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琳
(貴州省黔西南州人民醫院超聲科 貴州 興義 562400)
近年來,超聲檢查法被逐漸應用于對胎兒進行產前檢查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有研究證實,對孕產婦進行產前超聲檢查,對優生優育具有重要的意義[2]。為了進一步探討進行產前超聲檢查在診斷胎兒肢體畸形方面的價值,我們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分娩和引產的7452例孕產婦及其胎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分娩和引產的7452例孕產婦及其胎兒。這些孕產婦的年齡在23~4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28.31±5.07)周。她們的孕齡在19~38周之間,其平均孕齡為(24.09±5.07)周。她們中有2812例經產婦,有4640例初產婦。
為所有孕產婦及其胎兒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產前超聲檢查。超聲儀器的型號為Phihips iU22型及GE Vivid7型,其探頭的頻率為1.0~5.0NHz。進行超聲檢查的方法是:讓孕產婦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對孕產婦胎兒的頭部、面部、胸部和腹部依次進行檢查。然后,采用連續順序追蹤法對孕產婦胎兒的上下肢進行檢查,即從胎兒每個肢體的近端進行掃查,隨后持續追蹤到其每個肢體的末端。對胎兒肢體骨骼發育的情況、其手指和腳趾的數量進行掃查。對胎兒的上肢進行掃查的范圍包括:①胎兒的手指及手掌。②胎兒的前臂以及內部的尺橈骨。③胎兒的上臂以及內部的肱骨。對胎兒的下肢進行掃查的范圍包括:①胎兒的腳趾及腳掌。②胎兒的小腿及內部的脛腓骨。③胎兒的大腿及內部的股骨。對于肢體存在異常的胎兒,應再次對其四肢進行重點掃查。
觀察并記錄對這些孕產婦的胎兒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結果。在對這些孕產婦進行引產或分娩后,觀察并記錄對其死嬰或其新生兒的肢體進行相關檢查的結果。
這7452例孕產婦進行分娩或對其進行引產后,對其死嬰或其新生兒的肢體進行檢查的結果顯示,共有23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肢體畸形。在這23例死嬰和新生兒中,有6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足內翻,有3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四肢短小,有2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橈骨缺如或發育不良,有4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手畸形,有2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手缺如,有2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多指或多趾,有4例死嬰和新生兒發生足不等長。對所有孕產婦的胎兒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結果顯示,共有19例胎兒發生肢體畸形。在這19例胎兒中,有5例胎兒發生足內翻,有3例胎兒發生四肢短小,有2例胎兒發生橈骨缺如或發育不良,有3例胎兒發生手畸形,有1例胎兒發生手缺如,有2例胎兒發生多指或多趾,有3例胎兒發生足不等長。與對這23例孕產婦的死嬰或其新生兒的肢體進行檢查的結果相對照,進行產前超聲檢查診斷其胎兒肢體畸形的準確率為82.61%。詳情見表1。

表1 對所有孕產婦的胎兒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結果與對她們的死嬰或其新生兒的肢體進行檢查結果的分析
環境污染與遺傳因素是導致胎兒發育異常的主要因素。肢體畸形是胎兒常見的先天性畸形類型。進行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點,因此被作為對孕產婦的胎兒進行產前檢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過去,對胎兒進行常規的超聲檢查,診斷其長骨肢體畸形的準確率較高,但診斷其肘關節與膝關節下方畸形的準確率較低。近年來,連續順序追蹤超聲檢測法被應用于診斷胎兒肢體畸形中,大大降低了其肢體畸形的誤診率和漏診率。采用連續順序追蹤超聲檢測法對胎兒進行超聲檢查,可將其每個肢體分為三個節段,并按照從其肢體的近端→遠端的順序進行掃查,這樣做可對其各個肢體進行全面的掃查,從而可提高其肢體畸形的確診率。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使用超聲儀器對所有孕產婦的胎兒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結果顯示,有4例存在肢體畸形的胎兒出現漏診或誤診的情況。這可能與胎兒的體位、孕產婦的孕周等因素所致對這些胎兒的上下肢進行掃查不全面有關。因此,在使用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肢體畸形的過程中,檢查人員應做到以下幾點:①應根據孕產婦的胎位及孕周為其確定進行超聲檢查的時間和次數。②應提高檢查人員的操作水平和責任心。③應采用連續順序追蹤超聲檢測法對胎兒的肢體進行全面的掃查,以便提高其肢體畸形的檢出率。④若是無法獲得胎兒肢體與體位的清晰聲像,應告知孕產婦起床活動30min后再接受檢查。⑤對于接受多次超聲檢查的孕產婦,其胎兒的某一段肢體的聲像若仍然模糊,檢查人員應在其報告單上明確標出檢查的結果,同時將此情況告知孕產婦,并建議其聯合采用其他檢查方法對其胎兒進行進一步的診斷,以降低其胎兒肢體畸形的誤診率。
綜上所述,進行產前超聲檢查在診斷胎兒肢體畸形方面的價值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何冠南,羅紅,楊家翔等.孕11~13周+6產前超聲篩查胎兒肢體畸形的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2(8):634-637
[2]查長松,黃月紅,戚麗等.產前超聲診斷胎兒肢體畸形的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3,29(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