性分析(n,%)
進行診斷性刮宮與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臨床上診斷不規則子宮出血病因的主要方法。關少女[2]與田芬[5]等人的研究結果證實,在診治圍絕經期子宮出血方面,診斷性刮宮與病理組織學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圍絕經期女性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主要類型。這與此前的研究成果相似[5,6]。研究發現,圍絕經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可迅速衰退,其卵泡對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可明顯減弱,進而可誘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7,8]。
近年來,我國的圍絕經期女性罹患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器質性病變的幾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據報道其發病率在8.8%-38.9%之間[9]。此類惡性器質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子宮不規則出血。在本次研究中,罹患惡性器質性病變不是本組圍絕經期女性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主要原因。但本組圍絕經期女性的年齡與其因患惡性器質性病變而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幾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與50歲以下的患者相比,本組中50歲以上的患者罹患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幾率明顯較高。因此,臨床醫生若發現年齡大于50歲的女性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應積極查找其病因。目前,對圍絕經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患者進行 診斷性刮宮與病理組織學檢查是明確其病因的主要手段[10]。
總之,圍絕經期女性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主要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圍絕經期女性的年齡與其發生子宮不規則出血的類型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1]溫彥麗, 張曉薇. 診斷性刮宮及宮腔鏡檢查在圍絕經期陰道流血診斷中的價值[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10): 751-754.
[2]關少女. 診斷性刮宮診治圍絕經期陰道出血結果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 (2): 194-195.
[3]魏秀玲. 圍絕經期陰道出血 20 例患者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3): 549-550.
[4]慕艷霞, 王慧蓮. 圍絕經期陰道出血的原因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2): 622-624.
[5]田芬, 宋春麗. 宮腔鏡與診斷性刮宮在圍絕經期陰道出血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 河北醫藥, 2014, 36(3): 387-389.
[6]孫春玲, 邢 煒, 付 靜, 等. 1164例圍絕經期陰道不規則出血的臨床及病理結果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 (23):4548-4550.
[7]馬衛星. 陰道不規則出血的臨床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11, 6(25): 44-45.
[8]張建亞, 徐文婷. 247例圍絕經期不規則陰道流血的臨床與病理分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3): 186-188.
[9]徐翊, 洛若愚, 張清, 等. 運動性月經失調研究進展[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2, 47(004): 315-316.
[10]毛錦芳. 圍絕經期及絕經后陰道出血病因和病理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18):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