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穎
(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氟喹諾酮類藥物屬于合成的抗菌藥,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及在人體組織中分布廣泛等優點[1]。目前,氟喹諾酮類藥物已有注射液、口服劑及滴眼液等多種劑型。近年來,隨著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應用的日益廣泛[2],其導致不良反應的幾率也呈逐漸增高的趨勢。患者在應用此類藥物進行治療時發生的不良反應一般較輕微,但也可能發生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為了探討氟喹諾酮類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我們對2013年4月-2015年6月在我院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種類、其不良反應累及的系統及臨床表現,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56例患者均為2013年4月-2015年6月在我院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2-63歲,平均年齡為(41.37±10.24)歲,其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3例、有原發病為呼吸道感染的患者24例、有原發病為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的患者18例、有原發病為婦科感染的患者8例、有原發病為急性消化道感染的患者6例、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26例、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8例、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例、有合并心臟病的患者1例、有合并腫瘤的患者6例。在這56例患者中,發生輕度或中度不良反應的患者有53例,發生重度不良反應的患者有3例。
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重點分析其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種類、發生不良反應的系統及臨床表現。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的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方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組患者中,在應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46.4%,在應用環丙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9.6%,在應用莫西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6.1%,在口服氧氟沙星片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2.5%,在口服莫西沙星片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5.4%。詳情見表1:

表1 對導致本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分析[n,(%)]
在本組患者中,發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37.5%,發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23.2%,發生皮膚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9.6%,發生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0.7%,發生泌尿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5.4%,發生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3.6%。詳情見表2。

表2 對本組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累及系統的分析[n,(%)]
本組患者發生的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頭暈、頭昏、噩夢、失眠、耳鳴、抑郁、癲癇樣發作等,其不良反應常可在停藥后逐漸消失。本組患者發生的消化系統(胃腸及肝膽)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其在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可發生肝損傷,其出現的嚴重消化道不良反應主要是因口服環丙沙星所致。本組患者發生的循環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胸悶、心悸及血壓升高等,其發生此類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為應用左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等藥物。本組患者發生的血液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白細胞及血細胞減少、低熱、乏力等。本組患者發生的皮膚系統不良反應主要為光毒性皮疹(多為女性)及皮膚瘙癢、哮喘、光敏性皮炎等過敏反應,其不良反應在停藥后可較快地消失。
用藥不良反應是指患者在應用藥物進行治療時出現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3]。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及給藥方便等特點。研究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對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衣原體及支原體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可有效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性疾病。近年來,隨著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應用的日益廣泛[2],其導致不良反應的幾率也呈逐漸增高的趨勢。在為患者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時,臨床醫師應嚴格控制其用藥的劑量,謹慎地確定劑型及療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發生細菌耐藥和不良反應的幾率,若發現其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早為其停藥。氟喹諾酮類藥物主要經腎臟排泄,可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因此在對發生肝腎功能減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慎用。相關的研究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可損害關節軟骨。因此,孕婦、 哺乳期女性及未成年者應禁用此藥。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本組患者中,在應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46.4%,在應用環丙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9.6%,在應用莫西沙星注射液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6.1%,在口服氧氟沙星片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2.5%,在口服莫西沙星片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占5.4%。可見,本組患者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環丙沙星注射液及莫西沙星注射液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這與此類藥物在我院的使用率較高、應用范圍較廣有很大的關系。在本組患者中,發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37.5%,發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23.2%,發生皮膚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9.6%。一般來說,患者在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時發生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在停藥并進行對癥治療后其不良反應可較快地消失。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患者發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幾率雖較低,但其臨床癥狀較重,恢復的速度較慢。因此,在使用這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其是否發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若發現其出現此類不良反應應早期進行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在為患者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前應全面地了解其病情,準確地掌握為其使用此類藥物的適應癥,在為其使用此類藥物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并及時處理其發生的不良反應。
[1]盧軍.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報告[J].中國醫藥指南,2013,16(27):388-389.
[2]劉文慧.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用藥原則和相關不良反應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2,22(10):1791-1792.
[3]林厚泉.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分析[J].醫藥前沿,2014,23(15):190-190,191.
[4]劉翠環.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3):3094-3095.